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策划方案篇一:2015新闻报道策划书 2015新闻报道策划书一、选题:明确报道性质:调查性报道评价选题的三个指标:1.独特性:从本次事件中挖掘更深内涵,挖掘出隐藏在这事件后让人们反思的内容,权力与权力的利益化结盟,不仅屏蔽了个体学生的权利,也呈现出一种权力通吃、有恃无恐的现实格局。
2.能引起广泛关注与思考:“冒名顶替”事件绝不止于影响两位女孩的境遇,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假罗彩霞冒名顶替上大学,从根本上侵害了真罗彩霞的受教育权,也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虽然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对案件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调查,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但是从这起假罗彩霞事件中不难看出,我们的监管体制中还存在着诸多弊病。
3.对未来有大的影响:希望有关部门、有关人员以本次事件为鉴,从中吸取教训,惩戒体制存在漏洞。
要超越个案意义上的审视,除了彻查并严厉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更重要的还在于检讨一些地方的权力运作机制,反思权力难受制约与监督的现实原因,寻找公权腐化谋私的曝光出口和公民权利的制度化救济通道。
二、报道范围:1、主要报道对象:王峥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原因:采访王峥嵘,获得它如何操作冒名顶替,揭露此次事件的暗箱操作。
采访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寻得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政策。
辅助报道对象:罗彩霞、王佳俊原因:采访冒名顶替事件的受害人,明白这些事件给受害人带来的危害,并看受害人对此事解决是否有什么意见。
2、所需数据资料:历年来暴露出相似的案例的具体数据资料搜集领域:网络、杂志三、报道班子:班子成员构成:记者、拍照、策划、编辑班子成员角色:策划:负责整个采访、编辑、报道的流程记者:负责文案、采访工作拍照:负责抓拍重要镜头编辑:负责出版、版面协调的问题四、报道角度: 1.倾向角度:反面因为本次事件有很多值得人们深思的地方,通过负面的报道,引起大家的注意及反思。
2.思辨角度:批判的这说明很多权力者作假肆意妄为,折射出权力策划下的欺侮隐蔽,也隐含着权利受权力压制后的忍辱负重。
3.情绪角度:冷静的五、报道计划 (一)确定报道范围报道对象:王峥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报道范围:以“假罗彩霞”事件为事件的报道重点。
其中包括事发起因,过程,主要在于怎么样解决这个弊端。
事件发生后,各方反应及应对措施为后续报道对象。
其中包括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反应,当地政府的实施措施以及该事件所引发的社会意义。
报道面:以本次事件为当天的头版头条。
最好配以巨幅或数幅图片。
之后跟进报道的内容可排在二版或三板。
视情况而定,也不排除将相关内容排在头版。
新闻评论可随跟进报道之后,或并排在同一版。
(二)确定报道重点报道的核心事件:从假“罗彩霞”看监管体制之漏洞核心人物;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核心问题: 现有的高招制度上是否可以考虑建一个全国联网的招生核查系统? 高校是否也应进行必要的入校比对核查工作,共同提高冒名顶替的难度和风险系数? 所有权力能得到有效监督制约,彻底消解“权力通吃”现象? (三)确定报道周期持续报道四天,分时间的起因、事件发展过程、相关人物人物专访、从假“罗彩霞”看监管体制之漏洞。
(四)制定发稿计划题目:“冒名罗彩霞读书案”内容:本次事件的介绍体裁:叙述文体篇幅:一篇题目: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内幕调查内容:20XX年罗彩霞被同班同学王佳俊冒名顶替上大学的内幕展开调查情况体裁:解释性报道篇幅:一篇题目:1.王佳俊的父亲王峥嵘:会给社会一个交代 2.教育部从“罗彩霞案”得到什么教训? 内容: 1. 在满世界都在议论用权力为女谋学的王峥嵘,但谁才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 2. 教育部从这起冒名上学事件中得到什么教训。
体裁:1.叙述2.叙述篇幅:各自一篇题目:从假“罗彩霞”看监管体制之漏洞内容:招生体制上存在着漏洞体裁:叙述篇幅:一篇稿件刊出的先后次序与具体时间:按事件的发生先后进行报道时间:5月2日至5月30日稿件在版面上的位置:以本次事件为当天的头版头条。
最好配以巨幅或数幅图片。
之后跟进报道的内容可排在二版或三板。
视情况而定,也不排除将相关内容排在头版。
新闻评论可随跟进报道之后,或并排在同一版。
六、可能意外及应急对策如果事件有什么突破性的发展或有什么值得报道的资料可以进行跟进报道。
获取更多相关信息,了解大众对于此次事件的看法。
最后是新闻评论。
评论员根据此次踩踏事件进行评论。
七、报道评价评价指标与评价形式:以消息和评论为主,以集中式和连续式相结合的报道方式。
八、其他分别成立前线报道和后续报道小组。
分别负责事发现场取证报道和时候各界的反应及措施的报道。
同时另设一组,对此次事件进行评论发表。
篇二:新闻报道策划书范文新闻报道策划书(天灾人祸--走进南方旱涝灾情 ) 一、报道主题:《天灾人祸--走进南方旱涝灾情》二、报道背景: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50年来罕见干旱,达到1961年以来同期降水最低点。
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1.01亿亩,占全国的84%,作物受旱7907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197万亩。
有2088万人、1368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的80%和74%。
网友指责称,干旱是修建三峡所致,这不是公众第一次因极端气候而关注和质疑三峡工程。
近年来西南大旱、重庆酷热、两湖流域暴雨等气候异常,三峡时常成为矛头所指。
近期,旱涝形势急转,由之前的大旱、土地干裂,人畜饮水困难到近几天的连连暴雨,导致众多房屋倒塌以及未知的地质灾害时有可能发生。
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形势尤其严峻。
从9日夜间开始,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区遭遇入汛以来最强降雨,目前上述三省已有近百人因灾死亡或失踪。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10日12时紧急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两个工作组赶赴灾区,查看灾情,协助救灾。
6月3日以来的中国南方暴雨洪涝灾害共造成175人死亡,86人失踪。
3日以来,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相继出现4次强降雨天气过程,导致长江中下游、中国西南及华南地区部分省份多次遭受洪涝、滑坡、泥石流灾害。
据统计,3日以来的中国南方暴雨洪涝灾害共造成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13省(自治区、直辖市)86个市(州)510个县(市、区)3657万人次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64.2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350.2亿元。
针对6月份以来南方严重暴雨洪涝灾情,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加强汛期应急值守,做好灾情监测评估,并加强部门沟通协调,紧急启动应急预案,调拨中央救灾款物,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财政部、民政部累计安排下拨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1.65亿元,主要用于暴雨洪涝灾区受灾人员紧急转移安置、过渡性生活救助、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和向因灾遇难人员家属发放抚慰金。
民政部紧急向贵州、湖南、安徽三省灾区调运5000顶救灾专用帐篷和5万床棉被,切实帮助灾区群众解决基本生活面临的困难异常天气引起的旱涝灾害使得人民叫苦不迭。
在网民的质疑声中,长江三峡又被提了出来,那么,三峡工程到底是不是引起旱涝灾害的因素呢? 三、新闻报道的目的、意义和目标:1、目的:本策划旨在通过跟踪报道南方严重的洪涝灾害,同时对比苏北地区日益持续严重的旱情和北方的旱情,提示人们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警示相关部门做好安全监管,同时为人们解疑释惑:三峡到底是不是引发旱涝灾害的罪魁祸首?2、意义:大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慌乱的人心。
试图通过此次报道稳定人心,做好战胜洪灾的心理准备。
同时引发对三峡等大型工程的思考。
3、目标: (1)通过此次采访,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灾情的发展态势。
(2)呼吁各方应积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从自身做起。
四、资源需要:笔记本一台照相机一架录音笔一支采访笔记五、活动开展:1、采访要求: (1)采访过程中首先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不得片面截取他人语句,篡改他人用意,多用直接引语写作;(2)在采访写作的过程中以客观陈述事实为主; (3)记者采访要深入,写稿时要通过事实、人物、事件来体现,切不可空洞无物,泛泛而谈; (4)整个报道选择切入点要小要细,注重事情或事件及人物,点和面结合的报道。
这样文章才有可读性,才不会落入俗套; (5)最后,高效的完成写作。
2、刊发设想: (1)拟刊登在6月30日《兰州晚报》头版,有一篇围绕主题的重头报道专家评论,其他的两篇消息和一篇通讯均独立成篇(不少于5000字的采访稿件)。
(2)具体操作:第一篇消息标题:《苏北持续大旱,土地饥渴难耐》报道主线:江苏北部自去年10月以来,苏北地区降雨异常偏少,其中尤以盐城最为严重。
报道内容涉及受灾情况以及降水异常偏少的数据说明。
第二篇消息标题:《浙江兰溪遭遇56年来最大洪峰,村民紧急转移用船运送牲畜》报道主线:兰溪遭遇56年来最大洪峰,人畜紧急转移。
报道内容涉及受灾面积、受灾严重程度以及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
通讯标题:《大旱急转大涝的真相》报道主线:详细介绍南方大旱以及造成的损失,同时说明大旱之后大涝给人民带来的诸多不便。
进而揭示大旱急转大涝背后的真相。
评论标题:《大旱之后又大涝,是天灾还是人祸?》报道主线:南方大旱之后又大涝,网友频频质疑都是三峡惹的祸。
专家回应: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 3、媒体选择:报纸媒介具体选择《兰州晚报》 4、报道方式:集中式报道 5、文体写作:组合式深度报道 6、报道收效:通过对南涝北旱的对比,以及专家的解释,让人们认识到旱涝灾情与三峡工程并无多大关系,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六、经费预算:交通费,摄像摄影及后期制作,票务七、活动中注意的问题及细节: 1、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将查阅好的资料整理归类;采访需要的器材设备要带齐; 2、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可能在采访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前预想解决的办法; 3、提前联系好接受采访的专家、相关部门等。
4、本次采访需要分小组进行,针对不同地点分配,初步定为每小组二到三人,后期纠正,合稿人员为四人。
八、活动负责人及参考参考材料链接:(来源: 网易新闻网) 专家详解长江中下游地区遇60年罕见旱情原因2011-05-25 18:12:00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中新社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阮煜琳) 由于持续晴热少雨天气,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正遭受近60年来罕见旱情,湖北、江西、湖南等地部分地区旱情严重,上千万人口遭受干旱缺水之苦。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25日表示,冷暖空气不匹配、水汽输送条件严重不足等原因导致今年以来降水稀少,是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干旱的主要原因。
中国气象局监测显示,今年1月1日至5月23日,长江中下游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3至8成,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平均降水量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