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发展报告一、2006年科技发展情况2006年,贵阳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科学技术大会精神,结合建设大贵阳、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不断深化科技工作改革,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达到了建设创新型城市开好头、起好步的要求。
并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开展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一)科教兴市工作2006年6月份召开的全市科学技术大会,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宏伟目标。
在会上,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率先在全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决定》,发布了《贵阳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10年)》,下发了《实施贵阳市“十一五”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1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
大会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确立了“合作创新、重点转化、率先突破、引领跨越”的工作总方针,形成了贵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1810科技行动”,即建设具有贵阳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八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实施资源与环境保护、高新技术产业化、循环经济、先进制造业、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金筑英才、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科学技术普及等十大科技工程,并从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制定了促进科技创新的具体政策措施。
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自主创新已从科技发展的一般战略上升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成为贵阳市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科普工作向纵深推进。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科普法和科普条例,启动了“贵阳林城”专题科普馆、“三小工程”科普教育基地、国防教育科普基地等一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积极推动贵阳科普信息网、推进电子科普画廊建设,完善市科普信息网站硬件和软件。
成功举办中国西部制造业发展战略高层论坛暨第5届e工程及数字企业国际学术会议、南方城市科技计划暨创新型城市建设研讨会、“第六届全国(贵阳)科技教育创新作品展评会”、“航天航空技术”的报告会等。
组织开展了“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开展“第二十五届青少年科技活动月”、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参加第二十一届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获优秀科技竞赛项目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三名,科学幻想绘画二等奖二名。
组织参加2006年度全国青少年航海模型锦标赛,获得ECO-ST级冠军。
三是加强了学会组织建设,促进学会管理规范化,提升学术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四是依托“农业技术专家咨询团”开展“急约即到”服务,积极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实施“金桥工程”项目,通过“以点带面、榜样示范”的方式,培育新型农民,为基层服务。
组织农业技术专家编印了《贵州地区茄子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贵州地区辣椒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两种实用技术小册子,五种关于消防、花卉盆栽、禽流感防治、老年病预防、糖尿病预防的科普小册子。
完成了《黄金梨栽培管理技术》、《杨梅栽培管理技术》、《樱桃栽培管理技术》、《肉牛饲养管理技术》、《肉兔的规模化饲养管理技术》5个农村远程教育课件的开发。
加快培养科技教育专业人才。
贵阳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开设了学制三年的科学技术教育专业,开展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术培训,认真做好对外交流,对外派遣研修生工作,推荐赴美国、香港等国家(地区)学习交流、考察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科技项目组织与实施2006年共安排科技三项费7500万元,比上年增长21 %。
实施市级科技项目243个(软课题除外),年新增产值6.89亿元。
高新技术和优势产业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
加快新材料科技攻关,低成本太阳能多晶硅、铜基无银电接触材料、高分子蛋白调节因子、共混改性聚丙烯管材、高强度陶粒支撑剂等开发获得成功,高性能电解铜箔、优质中空钢等实现产业化。
加快新药新品种研发,实施了注射用DNC冻干粉针、KR滴丸、伏格列波糖原料药、茵黄软胶囊等新药新剂型的开发。
继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先后在林泉电机厂、万顺堂制药、中国航空工业标准件制造公司、贵州力源液压公司、卓讯科技开发公司、永江仪表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了ERP、CAD等制造业信息化改造。
以循环经济为着力点,大力推进磷煤铝等资源优势产业的升级换代,实施了公交车油改气、电厂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市政路灯绿色照明、空气压缩机节能控制装制、煤矿废水处理自动加药、电石渣保温隔热材料、工业粉煤灰陶粒、餐厨垃圾的再生利用等一批生态型科技项目。
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不断加强。
组织实施了“氟牙症发病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血清中催乳素和雌三醇的临床研究”、“艾灸治疗高血压病与C反应蛋白、白介素-6、白介素-10的相关性研究”等基础研究项目,开展了“贵阳市食品生产企业HACCP的培训与认证及示范企业的建设”项目,在江南大学举办了“贵阳市食品企业管理人员HACCP认证培训及食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班。
产学研合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之间的技术合作。
以贵州大学、贵阳学院、贵州财经学院、贵阳医学院等高校为依托,实施了一大批产学研项目,重点抓好与贵州大学的合作,认真落实市政府与贵州大学的全面合作协议,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4个,其中工业类10个、农业类6个、软课题1个、大学生创新资金项目7个,一批涉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得到攻克。
(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强与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成了贵阳·中国地质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中心贵阳民族药研究室、贵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阳电子信息平台等四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四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围绕铝工业、磷化工、煤化工等资源型产业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加速科技自主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立了贵州省软件评测中心;实施中药新品种研发项目6个,并为6家企业提供中药品种保护等服务;向汽车零部件行业、制药行业的300余家企业提供了软件外包以及多种信息化应用服务,形成了初步的应用规模。
(四)启动并建成了一批科技基础设施中国·西部(贵阳)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建设启动。
贵阳科技大厦软硬件环境进一步完善,引进培育孵化作用明显发挥。
春晖博士园新入园高新华南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威霖软件公司、贵州艾迪威软件有限公司等3家留学归国人员创办的企业,贵阳软件园二期基地正式入驻,引进高新技术企业20多家,一批年产值上千万元的企业正在培育之中。
贵阳药用资源博物馆2006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已接待各类参观考察2万人次。
(五)企业技术创新不断增强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
首次认定了贵阳市公交新能源、贵阳市数控线切割、贵阳市节能技术应用等17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 2006年承担国家、省、市科技攻关项目22项。
同时,大力支持林泉电机厂技术中心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现已获得批准。
(六)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不断强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育开发,围绕花卉、水果、蔬菜、畜禽等城郊型特色农业,实施了花卉平台及组培车间建设、葡萄设施栽培二次挂果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杂交水稻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大面积示范推广、甜椒新品种的扩大推广示范、安第斯亚果引种试验等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项目。
按照“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精神,积极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组织实施了“便捷熟食无害化、洁净化食品研发生产应用”、“牛初乳的开发应用及其产品的研制”等8个龙头企业项目。
在乌当区羊昌镇羊昌村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深入抓好农村科技扶贫工作,开展农村劳(七)科技奖励取得重大突破完成科技成果鉴定验收70项。
按照《贵阳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规定,对省、市有关部门、单位推荐的科技项目进行了认真的评审,产生了2006年贵阳市科学技术奖共48项。
首次评出了特等奖一项,填补了无特等奖的空白,评出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28项。
首次设立了最高科技创新奖,对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和优秀创新团队给予50万元重奖。
对获2005年度贵阳市最高科技创新奖的汇通华城楼宇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表彰奖励,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
(八)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县域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不断加强,区域科技发展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新建了小河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已建成的县级生产力达到7家,全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顺利通过科技部火炬中心组织的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试点建设评估。
全年开展咨询服务500多次,其中开展管理咨询200多次、技术咨询完200多次、其他咨询100多次,协助企业申报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9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4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8多项。
贵阳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新增担保项目5项,新增贷款担保金额2000万元,新增投资项目3个,投资金额355万元,并出资1000万元成立了贵州天信担保有限公司。
(九)科技项目管理进一步加强下发了《关于加强科技项目管理的通知》,对项目申报单位资质、项目论证评估标准、项目评估原则等进行明确界定,实行项目立项公示制度。
试行项目招投标制,提出了贵阳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考核办法、贵阳市科技产业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贵阳市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指标体系研究、贵阳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期间科技支撑战略研究等4个软课题项目作为重点项目,面向全国招标,先后有14家省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单位参加投标,实现了科技项目管理的一大突破。
二、2007年科技发展展望2007年贵阳市坚持“合作创新、重点转化、率先突破、引领跨越”的总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切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打造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大力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围绕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技术、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突出抓好合作创新与成果转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为建设创新贵阳、实力贵阳、和谐贵阳而努力奋斗。
(一)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1.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实施市级重点科技项目100个,其中高新技术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50个,年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
重点扶持“低成本太阳能多晶硅项目”完成20吨太阳能多晶硅技术攻关,“生物调节因子产业化攻关项目”完成100克生物调节因子生产,“神经生长因子产业化攻关项目”完成20万支的生产,抓好回转窑生产高强度陶粒支撑剂和玻璃黑体浆料产业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