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西江月·秋收起义翻译赏析
《西江月·秋收起义》作者为当代文学家毛泽东。
其古诗全文如下: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前言】《西江月·秋收起义》是毛泽东于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创作的一首词。
《西江月·秋收起义》采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纪实特色,堪称为史诗,咏颂了革命初期的工农革命武装暴动的壮举。
其语言通俗,节奏紧凑,气势磅礴,刚健有力,比喻形象,富有文采。
【注释】(1)西江月:词牌名,由李白《苏台怀古诗》的“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诗句得名。
(2)秋收起义: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决定发动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武装起义。
毛泽东在湖南省东北部和江西省西北部领导农民、工人和一部分北伐军,成立一支工农革命军。
九月九日起在修水、铜鼓、平江、浏阳一带举行武装起义,遭到敌人围击。
十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成功地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军叫工农革命:当时国民党的军队称作“国民革命军”,共产党领导的起义队伍就叫“工农革命军”。
1928年5月,中共中央在《中央通告第51号军事工作大纲》才正式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目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
”(4)旗号镰刀斧头:这是当时的军旗。
1933年改为镰刀锤子,后演变为八一军旗。
(5)
匡庐:首次发表时原作“修铜”,即修水、铜鼓。
一九八六年九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根据作者修改的抄件改为“匡庐”。
(6)潇湘:原为平浏,即平江、浏阳。
湖南省县名首次发表时原作“平浏”,一九八六年九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根据作者修改的抄件改为“潇湘”。
借潇水和湘江指湖南省。
(7)同仇:同心合力打击敌人。
《诗·秦风·无衣》:“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8)暮云愁:象征反动势力压顶,百姓生活窘迫。
(9)进、动:按《西江月》词律,上下阕末句末字当与二、三句末字同韵异调,即第二、第三句押平声韵,第四句押原韵的仄声韵。
这里没有按律押韵,而依湖南方音用进、动两字隔阕押韵。
【翻译】这支军队叫工农革命军,它的旗号是镰刀与斧头。
江西庐山一带不停留,要向湖南直接进发。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农民个个同心协力打击地主。
秋收时的黄昏云发愁,霹雳一声秋收暴动。
【赏析】这首词遣词造句,明快有力,富有文采。
仔细品味,不禁惊叹作者用词之考究,对待历史态度之严谨。
“旗号镰刀斧头”,使工农革命的特点表现得具体鲜明;“匡庐”准确地道出了在共产党领导下,整个幕阜山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到处响彻秋的怒号的情势。
同时,“匡庐”对应下句的“潇湘”,“匡庐”也可引申为“江西”的代称,更全面地反映了“八七”会议后,整个湘赣工农运动的态势。
““潇湘”准确说明了当时的斗争意图,当时目标指向当时湖南的省会城市长沙,但这一目标又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作者用了“要向”,后来根据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状况,在文家市会师大会上,毛泽东等实事求是,改变了
斗争方向,最终作出了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的决策,并随之建立了我党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独创性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一个“直”字,坚决明快!“愁”最为贴切地反映了当时农民在秋收后的真切感受,秋收后农民的劳动果实被地主阶级无偿占有,并饱受压迫和摧残,白色恐怖的背景下,农民只有“愁”了,最后被逼挥戈暴动,进一步说明了“霹雳一声暴动”的原因。
暮云愁”、“霹雳一声”,比喻形象,有气魄。
“军叫工农
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开宗明义,庄严自豪。
以对仗的形式写出,
给人以声势赫赫、威风凛凛、红旗招展、阵容严整之感。
9月9日后,起义军从破坏粤汉铁路开始,分别从江西西部的几个集结地出发,扑向湖南长沙。
上阕表达了工农革命军行动的迅速和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
开头两句:“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旗帜鲜明,铿锵有声,为全诗创造了昂扬奋发、气壮山河的氛围。
与以往的军事行动不同,这次起义不再借用国民革命旗号,而是第一次坚决、公开地打出工农革命和共产党的旗号,表示它是一支受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军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
湘直进。
”这两句说队伍走向,突出指挥若定的气概及奋勇前行的气势。
下阕追叙起义的原因和不可阻挡的气势,照应了上阕,必然的因果关系显得极有说服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起始两句强调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的尖锐程度,指出秋收起义的内在原因及动力。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前句写地主催租索债给农民带来无限的悲愁,于是后句“霹雳一声暴动”便成为必然之势,
顺理成章,形象生动,充分显示出起义的正义性,有力地鼓舞了广大工农群众。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