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不锈钢建筑结构设计基准

日本不锈钢建筑结构设计基准

《不锈钢建筑结构设计标准》的发行寄语不锈钢,以其耐久、美观和独特的质感等优点被广泛地使用于建筑物的内外装饰材料、设备器械和建筑小五金等方面,但是作为结构构件被人们所使用,似乎还不常见。

其主要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在建筑标准法中不锈钢是以一种特殊的材料定位的。

不锈钢是否具有建筑结构构件所要求的优越性能-延伸性能以及耐火性能?关于这点,不锈钢结构建筑协会经过长年的研究,验证了其具有这些性能,并且正专心致力于应用技术的普及。

作为技术普及的结果,在2000年6月实行的建筑基准法以及施行令中,规定了把不锈钢作为钢结构的用材,在这方面,它与普通的SN材等碳素钢具有同等的地位。

今后,不锈钢被作为建筑构件被使用的机会将不断地增加。

此书中包含了不锈钢作为建筑构件材料而使用的一些情况,及其在建筑标准法上的定位。

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关于不锈钢的最新信息,这在日本是独一无二的。

执笔和编辑都是由一直从事建筑结构材料开发研究的人员组成的,他们根据研究成果,在内容上力求精确、具体。

此外,此书编排顺序是与建筑标准法中规定的抗震设计相一致,对于结构设计师以及建筑主任和相关检查验收部门来说,可以说是一本便于使用的参考书。

当不锈钢作为建筑结构材料使用时,此书是必不可少的。

以结构设计为主的一些相关技术人员,可把它看成是一本案头常备的书籍,在此把它推荐给大家。

2001年4月日本建筑行政会议会长 森 下 尚 治监修语不锈钢以其优越的特性,被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

对我们来说,不锈钢是一种相当熟悉的材料。

但是,把它作为建筑结构材料,在建筑标准法上还没有被明确地提出。

也就是说它是被作为“新的材料或者特殊的材料”来处理的,而把它作为结构材料使用的建筑物寥寥无几。

为了打破这种状况,以本标准编制委员会的主编加藤勉先生(当时是东京大学教授,现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为核心,从1983年就开始了把不锈钢作为结构材料而利用的相关研究。

以此研究为动力,从1988年开始长达5年的时间内,在由建设省建筑研究所实施的建设省综合技术开发项目“建设事业新原材料以及新材料的利用技术开发”中,不锈钢作为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材料,在产、官、学的共同努力下,其利用技术得到了综合性的发展,其成果用于修订前一版的《不锈钢建筑结构设计施工标准·同解说(1995年7月)》。

此后,由于结构设计趋向于基于性能化的设计方法,在2000年6月,对建筑标准法·同施行令根据性能化设计规定进行了彻底的修订,首次把不锈钢作为结构材料列入施行令中。

这次修正的主要的宗旨之一是,通过把性能的概念引入到建筑标准法令的诸多规定中,使得法令上要求的性能更加明确化。

同时,也规定了诸性能的评价方法,尽量减少说明书式的规定,使得设计的自由度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能更加顺利地进行。

由此可见,不锈钢在修正后的施行令中得以被重新定位,是与研究、开发的成果紧密相关的,也是理所当然的。

此书为了与修正后的施行令相对应,全面地修订了前版《不锈钢建筑结构设计施工标准·同解说(1995年7月)》。

也就是说,与修订后的诸多规定相对应,给出了不锈钢的结构构件、节点、框架等在各种荷载、外力作用下的容许强度和抵抗大地震的极限承载力的具体计算方法,同时,以代表性的结构作为例题,就结构设计的流程进行了完整的解说。

虽然不锈钢在新的建筑标准法令中得到肯定,但是,在实际应用不锈钢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本书的话,几乎是不可能完成一些具体设计的。

最后,作为本书的监修,深信此书对设计不锈钢建筑结构的各位读者朋友加深对不锈钢结构的理解,以及对于不锈钢建筑结构的有效普及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2001年4月独立行政法人 建筑研究所 理事长 山 内 泰 之序言随着2000年6月建筑标准法施行令的修正,已经出版的《不锈钢建筑结构设计施工标准·同解说(1995年7月)》也进行了修订。

特别是通过修正施行令,不锈钢建筑结构的规模限制也被废弃了,并进行了此次大幅度的修订。

修订后的《不锈钢建筑结构设计标准·同解说》的构成如下所述。

在“第一章 总则”中,就施行令所规定的材料及其强度、结构计算的原则(包括:荷载、外力、各种荷载的组合在框架中产生的内力、结构的变形、振动的限制和大地震时结构安全性的确认等)以及与不锈钢建筑结构有关的一些事项进行了归纳。

增加了与碳素钢SN490同样具有高强度的不锈钢材SUS304N2A。

在“第二章 构件以及节点的容许强度的计算”中,给出了第一章中规定的荷载和外力中的中等地震动、风荷载、雪荷载和活荷载作用下框架各部位应具有的容许强度的计算方法。

在“第三章 构件以及节点的极限承载力的计算”中,对大地震动下,给出了框架应具有的最大水平抵抗力的计算以及框架各组成部分必要的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在“第四章 大地震动下的结构安全性的确认”中,针对不锈钢建筑结构,总结了施行令中规定的大地震动下的结构安全性确认的方法,解释了在具体的计算时如何正确使用第三章各条款的计算方法。

2001年4月不锈钢结构建筑协会 设计基准编制委员会不锈钢建筑结构设计标准编制委员(2001年4月)主编 加藤 勉委员 青木博文 森田耕次 福田俊文 大竹章夫 志村保美解说草案负责第一章 1.1 加藤 勉1.2 志村保美 青木博文 森田耕次 大竹章夫1.3 加藤 勉第二章 本章前言 加藤 勉2.1 森田耕次2.2~2.5 加藤 勉2.6.1 森田耕次2.6.2,2.6.3 青木博文2.6.5 青木博文 加藤 勉2.6.6 森田耕次2.6.7 青木博文2.7 森田耕次第三章3.1 加藤 勉3.3.1 加藤 勉3.4.1 加藤 勉3.5.1,3.5.2 加藤 勉3.6.1 森田耕次3.6.3 森田耕次3.6.4 青木博文3.6.5 青木博文 加藤 勉3.6.6-3.6.8 森田耕次3.7.1,3.7.2 森田耕次第四章 本章前言 加藤 勉4.1,4.2 加藤 勉4.4.1 加藤 勉发行时监修寄语不锈钢,因外表精致且防锈性强而广为人知。

长期以来,在建筑物上,不锈钢发挥其独特的使用性能,作为内外装饰材料被广泛使用。

当不锈钢用于柱、梁等结构受力的主要部位时,其不仅使用性能独特,而且在防灾安全性和耐久性上也可以说是很优越的建筑材料,这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不锈钢建筑,在将来可能会成为城市景观并构成我们的生活环境,对此我们寄予很大的期待。

至今为止,不锈钢建筑在建筑标准法令中是视为特殊的建筑材料及其结构来设计的。

根据建筑标准法第38条的规定,每个建筑物都必须通过建设大臣的认定。

然而,近年来,在相关人员的努力下,不锈钢结构技术的研究开发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通过不断研究成果积累,为了保证其作为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我们制定了与之相关的技术标准。

此次,对于一定规模的不锈钢建筑结构的建造,简化了其手续,将其作为普通的结构,开拓了不锈钢应用的普及之路。

据此,在1994年9月30日,关于“不锈钢建筑结构物”,不锈钢结构建筑协会对建筑标准法第38条的规定进行了重新认定,且就有关事项通知了各特定行政厅局,并发文明确规定:对于不锈钢建筑结构物,以后无需每次都得到建设大臣的认可。

自从该认定发文以来,我们就一直期待着一本关于该技术标准的内容通俗易懂的解说书。

在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此书终于得以完成,相信它一定会符合大家的期待。

期待各位读者通过灵活运用此书,能够加深对不锈钢建筑结构的理解,并且能够不断提高其安全性,使其得以更广泛应用。

1995年5月建设省住宅局建筑指导课长 羽 生 洋 治发行序言不锈钢SUS 304的应力-应变曲线与普通钢不一样,它没有屈服平台,而是一种屈服后就直接进入硬化区域的双线性型钢。

此外,它的弹性模量与普通钢材相比稍低。

这些特性,会对弹性以及非弹性范围的柱的纵向弯曲、梁的横向压屈、截面单元的局部屈曲造成一定的影响。

不锈钢SUS 304的另一个特性就是它的线膨胀系数比普通钢材大,而热传导率却比普通钢材小。

这个特性使在对其焊接时需要特别注意,尤其是当焊接热变形控制要求较高时,需要进行一定的试验和丰富的经验。

对于高强螺栓摩擦型连接,因为不锈钢不易生锈的特性,所以在这种连接状态下,接触面的摩擦系数将很小。

因此,为了确保所需要的摩擦系数,必须对摩擦面进行特殊的加工处理。

本标准以大量试验及理论研究为基础,在充分考虑不锈钢上述特性后,给出了相关设计公式和具体的构造要求。

把不锈钢应用到结构中,在我国还是首次,使用经验还是相当缺乏。

因此,其适用范围尚只能局限在规模较小的建筑物上。

此外,钢种限定为SUS 304,因为此前它用于非结构构件所积累的使用经验多。

本标准的设计方法,采用和以前一样的容许应力法,对各种构件及节点给出了相关的容许强度设计公式。

构件和节点的整体强度与它们的应力状态是相对应的,这样评价也是合理可行的。

鉴于不锈钢具有很强的防锈特性,因此可以无需对其采用防腐措施而直接使用,以最大限度发挥其优点。

在现行的法规中,对于在耐火要求上允许直接使用而无需采用防火措施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它也都适用,而且,更易于发挥不锈钢高温下强度大、热传导率小因而耐火性能更好的有利特性。

希望今后能够充分利用这一优点来确立更为合理的耐火设计方法。

1994年9月不锈钢结构建筑协会 设计施工标准编制委员会目 录正文 解说 符号 (2)第一章总则............................................................... 7 (59)1.1适用范围......................................................7 (59)1.2材料以及强度................................................7 (59)1.2.1材质、形状以及尺寸........................... 7 (59)1.2.2常量 (8)1.2.3强度................................................ 8 (64)1.3结构计算......................................................8 (66)1.3.1荷载及外力................................. ... 8 (66)1.3.2荷载组合.......................................... 8 (66)1.3.3变形、振动................................. ... 9 (67)1.3.4构件以及节点的容许承载力 (9)1.3.5大地震作用时结构安全性的确认............ 9 (66)1.3.6计算水平承载力时的荷载组合............... 9 (66)1.3.7构件以及节点的极限承载力 (9)1.3.8结构安全性的确认方法 (9)第二章构件及节点的容许强度计算.................................11 (69)2.1轴心受拉构件............................................. 11 (69)2.1.1容许抗拉强度 (11)2.1.2长细比限制 (11)2.2轴心受压构件............................................. 11 (69)2.2.1截面的宽厚比....................................11 (69)2.2.2容许抗压强度....................................12 (69)2.2.3计算长度 (12)2.2.4长细比限制 (13)2.2.5加劲肋.............................................13 (71)2.3受弯构件................................................... 13 (71)2.3.1截面的宽厚比....................................13 (71)2.3.2强轴方向受弯的H形截面构件...............13 (72)2.3.3横向加劲肋.......................................15 (75)2.3.4强轴方向受弯的C形、Z形截面构件...... 15 (75)2.3.5组合梁以及组合板 (15)2.3.6弱轴方向受弯的H形、C形截面构件和圆形、正方形中空截面构件 (15)2.3.7板的容许抗弯强度 (15)2.3.8栓的容许抗弯强度 (16)2.4压弯构件(柱).......................................... 16 (75)2.4.1截面的宽厚比....................................16 (75)2.4.2框架的稳定性....................................16 (75)2.4.3压弯构件..........................................17 (76)2.4.4拉弯构件 (18)2.4.5横向加劲肋.......................................18 (77)2.5对剪力的校核.............................................18 (77)2.6连接及节点................................................ 19 (77)2.6.1焊缝容许强度....................................19 (77)2.6.2普通螺栓的容许强度...........................20 (79)2.6.3高强螺栓的容许强度...........................20 (79)2.6.4焊接节点的容许强度 (20)2.6.5螺栓及高强螺栓容许抗拉强度...............20 (80)2.6.6节点设计..........................................25 (81)2.6.7节点构造..........................................26 (82)2.7柱脚......................................................... 28 (82)2.7.1外露式柱脚.......................................28 (82)2.7.2埋入式柱脚.......................................28 (84)第三章构件及节点的极限承载力计算..............................29 (85)3.1截面的宽厚比.............................................29 (85)3.2轴心受拉构件 (30)3.3轴心受压构件.............................................30 (86)3.3.1受压承载力.......................................30 (86)3.3.2计算长度、长细比、加劲肋 (30)3.4受弯构件...................................................30 (86)3.4.1强轴方向受弯的H形截面构件...............30 (86)3.4.2强轴方向受弯的C形、Z形截面构件等 (32)3.4.3组合梁 (32)3.4.4弱轴方向受弯的H形、C形截面构件和圆形、正方形中空截面构件 (32)3.4.5板以及栓的抗弯承载力 (32)3.5拉弯和压弯构件(柱).................................32 (87)3.5.1柱的轴压比和长细比限制.....................32 (87)3.5.2压弯构件..........................................33 (89)3.5.3拉弯构件..........................................34 (90)3.6连接及节点................................................34 (90)3.6.1节点的性能要求.................................34 (90)3.6.2节点的极限承载力..............................35 (92)3.6.3焊缝的极限承载力..............................35 (92)3.6.4螺栓和高强螺栓的极限承载力...............36 (95)3.6.5螺栓和高强螺栓节点的极限抗拉承载力...36 (96)3.6.6高强螺栓在斜撑节点处的极限承载力......38 (100)3.6.7柱拼接节点及梁拼接节点的极限承载力...39 (100)3.6.8柱与梁连接节点的极限承载力...............39 (101)3.7柱脚的塑性承载力.......................................39 (102)3.7.1外露式柱脚.......................................39 (102)3.7.2埋入式柱脚.......................................40 (103)第四章大地震作用下结构安全性的确认4.1固有水平承载力设计值Q u..............................41 (105)4.2D s值.........................................................41 (105)4.3F es的值 (42)4.4固有水平承载力的计算及结构安全性的确认......43 (106)4.4.1高度低于31m的特定建筑.....................43 (106)4.4.2小规模建筑 (43)附录附录1 中空截面构件的分支接头...........................45 (107)附录2 疲劳设计................................................51 (108)附件3 钢柱的计算长度 (52)附录4 不锈钢高强螺栓的摩擦型连接 (54)设计案例 (109)构件设计例题1.强轴方向受弯的H形截面梁的设计 (111)2.强轴方向受弯的H形截面柱的设计(SUS 304A) (116)3.强轴方向受弯的H形截面柱的设计(SUS 304N2A) (121)4.高强螺栓斜撑节点的设计 (126)建筑设计案例1 不锈钢建筑办公楼 (129)1.1建筑概况 (130)1.2结构计算方法 (133)1.3一般事项 (134)1.4应力计算 (135)1.5层间位移角、抗侧刚度、偏心距 (139)1.6固有水平承载力校核 (139)1.7构件截面校核 (144)建筑设计案例2 不锈钢建筑结构游泳池顶棚——固有水平承载力的计算和结构安全性的初步确认 (169)2.1建筑概况 (170)2.2结构计算方法 (171)2.3一般事项 (173)2.4横向刚架计算 (175)2.5纵向桁架计算 (178)2.6层间转角、抗侧刚度、偏心距 (180)2.7构件截面校核 (181)材料规格 (199)1.不锈钢建筑结构的材料规格 (201)1.1建筑结构用不锈钢材(JIS G 4321-2000) (201)1.2建筑结构用不锈钢焊接型钢((社)不锈钢结构建筑协会规格 SSBS 101-2001) (209)1.3建筑结构用不锈钢焊接材料((社)不锈钢结构建筑协会规格 SSBS 201-2001) (213)1.4结构用不锈钢高强度六角螺栓、六角螺母、平垫圈组合((社)不锈钢结构建筑协会规格 SSBS 301-2001) (223)2.不锈钢建筑结构材料的标准截面尺寸及截面性能 (229)2.1热轧H型钢 (229)2.2焊接H型钢 (230)2.3方钢管 (232)2.4圆钢管 (233)2.5热轧等边角钢 (235)2.6冷轧等边角钢 (236)2.7热轧槽钢(C形) (238)2.8焊接槽钢(C形) (239)不锈钢建筑结构设计标准符 号与荷载有关的符号i C :水平地震作用系数 G:恒荷载 K:地震力 P:活荷载 S:雪荷载 W:风荷载与材料有关的符号y F :不锈钢材料的屈服强度(2N mm ) u F :不锈钢材料的极限强度(2N mm ) c F :混凝土的设计强度(2N mm )f y F :螺栓以及高强螺栓的屈服强度(2N mm )fu F :螺栓以及高强螺栓的极限强度(2N mm )E: 弹性模量(2N mm ) G: 剪切弹性模量(2N mm ) ν: 泊松比P: 线膨胀系数(1C D ) 与几何学诸量有关的符号A: 构件的全截面面积(2mm ) b A : 锚固螺栓的有效截面面积(2mm )c A : 拉伸材料及结点板等构件的有效截面面积(2mm ) h A : 由于螺栓孔道而造成的截面面积的缺损值(2mm )nt A : 中穿破断假定线上的拉力作用部位的截面面积(2mm ) ns A : 中穿破断假定线上的剪力作用部位的截面面积(2mm )n A : 除去螺栓孔径后的构件净截面面积(2mm )fA : 螺栓或者高强螺栓的有效截面面积(2mm )w A :有效剪切截面面积(2mm ),ee s e A A : 分别为正面角焊缝和侧面角焊缝的有效截面面积(2mm )e a : 等价缺损截面面积(2mm ) o a : 净缺损截面面积(2mm ),es a a : 分别是正面角焊缝和侧面角焊缝的焊缝高度(mm )B: 正方形中空截面的外径(mm ), 垫板的宽度(mm ) c B : 柱截面翼缘宽度(mm )b : 翼缘宽度或者螺栓孔的间距(mm ),等边角钢的边长(mm )D : 圆形中空截面的外径(mm ),垫板的长度(mm ) b D : 翼缘上部螺栓孔中心位置处圆的直径(mm ) f D : 圆形中空截面接头处翼缘板的直径(mm )d: 螺栓或者高强螺栓的轴径(mm ),H 形截面的腹板高度(mm ) o d :螺栓或者高强螺栓的孔径(mm ) b d : 梁翼缘中心线之间的距离(mm )c d : 柱翼缘中心线之间的距离或者在中空截面对边中心线之间的距离(mm )t d : 从轴向截面中心到螺栓受拉侧的截面中心之间的距离(mm ) e: 偏心距或者螺栓中心到构件边缘的距离(mm ) s e : 螺栓孔边到构件边缘的距离(mm )x e :轴向力的面外偏心距(mm ) y e : 轴向力的面内偏心距(mm ) g : 螺栓列之间的距离(mm )h : 山形,沟形钢以及C 形,T 形钢的高度(mm ),I : 截面惯性矩I: H形截面弱轴方向的截面惯性矩yI: H形截面的截面惯性矩wi:截面回转半径(mm)J: H形截面极惯性矩l: 节点间距(mm)l: 连接长度(mm)1l: 横向加劲肋间距(mm)bl:加劲肋间距(mm)cl: T型钢翼缘一侧的有效长度(mm)el: 计算长度(mm)kl l:分别是正面角焊缝和侧面角焊缝的有效长度(mm),e sm: 摩擦面的数量n: 螺栓或者高强螺栓的个数n: 受拉侧锚固螺栓的个数tp: 螺栓的螺距(mm)r: 缀条的半径(mm)r: 各层的弹力半径(mm)e,s s: 分别是正方形中空截面翼缘的高强螺栓孔的位置尺寸(mm) 12t: 板厚(mm)t: 柱翼缘的厚度(mm)ct: 翼缘板的厚度(mm)ft: 腹板厚度(mm)wt: 镶板的有效板厚(mm)pt: 正方形中空截面或者圆形中空截面的管厚度(mm)tV: 柱,梁结合部位镶板的有效体积p ew: 板的宽度(mm)Z : 截面系数 p Z : 塑性截面系数,xy Z Z : 分别是强轴方向和弱轴方向的截面系数与强度,应力,刚度有关的符号 s K : 次要构件刚度(N mm ) M : 弯矩(N mm ⋅)12,M M :杆端弯矩(N mm ⋅) a M : 抗弯承载力(N mm ⋅) b M : 横向抗弯承载力(N mm ⋅) 1b M : 板的抗弯承载力(N mm ⋅) 2b M : 栓的抗弯承载力(N mm ⋅) e M :弹性极限弯矩(N mm ⋅)eo M :纯弯状态下的梁的弹性极限弯矩(N mm ⋅) p M : 柱或梁的塑性极限弯矩(N mm ⋅) y M : 屈服弯矩(N mm ⋅),by c y M M :分别是梁以及柱的屈服弯矩(N mm ⋅)b p M : 梁的塑性极限弯矩(N mm ⋅),bL b R M M :连接处左右梁的弯矩(N mm ⋅),L R b y b y M M :连接处左右梁的屈服弯矩(N mm ⋅) ,U L cy c y M M :连接处上下柱的屈服弯矩(N mm ⋅)j u M :柱梁节点极限抗弯承载力(N mm ⋅) p M :连接处的弯矩设计值(N mm ⋅),Xa Y a M M : 强轴方向和弱轴方向的抗弯承载力(N mm ⋅)p y m :单位长度T 形钢翼缘的屈服弯矩(N mm mm ⋅) p u m : 单位长度T 形钢翼缘的极限弯矩(N mm mm ⋅) N : 轴力(N ) c N : 抗压承载力(N )e N : 弹性极限轴力(N )欧拉极限轴力(N ) t N :抗拉承载力(N )y N : 屈服轴力(N ),地基混凝土的屈服强度(N ) s N :次要构件强度(N ),Xc Y c N N : 强轴方向以及弱轴方向的抗压承载力(N )f l P : 板的抗压强度(N )fq P : 螺栓或者高强螺栓连接处在剪切作用下的抗拉强度(N )f s P : 螺栓或者高强螺栓的抗剪强度(N ) f t P :板上孔洞处的抗拉强度(N ) 1f ts P : 平板的冲切强度(N ) 2fts P : 平板的外部冲切强度(N )ftu P :板极限抗压强度(N )1ftus P : 平板的极限冲切强度(N ) 2ftus P : 平板的外部极限冲切强度(N )f qu P : 螺栓或者高强螺栓受剪时的极限抗拉强度(N ) f su P : 螺栓或者高强螺栓的抗剪强度(N ) f tu P :板上孔洞处的极限抗拉强度(N )w c P :正面角焊缝和侧面角焊缝共同工作的强度(N ) w s P : 侧面角焊缝的抗剪强度(N )P: 正面角焊缝的抗拉强度(N)w tP: 正面角焊缝和侧面角焊缝共同工作的极限强度(N) w cuP: 侧面角焊缝的极限抗剪强度(N)w suP: 正面角焊缝的极限抗拉强度(N)w tuQ: 剪力(N)Q:抗剪强度(N)aQ: 普通螺栓或者高强螺栓的抗剪强度(N)fQ: 普通螺栓或者高强螺栓的极限抗剪强度(N)f uQ:承载力设计值(N)uQ: ???????????????????udQ: 楼层水平承载力(N)unT: 拉力(N)T: 高强螺栓的设计拉力(N)oT:抗拉强度(N)aT:锚固螺栓屈服时的拉力(N)yT: 极限拉力(N)uT:螺栓或者高强螺栓的承载力(N)fT: 梁全截面屈服时的承载力(N)b yT:螺栓或者高强螺栓的极限承载力(N)f uT: 节点的极限承载力(N)j u与常量,比值有关的符号 b C : 弯矩不均匀系数 o C : 标准剪力系数s D : 表示各层塑性变形能力的结构特征系数es F : 由各层抗侧刚度以及偏心距偏心距确定的形状特性系数 e F : 与偏心距偏心距相对应的形状特性系数 s F : 与刚度相对应的形状特性系数 k : 计算长度系数 b k : 梁的计算长度系数 c k : 柱的计算长度系数 y n : 屈服时的轴力比 e R : 偏心距 s R : 刚度s r : 层间转角的倒数 s r : 各层s r 之和的平均值β: 斜撑水平承载力与总水平承载力的比值 u β: 斜撑的水平承载力分配系数 κ:构件两端的弯矩比值 λ:长细比 b λ:梁的长细比 b e λ: 梁的弹性长细比 b y λ:梁的屈服长细比 c λ:柱的长细比 c y λ: 柱的屈服长细比μ: 摩擦系数ν: 可靠度λ:评估Ds时使用的斜撑长细比 e第一章 总 则1.1 适用范围本标准,主要适用于采用不锈钢结构建造的特定建筑物或者建筑物以及构筑物中的一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