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变动ppt课件
得出,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是否受基础行为的影响,是 否独立于基础行为,这是物权行为无因性与有因性最关 键的区别:一句话,如果不受影响,则就是物权行为的 无因性;如果受影响,则就是物权行为的有因性。
7
3、物权行为无因性的我国立法选择
案例: 甲和乙订立一份房屋买卖合同,合同签订
之后,双方履行了各自的合同义务,乙向 甲交付了全部房款,甲向乙交付了房屋, 并办理了产权过户登记,但事后不久,甲 和乙之间的房屋买卖违反了法律的规定, 最终被法院判决该房屋买卖合同无效。
具体是: 5月1日的电脑买卖合同,为债权行为,确立是债权债务
关系:乙负有付款义务,甲负有交付电脑义务; 5月2日乙交付5000元的行为,为物权行为,发生物权变
动:转移货币所有权给甲; 5月3日甲交付电脑的行为,为物权行为,发生物权变动:
转移电脑所有权给乙。
5
物权行的内涵
物权行为就是发生物权变动效果的法律行 为。
(5)如果不是乙的过错导致房屋毁损灭失,买受人可以免责。
10
4、我国的立法--物权变动与原因行为 的区分原则
第14条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 和消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 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
第15条 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 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 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 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 效力。
债权形式主义,是指物权因法律行为而变 动时,除有债权的合意之外,还必须履行 登记或交付的法定形式,才可生效。
奥地利民法首先采用此种立法例,所以又 称奥地利主义。瑞士、韩国民法典均采用 债权形式主义。
14
四、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
我国的物权变动,采用的是以债权形式主 义模式为主,例外采意思主义为辅的立法 原则。
6
2、物权行为的无因性
物权行为的理论认为,乙交付货币和甲交付电脑的两个 物权行为是独立于甲和乙签订的电脑买卖合同的债权行 为,这就是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也称物权行为的无因性。
物权行为的无因性是指,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不受其基 础行为(包括法律行为、事实行为等)的影响,是独立 于基础行为而存在的;物权行为的有因性是指,物权变 动的法律效果是受基础行为的影响,不能独立于基础行 为而存在。
(2)如果乙已经在房屋上设定担保物权,由于物权优于债权,甲因 为是债权人的身份,而不能请求返还标的物,所以只能向乙请求赔 偿。
(3)如果乙的其他债权人对该房屋强制执行,则甲不能提出异议之 诉。
(4)如果乙陷于破产,甲不能依所有权行使别除权,从破产财产中 取回标的物,而只能和其他债权人一样按照比例受清偿。
15
1、相关法律条文
《物权法》第9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 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 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 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该条文可以看出,登记 的公示程序是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
8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如果当事人之间订立不动 产买卖合同中,因具有欺诈、胁迫或违法等,被 法院确认为无效或被撤销以后,即使不动产已交 付、登记,也应撤销登记。
这就表明我国司法实践并未承认物权行为的无因 性。我国属于大陆法系范畴的立法例国家,制定 法是我国的最主要法律渊源,法院的判决也是遵 照制定法为依据,据此可以看出,在我国的物权 法制定过程中,没有承认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理论。
11
三、各国立法物权变动的规范模式
1、意思主义 意思主义,也称债权意思主义,是指物权变动只
需当事人作出买卖、赠与等意思表示即可生效, 动产的交付、不动产的登记不是物权变动的生效 要件。物权的变动乃是债权行为的必然后果,并 不存在单独的物权行为。 法国民法典首先采用此立法体例,故又称法国主 义,后来,日本也继承了这一立法体例。
9
未承认的原因:
甲在交付房屋之后,因该买卖合同中违反了法律规定,被法院判决 无效。如果根据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即房屋所有权的变动,不受 债权行为的影响,那么乙仍然可以取该房屋的所有权,而甲由原所 有人变成债权人,失去了法律对物权的特殊保护,对甲不利的主要 有以下几种情况:
(1)如果乙已经将房屋转让他人,第三人即使恶意也可取得所有权。 即“一个源于错误的交付也是完全有效的”,这显然是违背正常人 的生活观念,法律应当适应生活,而不能僵化生活。
12
2、物权形式主义
物权形式主义,是指物权因法律行为而变 动,在债权行为之外,还须当事人之间另 有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并且履行登记或 交付的法定形式,才能发生物权变动的法 律效果。
由于1900年德国民法典首先采用此立法体 例,故又称德国主义。后来我国的台湾地 区也采用了物权形式主义。
13
3、债权形式主义
个法律概念。 当事人为履行买卖合同而履行的交付,并不是一
种单纯的事实行为,而是包含了一项以移转所有 权为目的物权行为。 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说,基于买卖合同的物的交 付,同时包含了两个法律行为:一个是债权行为, 一个是物权行为,后者的效力不受前者的影响。
4
例如:
甲与乙在5月1日签订一份电脑买卖合同,5月2日乙交付 元,5月3日甲将电脑交付给乙。按照物权行为的理论, 在这个买卖的法律关系中实际上包含了三个法律行为, 其中一个是债权行为,两个是物权行为,各自具有不同 的法律效力。
(2)事实行为和事件,如先占、加工、附合等; (3)法律的直接规定,如留置权、优先权等; (4)公法上的原因,如法院判决、强制执行、
行政征收、没收等。
法律行为是物权变动的最重要、最常见的原因。
3
二、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内涵
1、物权行为 物权行为概念为德国法学家萨维尼首先提出的一
第十三章 物权变动模式
1
一、物权变动及其原因
1、物权变动 物权的变动指的是物权的设立、变更和终
止。
对物权自身而言,物权变动是指物权的发
生、变更与消灭;
对物权主体而言,物权变动是指物权的取
得、丧失与变更。
2
2、物权变动的原因
(1)法律行为,即依当事人的意思使物权变动,
如买卖、赠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