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张芸芸13秋学前教育本科学号:*************合肥,安徽省省会,古称庐州,位于安徽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素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

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安徽第一大城市。

·城市由来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

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史学家班固《汉书》中,为汉置九江郡隶属县。

·历史变革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

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役,即发生在这里。

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

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

·地域文化合肥深入挖掘、保护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取得了较好成效,形成了合肥地域文化特色:1)合肥包公祠,包公文化; 2)合肥逍遥津,老庄文化;三国文化;3)合肥六谷祠,药王文化; 4)合肥赤阑桥,宋词文化;5)合肥白水坝,丽友文化; 6)合肥城隍庙,道教文化;7)合肥李鸿章,洋务文化;淮军文化;8)合肥道士岗,刑天文化; 9)合肥明教寺,佛教文化;在本篇调查报告中,我选取了在我看来较为有知名度且有代表性的几个地方,通过它们展现合肥特色。

·逍遥津与古教弩台逍遥津公园位于今日合肥老城的东北角,园址古为淝水上的一处津渡。

园名缘于古书《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

合肥自古战略地位重要,是江南之首,中原之喉,历来有“淮西有事,必争合肥。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集团为争夺政权,混战不休。

自汉献帝初平元年关东州郡讨伐董卓开始,安徽就进入分裂割据状态。

淮南先为袁术所占,袁术失败后,淮河南北为曹操所有。

江南各地为孙权所有。

合肥是曹、吴分界的重镇。

合肥以南,长江以北是双方长期争夺的地区,在此曾发生过大小几十次战争。

魏、吴为争夺合肥反复争战多年。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趁曹操西征张鲁之机,以吕蒙、甘宁为先锋,亲率10万大军进攻合肥,被镇守合肥的曹军大将张辽所败。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战场遗址就在今逍遥津公园一带。

逍遥津内有张辽的衣冠冢,还立着一尊跃马横戈威风凛凛的张辽塑像,基座上隶书五个大字:“威震逍遥津”。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合肥始终在曹魏的控制之下,曹魏和孙吴在合肥的争夺,给合肥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留下了藏舟浦、教弩台、回龙桥等众多古迹和传说。

教弩台,又称曹操点将台,在逍遥津南。

为防吴军围攻合肥,曹操曾命士兵在此练习射箭。

合肥夏日炎热,士兵拉弓射箭,热不可耐。

曹操便命令士兵在台上栽植松鼠,以遮阴消暑,时间长了,原先泥土朝天的教弩台,也就变成了松涛阵阵的阴凉之地,后人因地建听松阁,“教弩松荫”也就成了“庐阳八景”之一,教弩台上有古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名“铁佛寺”。

唐代改为“明教寺”。

这个古教弩台和台上明教寺,被取名为“教弩梵钟”,为今合肥十景之一。

·包公文化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

出身于官僚家庭。

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

天圣朝进士。

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裕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

后卒于位,谥号“孝肃”。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

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

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

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

包拯出身于庐阳一个官宦家庭。

二十八岁考上进士。

按照宋朝的制度,考中进士就可以当官,但包拯是个孝子,他信守圣人“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直到三十六岁时父母亡故后才正式出任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知县。

在知县任上,他断了一个奇案,声名远播。

三十八岁升任知州,清明廉洁,受到上司重视和世人称赞,之后,便开始朝廷重臣的政治生涯。

《庐州府志》记载:“香花墩,在城东南门外濠中,是包公少年时的读书处,本为公祠,蒲苇数重,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

”包公祠全名“包孝肃公祠”,是祭祀包拯的专祠。

“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

包公祠位于合肥市包河公园内,原建筑物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故名为包公祠。

可惜在太平天国时期遭受战火毁坏。

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李鸿章筹白银2800两加以重建,规模依旧,只增添了东西两院。

当祠堂落成之时,李鸿章曾写一匾额,不料中心位置已被其兄,时任湖广总督、因母丧居家的李瀚章捷足先登,挂上“色正芒寒”的横匾。

李鸿章不好相争,又不愿屈居偏旁,只得另写一篇《重修包孝肃公祠记》刻石于祠后。

这块碑文现在已移到享堂正殿左侧。

今天看到的祠堂建筑就是清代光绪年间由李鸿章筹银重建的。

祠内陈列包拯及其家族墓地出土的文物。

祠内著名的廉泉亭内有一口名为廉泉的古井。

井因亭生辉,亭由井得名。

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晴天白日,龙影映人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龙飞舞,俗称“龙井”。

廉泉井为包公生前所挖,原本井上无亭,系只为满足家庭用水的一口普通之井。

由于包公一生清正廉明,后人敬仰包公,故赋予了包公个人及家庭之物许多神秘的传说。

传说廉泉井水清官好人喝了无事,而赃官、不孝子孙喝了都会头痛、闹肚子。

明朝人在修建包公祠时,在井上加盖了亭子,称井为“廉泉”,亭为“廉泉亭”。

从此井亭作为一“景”留存至今。

·文化名人李鸿章刘铭传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生于合肥,葬归故里。

李鸿章故居位于今合肥淮河路步行街。

故居面南背北,两扇高大厚实的朱漆大门和门前一对威武的石狮,面对着日夜川流不息的人群。

故居自南向北依次为大门、过厅、中厅以及内眷所住的走马楼。

古色古香的故居具有明显的江淮官宅特点。

李鸿章故居建于19世纪末。

故居当年规模很大,许多人用“李府半条街”来形容李家住宅群的恢弘气势。

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李府依然保留独有的风貌,在十年动乱的时候,李鸿章故居遭到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后,在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的督导下,合肥市政府对李鸿章故居采取保护措施,根据历史照片,在原地修复重建,成为现在大家看到的模样,只是现存规模已不到原来的十二分之一,但是,主要部分仍旧保留。

故居前厅布置了“李鸿章生平展”,该展览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即“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

中厅和小姐楼则采用复原陈列的形式展现了李家接待客人和家眷们的日常起居生活情况,充分表现了江淮地区的建筑风格。

东面的“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的展览”,则是在丰富李鸿章生平展的基础上开放的,充分揭示了这个晚清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实力的集团——淮系集团在李鸿章的领导下,对近代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国防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故居自开放以来,以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批游客,成为合肥市的“十大景点”之一和市民心中的首选景点。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汉族,安徽合肥人。

淮军将领,洋务派骨干,台湾第一任巡抚,不但打退了法国舰队的进犯,而且练洋操,议铁路、建台省,为台湾的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台湾近代化之父”。

刘铭传故居位于肥西县刘铭传乡的大别山区末端大潜山北麓2公里处。

刘铭传晚年自号“大潜山人”,可见他对故乡的怀念。

故居占地面积近百亩,四周筑有内外两道深深的壕沟,壕沟内的水是从大潜山引来的金河水。

四周的围墙用石头砌成,其上共建有五座碉堡。

故居的外壕东南、东北角各建有一座大吊桥(现已改建为石桥)。

各桥分别有两层门楼七间,旧时住有兵勇保护圩子。

过外吊桥进圩,便是内壕沟,再是吊桥和门楼。

进入内壕沟,才是刘铭传家族居住的内宅。

正大厅为三进,每进十三间,头进与二进之间的天井院是回廊包厢,第三进为两层堂楼,主要为女眷居所,正厅大门面对外壕沟的月牙塘,月牙塘的两尖角内弦是一个矩形荷花池,池中有花圃。

刘铭传故居正大厅的西南角是西式洋楼,三间两层,小巧玲珑,楼上藏书,楼下住人。

正大厅北面又有一座两层五间的“钢叉楼”。

据说,故居的对面大潜山侧有一“老虎洞”,故而特建“钢叉楼”用于“压邪镇圩”。

“盘亭”是刘铭传专为陈列国宝“虢季子白盘”特地建造的。

位于“钢叉楼”的后面,它四面环水,只有一座石桥可以相通。

1950年元月,刘铭传的曾孙刘肃曾先生亲自护盘进京,将“虢季子白盘”献给国家。

从此,这件“虢季子白盘”一直珍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盘亭”北面的九间厅,是刘铭传居家时宴客会友的场所。

故居的西北有座霸王墩,为古人类的遗址;故居的东南有个大堰,是当年为建造故居取土烧砖瓦形成的一大片水面。

堰中有小岛两座。

较小的那座小岛正好位于九间厅后,曾经是刘铭传居家时的弹药库。

大岛上面是一座读书亭,仅架一座栈桥与外相通。

·三国遗址公园合肥素有“三国故地”之称。

三国时期,合肥属魏国扬州淮南郡,孙权占据江东以后,势力迅速扩大,不断攻打合肥,图谋争夺江淮进而统一全国。

据[晋]陈寿撰《三国志》记载:魏青龙元年(233),征东将军满宠两次上疏魏明帝曹睿,在合肥旧城西三十里建立新城以抗孙吴。

新城建立后,合肥旧城(位于今市区四里河一带)作为居民区和商业中心,仅派少量部队防守。

合肥三国遗址公园于2006年9月28日对外开放,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公园占地530亩,南临肥水(古施水)故道,西邻鸡鸣山、将军岭。

园内空气清新,景色秀丽,三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拥有新城文物陈列馆、金虎台、聚贤堂、满宠草堂、征东门、东侧门遗址、练兵指挥台、兵器铸造窑址、屯兵营遗址、饮马池、时光隧道等景点,集人文历史、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俨然一座露天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存的三国军事历史博物馆,成为合肥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