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章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
第十章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
委托 培养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活动 学习、课外活动和劳动。
训练 有计划地使学生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
4.心理修养法
指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为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增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而自觉地进行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控的过程。即自我心理教育的过程。
2.主要形式
学习 学习相关知识,促进自我修养。
(四)尊重性原则
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学生的权利,承认学生的独立性,承认学生与教育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五)全面性原则
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工作。
班主任要树立学生“全人化”发展概念、要及时发现和弥补学生的发展缺陷,全面考察和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制定对策。
(3)对该科志趣作试探及甄别,发现对该学科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4)鼓励并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
(5)补救学生在科目中的困难和障碍。
(6)领导一种学会或与该学科有关的学生活动。
(7)与辅导员或班主任密切合作。
2、班主任的职责
班主任除兼有科任教师的职责外,还有以下职责;
(1)对每一个学生给予帮助、友爱及关心。
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入苦恼之中。
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有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应。
(六)嫉妒
看到自己的学业不如别人而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讽刺挖苦。
(七)焦虑
少数学生焦虑时间持久,对周围环境的刺激比较敏感,他们入睡难,易被惊醒,常体验到莫名其妙的恐惧、紧张和心烦。
二、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意义
有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生活思考,端正学习态度;
有助于学生客观地自我评价和对周围人的公正评价;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校生活的实效。
三、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发育正常
情绪稳定协调
心理特点符合实际年龄
行为协调
人际关系良好
个性稳定和健全
注意力集中
能悦纳自己和认同他人
适应耐受各种压力
立志 激发动机,下定决心。
内省 通过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调控和自我监督等方法,来改正缺陷,优化心理素质。
慎独 行动一致,表里如一。
座右铭 警醒和勉励
5.环境陶冶法
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
通过预先设置的情境来感化与熏陶学生。
主要形式: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四、小学生行为问题的表现形式
临床特点:
1.注意缺陷——主动注意弱,被动注意强
注意持续时间短;
注意容易分散,受干扰;
注意集中困难;
对感兴趣的事(电视、游戏)相对注意力集中。
2.多动/冲动性行为
多动:婴儿期及学前期有所表现;
活动多,无目的性,花样多,有始无终;
冲动:不分场合,不顾后果,无法节制。师要尽其所能,全面了解学生;从满足学生的需要入手;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发展性原则
指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注意以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
不仅要在对问题的分析和本质把握中善于用发展的眼光作动态考察,而且在对问题的解决和教育效果的预测上也要具有发展的观点。
第十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举例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意义。
2.学生能简要说明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3.学生能举例说明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4.学生能举例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步骤、具体方法,并根据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
5.能根据健康心理的标准、学生心理的健康情况及进行健康心理的指导要求,确定指导方案,并根据实际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
(六)活动性原则
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通过活动来促进心理发展。
班主任组织的活动要符合学生心理的需要,要与其年龄特征相适应,活动系列化。
(七)成功性原则
指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尽量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愉快体验,减少失败的不愉快体验。
班主任要帮助学生树立适合自己特点的抱负水平,要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怎样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中重要课题之一。如果你是凌强的班主任,你将如何矫正他的逆反心理。请设计一套教育方案。
方式:发展性辅导与补救性辅导
途径;独立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将心理辅导融于班级、团体活动之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个别辅导;小组辅导。
五、不同教师的辅导职责
1、科任教师的辅导职责
(1)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及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2)提示该学科有关职业的资料,如该学科与哪些职业有密切的联系,这些职业的性质,在社会上的地位等。
不遵守活动的秩序及规则,不能等待轮换。
3.学习困难
表现:知觉活动障碍
综合分析障碍
空间定向障碍
读、拼、写或语言表达等困难
特点:智力水平正常或接近正常;成绩具有波动性
儿童多动症的发展趋势:
部分随年龄的增长而减轻或消失
多动症状随年龄增长而减轻,注意缺陷占主导
有60-70%以上到成年时期继续存在
(二)厌学
对学习没有兴趣,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情绪消极,作业拖沓,敷衍了事,考试及作业的错误率很高。
这类学生往往不引人注目,不影响课堂秩序,不妨碍教学和各类活动,但随着其不良情绪的发展,内心紧张程度的加重,他们会日益消沉下去,严重的可能发展为抑郁性精神疾病,有的会做出自伤行为,甚至轻生行为。
技能训练:
(一)案例学生凌强,脑子灵,反应快,据反映从小学五年级开始,逆反心理就有了苗头,到初中二年级时,逆反心理发展得十分严重。一天下午自习课上,尤为同学用于羽毛球拍打了凌强一下,他立即就跟这位同学打了起来,搅得教室乱纷纷的。恰巧这一幕政教处老师看到了,凌强等被带到政教处后受到严厉批评。凌强很不服气,坚持自己有理。他母亲知道后问他这件事,他坚持说自己没有错。班主任跟他谈话,他也是生硬地陈述着自己的理由。
教学时数:4
教法建议:
1.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对于本章所涉及到的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可采用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并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有关内容进行讨论、质疑。
2.实践观察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可让学生观摩优秀班主任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录像,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所观摩活动的优劣。
儿童行为问题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
儿童行为问题包括行为和情绪两个方面,行为问题有:攻击、不听管教、偷窃、逃学、离家出走、纵火等;情绪问题包括胆小、担心、害怕、忧郁和人际关系困难等。
根据一般表现进行描述分类:
根据问题的领域分类:
学习方面的问题
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亲子/师生/同学关系
(2)认识学校生活与例行工作的不同。
(3)记录学生表现及入学状况等资料。
(4)在学校中培养学生公民责任、领导才能及良好人格。
(5)与辅导员和科任教师合作。
3、辅导员的职责
(1)学生资料的记录,处理个别差异及学生适应问题。
(2)个别辅导与适应。
(3)教育、职业及社会性问题的指导。
(4)毕业生辅导,对一切学生追踪研究。
(三)逆反
对外界的刺激常常产生与常态相悖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
(四)易怒
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很容易激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报复心强,有时会无缘无故大声哭叫,常有做危险事和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
(五)社交恐慌
对社会交往行为产生强烈的恐惧,往往寻找借口回避,即使是与家人、老师和同学在一起也感到自在。
2.榜样示范法
以别人的优良心理品质和模范行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主要形式:
典范 伟人、精英
示范 教师、家长和其他长者
模范 学生中值得学习者
3.心理训练法
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的方法。
主要形式:
练习 可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纪律 有利于培养自制力
制度 培养组织性、好习惯和坚强的意志。
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小学中、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班主任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以机会、注意学生的特殊要求并给予实际帮助。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步骤
心理调查阶段;心理教育阶段;
心理教育评估阶段。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一)团体心理辅导
1.含义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班主任以班级为对象开展的以实现群体心理健康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
2.内容
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
这不仅对学习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若不及时疏导和诊治,容易变成恐怖症、癔病等多种心理疾病。
(八)不良嗜好
一些学生抽烟、喝酒,玩游戏上瘾,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也影响其身心健康。
(九)抑郁
在情绪上表现为悲伤、孤独、颓丧,自我评价消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对学习缺乏上进心,对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对改变自己的处境特别悲观。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即个体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个性特征和规范化的行为,而且无明显的心理异常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