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许多人都会因为吸入冷空气,出现了打喷嚏的现象,医生提醒人们,打喷嚏要掌握方法,注意快速抑制,以防方法不当引来不测。
打喷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由于人们的鼻黏膜受到刺激,肺部急剧吸气,随即产生一个急速而有力的呼气过程。
当人们闻到辣椒、香葱等刺激性气味,或吸入粉尘、花粉、冷空气时都打喷嚏。
打喷嚏会伴有不同程度的面部肌肉运动、一过性的鼻黏膜充血、分泌物增多和流泪等症状,这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保护性呼吸反射。
当人们在伤风感冒时,鼻腔受到分泌物的刺激也会打喷嚏,这是一种病理反应。
有些时候,强烈的喷嚏还会引起其他疾病:一是引起头、颈、胸部血管内压力骤然增高,对某些具有潜在危险性疾病的人容易引起血管破裂而导致鼻出血、纵隔血肿、颅内出血等。
二是因呼吸道、中耳内压力骤增,从而引起鼓膜破裂。
三是因强烈反射性的腰肌收缩运动,引起腰肌损伤或腰椎间盘突出等。
人在遇到刺激性气味或受凉时就会打喷嚏,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在中医临床中,通过一定的方法给鼻腔以刺激,使之连续不断地打喷嚏,可以起到祛除病邪、治疗疾病的目的,名为“取嚏疗法”。
清代外治宗师吴尚先(吴师机)在描述这种特殊疗法时曾写道:“上焦
之病,以药研细末,搐鼻取嚏发汗为第一捷法。
”“嚏可以散表,亦可和里”,“凡欲升者,皆可以嚏法升之”。
正常情况下,打喷嚏是正气祛邪外出的表现。
《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把喷嚏形象地比作雷声,说:“盖喷嚏者,雷声之义也,其人内阳外阴,阳气奋发而为嚏也。
”《灵枢·口问》也曾记载:“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
”总之,喷嚏的前提是“阳气和利”,是人体阴阳自和的自然表现,也是阴阳自和的必然趋势,是人体战胜疾病的征兆。
临床上,取嚏疗法有抹入取嚏法、吹鼻取嚏法、滴鼻取喷法、塞鼻取嚏法和探鼻取嚏法5种。
(1)抹入取嚏法:将所用药物研细末,以手指蘸取适量抹鼻取嚏。
此类用药一般刺激性较强。
(2)吹鼻取嚏法:将所用药物研细末,用药前令患者屏气,取少许药未置于细管一端,吹入鼻腔内取嚏。
若用吹药器将药末吹入鼻腔取嚏更佳。
(3)探鼻取嚏法:以纸捻、灯蕊、鸡毛或鸭毛等物(亦可蘸药末少许)探入鼻内取嚏。
(4)滴鼻取嚏法:取药液适量(或将丸药化为液体),滴入鼻内,予刺激取嚏。
(5)塞鼻取嚏法:将所用的药物研末,以布包适量塞入鼻内;或将药末用酒等调成糊状,布包适量塞入鼻内取嚏。
取嚏次数应根据具体病情而定。
若用于急救者,以得嚏气通苏醒为度;若用于证候较缓者,一般每天l-3次或2天1次不等。
临床研究证实,对于头痛、咽喉疾患、眼病、牙痛等疾病,用取嚏疗法均可见效,一般是左侧病取右鼻,右侧病取左鼻,双侧同病则二鼻交替或者同取。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该疗法为祛邪之法,应中病即止,不可久用,以免耗伤正气;用后如有不良反应,应及时改用其他疗法。
另外,卒中、痰厥等急证属脱证者禁用,高血压、脑出血、脑外伤等所致昏厥者不宜用,体虚及孕妇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