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人口与城市
要点串讲
②对迁入地的影响
A合理的人口迁移,可开发迁入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地区经济,改善原先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综合环境。
不合理的人口迁移,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
B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既积极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我国民工流动有效地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民工进城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并促进了城市商业和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盲目无序的流动人口增加了城市环境的压力。
③人口迁移对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可调整人口分布,对民族和种族的融合起重要作用;改变了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扩大农作物的种植范围;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2.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状况
3.人口问题
(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①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人口素质较低;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本世纪,我国将迎来劳动年龄人口、老龄人口、总人口三大高峰。
在人口问题现状中,五大难点相互叠加: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出生性别比持续攀升;艾滋病呈蔓延之势;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增大。
②我国的人口政策: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掌握以下四个城市相关要点
1.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因素的方法
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出某个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
因此,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特点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来进行。
在这两大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因素可以称之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又称之为动态因素。
而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与河流相比,前者可以称之为宏观因素,后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又称之为微观因素。
下面以武汉市例,分析评价武汉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静态因素
①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上,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有利于对外交通联系。
②武汉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③武汉地处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河流径流量丰富,为武汉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
另一方面,河流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这里集聚、中转。
(2)社会经济因素——动态因素
①武汉市靠近大冶铁矿,发展起钢铁工业,便利的交通运输也是钢铁工业选址在武汉而不在大冶的主要原因。
②武汉市交通发达,位于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同时京广铁路穿过,带动了武汉的发展。
③武汉市是湖北省的政治中心,也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④近年来,武汉市发展高科技,拟建成我国的“光谷”之一,武汉市的旅游业日趋发达,为武汉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城市区位因素的分析、评价要用综合思维方式,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会不断出现影响城市兴起和发展的新的区位因素。
除科技、旅游等因素,还有如可持续发展等。
环境保护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因素之一,那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将得到治理,城市的经济结构也会随着改革。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区位因素也在发展变化,有些因素的影响减弱,有些因素的影响增强。
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对城市区位产生较大的影响。
2.城市化变化趋势图的判读
(1)运用甲图(下左图)来正确反映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2)乙图(上右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到t4的历史发展过程,这幅图表明了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①城市面积由小到大;②城市数目由少到多;③由孤立的城市发展成为城市群(带)。
(3)下图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反映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特点。
3.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成因
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多种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复习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及城市的合理规划时,要明确地租理论是城市内部经济活动区位选择最有效的工具。
地租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对解释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至关重要。
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土地因位置、通达度的不同造成了土地价格或地租的不同;二是从事某项经济活动企业(如商业、工业、住宅等)对用地的竞争能力也不同。
城市功能分区是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
各种功能活动对土地的竞争能力表现为支付土地租金的能力,简称为付租能力。
这种付租能力是由各种功能活动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在竞争的条件下,对于一块特定的土地,只有支付地租能力最高的功能活动才能租用。
商业、工业和住宅的付租能力随着空间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这种趋势表现为:商业活动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最急剧;工业活动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最不明显;住宅则位于两者之间(如下表)。
另外,通达度越好,地租越高。
市中心通达度最好,道路两旁、两条或多条道路交会处通达度较好,离交通干线越远,通达度越低。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了商业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形成了住宅区。
4.城市的合理规划
从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两个角度综合考虑,一些典型企业布局应遵循的布局原则:
题型1: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分布
样题1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表2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8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
据此回答⑴~⑵题。
图8
⑴关
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人的人口数量
⑵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⑴B ⑵B
题型2:人口迁移与人口容量
样题2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⑴~⑵题。
⑴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⑵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答案⑴D ⑵A
题型3: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样题 4 在中国,近代铁路和公路出现之前,河流的交通运输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区位。
图中所示通商口岸的选择与它们方便的水路交通条件密切相
关。
(1)比较图中A、E两城市在河流交通运输中的区位特点。
(2)影响A、B、C、D、E城市的区位,除交通因素外,还
有哪些共同的地理因素?
(3)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其他交通线路的选择。
分别写出目前经过A、B、C三城市的我国南北铁路干线
的名称。
答案(1)A位于河流(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具有三
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E位于河口(长江口,是河运的起点或终点)。
(2)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经济发达(农业发达,可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长江或河流)供水。
(3)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