浅议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如何尊重学生【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者到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权威。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凸现了出来。
尊重学生不仅表现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知识的尊重,更表现为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尊重学生个性师生关系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出,新课程标准在培养目标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中一个方面是改变过去教育只注重知识、技能的教授,而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另一方面是改变评价过于注重结果,转而注重过程的评价。
不论是情感的培养,还是评价的多元化,这些都离不开一个前提——教师尊重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尊重是第一位的,没有尊重,就没有民主、自由。
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动机,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用积极的期望来激励学生,以人为本,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是我们的教育目标。
尊重学生在理论上没有任何问题,但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不尊重学生的现象和行为处处显现,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的做法不胜枚举。
许多教师一方面千方百计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另一方面却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从不给学生选择的自由,学生永远“别无选择”:上课必须认真听,不容许“多插嘴”;作业必须全部完成,不容许不会做的少做;自习课必须保持安静,讨论只能“耳语”等等,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不容许有半点“独创”。
班级成为“规范园”,学校变成“失乐园”。
学生变成学习的工具,学习成了机械的记忆,学生只是“师云亦云”。
教育的目的被无情地扭曲,学生的个性、独创性被无情地泯灭。
尊重学生作为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必须融入教师的心中。
尊重学生体现了现代社会中民主平等的意识,它是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尺度。
在我国,“爱生”是传统的教师职业精神,“尊师”是学生对教师应有的态度。
在传统教育中,“尊师”不以“爱生”为前提,而“爱生”则常以“尊师”为条件。
这是一种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
而现代社会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为了共同利益,相互认同,相互自由参与,共同获得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现代教育中,尊重学生至少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尊重学生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人的自尊心。
”人格反映出人的尊严,一个人格健全的学生,才会有相应的自尊、自信、自立。
而一个人格受到践踏的学生,则会陷入自卑、无能、绝望的泥潭。
尊重学生的人格就是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生命的价值。
松软适度的土壤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是知识面前人人平等。
传统教育往往只把教师视为知识的拥有者和权威,教师是真理的化身。
但在现代社会中,学生的知识源增多,出现了许多“平行学校”,教师作为唯一的信息源的作用在减少。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
现代师生关系比以往更需要提倡“教学相长”。
三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动性的人。
学生不仅是一个被塑造的对象,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塑造的生命体。
任何的教育结果只能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实现。
违背学生的天性发展强迫要求、强行灌输,只能导致学生的个性的泯灭。
那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何去尊重学生呢?这里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新课程倡导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基本看法。
这种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决定着教师态度和相应的教育方式。
现实中,常见的观念是把学生主要当作需要接受教育的被动者,忽视作为学习主体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对学生的现实状态的评价,忽视学生的潜在发展可能性的评价。
为此,在学生观的更新上,我们突出的是要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潜在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
没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参与,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
而尊重学生首先是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人看待,承认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性还给学生。
反之,靠重复强化和外在诱惑或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和产生学习效果,其后果不仅是学习质量和效率的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影响学生积极、主动人生态度的形成,使他们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体会到因主动性的发挥而得到的精神满足和能力的发展。
认识和重视学生的“潜在性”,是指教师要看到学生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青少年学生不是成人的雏形,具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的特点。
对于发展的人来说,在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趋向于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并不是已经到达发展的顶峰和终极。
如果仅从学生现有的状态去观察学生、评价学生,就会低估学生的发展潜力,或者只看到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其它方面的发展,大量的不同类型的“天才”、“好苗子”就会被扼杀。
在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只是对成绩好的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而对成绩平平者或者成绩较差的学生在使用期望上极为吝啬。
陶行知告诫过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因此,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同时也要积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各种舞台。
许多学校开展的“我能行”活动所取得的经验告诉我们: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明天还能行;能正视“不行”,也是“我能行”;不但自己行,帮助别人行;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争取全面行,创造才最行。
第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新课程的推进要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
对学生的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学生最希望老师能够像“朋友”一样对待他们。
这种“朋友式”关系最重要的是要求师生相互尊重。
但现实情况并不容乐观。
1998年7月23日,《法制日报》曾发表一篇文章,题为《可以不爱,但要尊重》。
作者在讲述某位教师践踏了他的尊严的故事之后说:“尊重应该是相互的,因为人与人生而平等。
但我们的教育从来只强调学生尊重老师,服从管教,而不对老师做出相应的规范。
如果是尊重换来的是不尊重,甚至是对尊重的侵犯,那谁还会相信这种教育呢?”相比之下,西方的很多学校都把如何尊重作为教师教育的第一课。
例如蒙台梭利学校,它有一个最基本的规范:教师与学生谈话,必须蹲下来,与学生平等。
不能总指责,必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纠正。
尊重学生反映了教育民主的一种价值。
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教师要尊重学生,就要理解学生。
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情感的交流。
情感在师生关系的调节中,往往起一种“润滑剂”的作用。
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
教师要扮演好“朋友”的角色,就要对学生的喜怒哀乐有所理解,对学生的不足或过失表现出宽容,对学生情感发展能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
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全面关注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和表现。
有的教师只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品质状况;有的教师只关心自己所教的这门课的分数,不过问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情况,往往都会导致对学生的片面认识和不正确评价。
第三,创设一种尊重学生、解放学生的环境与氛围。
学校教学环境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充分施展其才能,不良的教学环境则容易导致学生心理失衡或产生异常,使其才能无法实现。
创造一种尊重学生、解放学生的环境与氛围,涉及社会、文化、家庭等多种因素,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就教师而言,首先要注意营造一个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氛围。
尽管教师“闻道在先”、学识渊博,但知识在二十一世纪以一至三年的速度更新,教师的“权威”已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因此,鼓励学生对权威提出不同的看法,质疑问难,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是教师尊重学生的重要表现。
教师的任务就是去创设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温暖而安全的氛围。
教师要从“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生关系中解脱出来,培养学生具有“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新的理念,使学生从“盲从”教师转变到“学会思考、学会探究”的轨道上来。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改变课堂座位编排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课堂座位编排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学习成绩、社会交往、学习态度、人际关系以及整个教育活动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目前我国中小学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座位编排是秧田式排列法。
研究表明,在这种座位模式下,所有的学生都面向教师,教师容易控制学生。
但这种座位模式带来的不足之处是,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往活动,它在空间特点上突出了教师居高临下的地位,这种“问”与“答”式的课堂客观上造成了师生在空间位置上、心理上的不平等,因而不利于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为了在空间特征上消除座位的主次之分,促使师生之间形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在课堂座位编排设计上,采用圆形排列法`、小组式排列法、u型排列法等不同的形式,来最大限度地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的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的机会。
此外,要创设尊重学生、解放学生的环境与氛围,就要相应地给学生留下自由的空间和时间。
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对学生个人的选择、个人独立的观点、个人的评价的尊重,这是最大的尊重学生。
当学生获得了发展的主动权,他就会绽放出生命发展的美丽色彩,成为有独特思维的个性的人。
并且,他能够以此来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把学生个体发展的主动权、自主权归还给学生就是对学生的爱好、选择的尊重,也是对人格的尊重,这是最大的尊重,也是最大的教育价值之所在。
引注: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0页。
参考文献:1、钱民辉:《学生实话实说》,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
2、鄢烈山、何保胜编:《杞人忧师》,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版。
3、田慧生:《教学环境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傅道春:《情境教育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基础教育动态》,杭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2003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