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十五 用动态法测定金属的杨氏模量
杨氏模量是描述固体材料弹性形变的一个重要物理量。
用静态拉伸法可以测出杨氏模量,但此方法的缺点是负荷大,加载速度慢,存在弛豫过程,不能真实地反映材料内部结构的变化;在拉伸过程中,样品的横向和纵向都有形变,而此法忽略横向形变;另外,也不能用于测量脆性材料。
动态悬挂法可以克服这些缺点,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测量方法。
【实验目的】
1. 学会用动态悬挂法测量金属材料的杨氏模量。
2.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物理仪器的能力。
【实验仪器】
DCY-3型动态杨氏模量测定仪,信号发生器,示波器,游标卡尺,千分尺,物理天平等。
【实验原理】
若将一均匀棒悬挂起来,如图5-35-2所示,并使之发生横向振动,其振动方程为
02
244=∂∂⋅+∂∂t y
EJ S x y ρ 式中, y 为振动位移, x 为纵向变量, t 为时间, ρ为棒的密度, S 为棒的截面面积, E 为棒的 杨氏弹性模量, J 称为惯性矩。
振动方程为偏微分方程。
用分离变量法 求解方程(求解过程见附录),得:
圆形棒
图5-35-2
(5-35-1)
图5-35-1 DCY-3型动态杨氏模量测定仪 信号发生器 支撑支架
2
436067.1f d
m l E =
式中,l 为棒长,d 为棒的截面直径,m 为棒的质量,f 为棒的固有频率。
矩形棒
2
339464.0f bh
m l E =
式中,b ,h 分别为棒的宽和厚。
在国际单位制中,杨氏模量的单位为牛顿/米2(N ·m -2)。
实验原理图如5-35-3所示。
由信号发生器输出的正弦信号,加到激发换能器Ⅰ上,通过激发换能器Ⅰ把信号转变成机械振动,再由悬丝把机械振动传给待测试样,使试样受迫做横向振动,试样另一端的悬丝将振动传给接受换能器Ⅱ,这时机械振动又转变成电信号。
该信号送到示波器中显示。
当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不等于待测试样的固有频率时,试样不发生共振,示波器上没有电信号,或波形幅度很小。
当信号发生器的频率等于试样的固有频率时,试样发生共振,这时示波器上电信号波形幅度最大,此时信号发生器输出的信号频率,就是试样在该温度下的共振频率,代入公式(5-35-2),即可求出该温度下圆形棒试样的杨氏模量。
【实验内容】
一. 在室温下测量不锈钢棒和铜棒的杨氏模量
1. 用游标卡尺、物理天平分别测出不锈钢棒和铜棒的长度l 、质量m ,单次测量。
2. 用千分尺测出两种金属棒的直径d ,在不同位置测六次,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 在室温下不锈钢和铜的杨氏模量分别约为2×1011N/m 2和1.03×1011 N/m 2,先根据公式(5-35-2)估算出两种金属棒的共振频率,以便寻找共振点。
4. 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与支撑支架上的接受端对应连接,并将支撑支架的输出端与示波器的X 和Y 轴输入端对应连接。
5. 将不锈钢棒和铜棒分别用悬丝悬挂于支撑支架上,把两个换能器的连接线与支撑支架上的接口对应连接。
6. 调节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当待测棒发生共振时,测出其固有频率f 。
7. 再利用公式(5-35-2)分别计算出不锈钢棒和铜棒的杨氏模量E 。
二. 在加热炉上测量不锈钢棒的杨氏模量
1. 将不锈钢棒用高温悬丝悬挂在加热炉中,并将热电偶测温点放入。
注意不要碰及不
(5-35-2)
(5-35-3)
图5-35-3实验原理图
试样棒
锈钢棒。
2. 用保温毡将加热炉两边开口以及顶部开口封死,只留二个小孔让悬丝通过。
3. 把两个换能器的连接线与支撑支架上的接口对应连接。
4. 先将温控器设定在100o C ,后至于测温处。
5. 将加热炉电源线接至温控器后面的插口内,升温至100o C 。
6. 测量不锈钢棒的固有频率并计算其杨氏模量。
7. 改变炉温,在200o C 、300o C 、400o C 和500o C 下分别测量固有频率并计算杨氏模量。
8. 测量完毕后,将加热炉的电源拔下。
(不锈钢棒的参数:L = 0.18m ,d = 0.006m ,m = 0.0430kg 。
)
【数据处理】
1.将测量值填入自拟表格中。
2.计算E 并与公认值比较,求出百分误差。
【注意事项】
1. 悬挂试样时,悬丝应悬挂试样的两端。
2. 在加热炉上测量时,换能器二个小钩应在炉体开口正上方,用φ0.05-0.15mm 高温悬丝将试样绑好绑紧,调整二悬丝在通过试样直径的铅垂面上。
将试样调整到水平位置,测量时二悬丝不能与任何物体接触。
3. 使用加热炉时,炉壳表面温度较高,务必注意避免烫伤。
4. 当调节信号发生器的频率时,在示波器上会观察到波形多次突然增大的现象,但这些频率并不是共振频率,只有在估算出的共振频率附近测出的共振点,才是试样的固有频率。
【预习思考题】
1. 试样棒的固有频率f 如何测量?在示波器上如何观察到共振现象?
2. 要在示波器上观察正弦波形,示波器应如何调整?
【思考题】
1. 动态法与静态法测杨氏模量有何不同?
2. 测量中如何确定试样的固有频率?
【附录】 棒的横振动方程的解
根据棒的横振动方程
02
244=∂∂⋅+∂∂t y
EJ S x y ρ (附5-35-1) 用分离变量法解方程,令
()()()t T x X t x Y =,
代入方程(附5-35-1)得
2
244d d 1d d 1t T
T EJ S x X X ρ-=
等式两边分别是x 和t 的函数,设等式等于常数K 4,得
d d 0d d 4
2
244
4=+=-S EJ
K t T X K x
X
ρ 这两个线性常微分方程的通解分别为
()()()
ϕω+=+++=t A t T Kx B Kx B Kx B Kx B x X cos sin cos sh ch 4321
振动方程的通解为
()()()ϕω+⋅+++=t A Kx B Kx B Kx B Kx B t x Y cos sin cos sh ch ,4321
式中
2
1
4
⎪⎪⎭
⎫
⎝⎛=S EJ K ρω (附5-35-2) 称为频率公式。
频率公式对任意形状的截面,不同边界条件的试样都成立。
我们只要用特定的边界条件定出常数K ,代入特定截面的惯性矩J ,就可以得到具体条件下的计算公式了。
如果悬丝挂在试样的节点附近,则边界条件为: 自由端的作用力
033=∂∂-=∂∂=x
y EJ X M F
弯矩 02
2=∂∂=x y
EJ M 即
l
x 2
2
2
2
l
x 330
33========dx X d dx X d dx X d dx X d x x
将通解代入边界条件,得到
1ch cos =⋅Kl Kl
用数值解法求得本征值K 和棒长l 应满足
Kl = 0、4.730、7.853、10.996、14.137、…
由于其中一个根“0”对应于静态情况,故将第二根Kl = 4.730作为第一个根,记作Kl ,通常将Kl 对应的频率称为基频,在上述nKl 值中,第1、3、5、…个数值对应着“对称形振动”,第2、4、6、…个数值对应着“反对称形振动”,最低级次的对称形和反对称形振动的波形如附图所示。
可见,试样在作基频振动时,存在着两个节点,位置距两个端面分别为0.224l 和0.776l 。
将第一本征值l
K 730
.4=
代入(附5-35-2)式,得到自由振动的固有频率,即基频
()2
1
44
730.4⎪
⎪⎭
⎫
⎝⎛=S l EJ ρω
解出杨氏模量
2
32
2
43
108870.110
9978.1f J
m
l J S
l E --⨯=⨯=ωρ
对圆棒
⎰⎪⎭
⎫
⎝⎛==2
2
4d d S y J
式中d 为圆棒直径,得到
2
436067.1f d
m l E =
对矩形棒
12
3bh J =
式中b 为棒宽,h 为棒厚,得到
2
339464.0f bh
m l E =
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