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民俗小调查一、青岛居住民俗青岛地区农村房屋结构与我国北方地区的房屋结构相似,建房多取向阳山坡,讲究向阳背阴、依山靠水。
房屋为土木砖石结构,一列3至5间,与左邻右舍接山连墙,屋顶为“人”字型(亦称“双流水型”)。
建有正屋、东西厢屋或倒屋,各家自成院落。
以三合院居多。
村庄大小不一,少者几户,大的数百户,近年又出现了不少千户大村。
1897年后,德国,日本先后侵占青岛。
随着港口和市政的建设,大批农民涌入市区,当时西镇一带建起了10个平民院,台东镇的南山、仲家洼等处也陆续出现了一些棚户区。
这些院区建房无规划,房屋低矮阴暗,环境恶劣,除“人”字型屋顶外,还出现了许多一面坡房屋,人们习惯叫“道士帽”。
由于居住环境、条件的改变,一些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居住民俗也就无法延续下来。
80年代起,政府推行旧城改造工程,90年代又实行安居工程。
现在,平民院和棚户区已相细建成居民小区,楼群林立,环境优美,人们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在此期间,青岛地区农村的老式住房也多为美观的住宅楼代替。
居住由单纯实用型向注重审美型发展。
一些现代建筑材料被广泛采用,不少村庄也出现了楼群。
村庄青岛农村除极少数住“山庵”的看山人外,多聚集一起居住,因而构成大小不同的建筑群,称作“村”、“庄”、“仝”或“屯”。
村里的道路,大的叫“街”,多为东西向,称前街、后街。
大的村庄街多,则冠姓氏为街名,如张家街、王家街。
小的道路称“胡同”,多以姓氏、堂号、村中名人或树木为名,如宋家胡同、福来胡同、解元胡同、老槐树胡同等;很狭窄的小路称“夹道”;闲散人经常聚集闲谈的地方称“懒汉子窝”、“老头窝”。
有些村名很有特色,也很有趣,如莱西张哥庄是因为有一个姓张的汉子在这里安家落户而得名。
此人豪爽,乐于助人,附近人尊称为张哥,村名也就成了张哥庄。
因“哥”、“格”“戈”同音,以后就出现了像周戈庄、夏格庄等村名。
这种以姓氏为名的村庄非常多,有的直接叫“岳家”、“赵家”,有的则加“屯”、“沟”、“店”等字,叫“梁家仝”、“于家屯”、“王家沟”、“徐家店”等。
有的村是以建村人的特征而得名。
莱西有个李胡子庄,是因为清嘉庆年间,一个叫李克用的人此建村,他胡子很长,人称“李胡子”,日久,这村就叫做“李胡子庄”。
后来,有人感到此名不雅,民国初年该村名就演化成今天的“李虎庄”。
也有的以建村人的职业为村名。
崂山有个皂户村,因为明永乐年间有几家用灶具烧盐户来此定居,宋代称盐户为“皂户”,这个村也就叫做“皂户村”。
有不少村庄是以神话传说中的名称命名的。
崂山有个女姑山村,因为村南有个“老姑庵”庙,庙内的主神人称“女姑”,传说是《封神榜》中赵公明元帅的妹妹,人们就把村名定为“女姑山”。
登瀛村是传说秦人徐福为取长生不老药,由此登程去仙岛瀛洲而得名。
崂山石老人村村名,不但源于一个优美的神话故事,还因为村前海边有一块状似老人的巨石。
有的村庄以旧时驻军军屯或官屯为名,如鳌山卫、雄崖所、营上、黄官屯等;有的以寺庙、古家为名,像庙头、家子头、庙东、石佛院等;有的以地理环境取村名,如簸箕岭,因其地形像簸箕而得名;还有以建村时当地的村木花草为名,如桃林、枣园、柳树屯、榛子沟等。
1979年,青岛开始地名普查,对重复的和不雅的村名进行了调整。
村名和村名用字都达到了标准化、规范化。
院落青岛民间居住大都各自成院,俗称“天井”、“院子”。
过去,许多人家都喜欢设前后两院。
前院面积大,是一家人平日活动的主要场地,院里建猪圈、而所,喜栽石榴、月季等花卉树木。
后院很小,用处不大,只是为了挡住后窗,认为后窗临街“不成住处”。
如今,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加上土地的宝贵,已很少有人设后院了。
院子周边的墙叫“院墙”,旧时多用石块垒成。
在临街墙上,镶嵌带“鼻梁”的石块,用以拴骡马,叫“拴马石”。
院墙上面抹石灰或泥,叫“打墙头顶。
”院墙上面抹成半圆形,叫“和尚头”。
如今,院墙多用石块垒下部,上面垒砖,外面用水泥抹平;也有的用砖或水泥砌成几何图案,称做“花墙”。
院墙不得高于屋檐。
临街院墙处留有大门口,俗称“街门”或“街门口”。
街门多为南向或东向,胡同里也有西向的,但很少北向的。
街门要与对门邻居的大门口偏离,叫做“斜对门”。
大门一般漆为黑色,老辈有功名的人家可漆红色。
门为两扇,每扇装一个铁制的门环,左边的门环连着门内“摇关”,“摇关”可转动,供随手关门用。
有的人家还在门上装有铁制的环扣,叫“门划拉”,用以锁门。
门上部修有门楼,旧时大门和门楼都是财势的象征,富有人家的门楼修四角飞檐,上饰有“龙头”、“寿狗”等吉祥物,大门高大,彩画装饰。
平常人家的大门、门楼都很简陋,门楼多用草毡,有的大门没有门楼,叫“土门子”。
大门内大多建有影壁,俗称“照壁”(砖砌屏风),上写“福”字,或绘有鹿、鹤等图案,一求吉庆,二作装饰。
房屋民间多住平房。
旧时,房屋结构为起脊,用梁、柱构成骨架,土墙草顶,木棂窗户(间有石墙瓦顶)。
一幢房屋3、4、5间成套,坐北朝南的房间为“正屋”,坐南朝北的为“倒屋”,东西两侧为“厢屋”,分别叫“东厢屋”、“西厢屋”。
正屋中间一间为“正间”,两边分别叫“东间”、“西间”,再往里叫“套间”。
正间设锅灶两个,通东、西间炕内,供冬季热炕取暖。
旧时,正间与东间墙壁上多留一小方洞,叫“灯窝”,洞内可放油灯,这样一盏灯可照明正、东两间房,可节省灯油。
也有的人把它叫做“婆婆眼”,说从方洞中可看到灶间的行动,供婆婆监视媳妇用。
在正间的上方用木板或高梁秸扎顶棚,也叫“天棚”,冬天可用来存放地瓜。
东、西间多用花纸贴棚顶,装饰有蝙蝠、团花等剪纸,叫“仰棚”。
人口多的人家,通常长辈住正屋,幼辈住厢屋。
住一幢房子的,长辈住外间,幼辈住里间(套间),长辈住东间,幼辈住西间。
倒屋一般不住人,普通人家堆放杂物、工具或柴草,有身份人家用作待客,称“客屋”。
厢房夏热冬冷,通风采光又差,所以民间有“东厢西厢,不孝的儿郎”、“有钱不住东厢房,冬不暖,夏不凉”的俗谚。
富有人家的厢房多不住人,用作饲养大牲畜或安石磨作磨房。
建房(青岛人叫“盖屋”)是一家人的大事,旧时,看风水、择宅基、安门框、做梁椽等都要经过多种仪式和活动,其中要属上梁仪式最为热闹、隆重。
上梁时间一块红布,叫做“挂红”。
梁檩上要贴上“上梁大吉”等字样的横坡,还要绑上筷子,用红绳系上铜制钱,挂上红布等饰物,以求吉利。
上梁时,房屋四周燃放鞭炮,正间当中安设方桌,摆设供品,点燃红烛,由建房人家的主人跪拜。
莱西一带在上梁时,两位木匠、瓦匠师傅还要边唱喜歌边往下扔一些龙、凤、虎、蝶等形状的小饽饽,逗引孩子们哄抢。
上梁仪式结束后的当天,主人要在新房设宴请亲朋、工匠和帮工者,酒菜一般都很丰盛。
现在,民间建房“看风水”和“摆供求神”等旧俗多已废除,但在梁、檩之上贴横批、坚联,以及放鞭炮等求吉习俗仍流行。
70年代开始,农村建房由生产大队(村委会)统一规划,街道、房屋逐步达到布局整齐划一,房屋也多为砖石墙、瓦顶、玻璃窗户。
伙房、寝室、会客室分别设置,厢屋多为水泥平顶,用以晒粮食或夏夜乘凉。
80年代后,老旧草房基本绝迹,有些农村已是楼房连片,农民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在居住民俗中,也有许多禁忌,但多带有迷信色彩,如过去有的地方农历五月忌盖屋,说五月为恶月,盖屋家中要死人,显然没有科学依据;住所大门忌冲着山丘,河流、大道、水井和坟墓,说这样会遭邪气和不吉利,若无法避开,则要在门上挂“八卦镜”破解;宅基不能直冲通街道,也不能面对庙宇,如无法避开,要在宅子外面一角安一块小石碑,上刻“泰山石敢当”5个字;建房用的木料,忌用楸木、槐木,因“楸”、“槐”沾着“火”、“鬼”二字,恐不吉。
在院内还忌栽桑树、柳树和杨树,俗称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内不栽“鬼拍手”。
因为“桑”与“丧”同音,出门风丧不吉;柳不结籽,恐无子绝后;栽“鬼拍手”(指杨树)则怕招来鬼魅,宅室不字。
如今,已很少有人相信有什么鬼魅了,但农民院子内外至今仍不栽植以上3种树木。
二、青岛礼仪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是指人的一生从诞生到死亡各个阶段的礼节和仪式,包括生礼风俗、婚礼风俗、寿礼风俗和丧礼风俗,是最复杂和繁琐的民俗事象。
在青岛地区,婴儿出生后要举行“报喜”、“过三日”、搬满月”、“过百岁”等多种仪式,直到一岁生日过后,生育的各种程序方算结束。
在生育民俗中,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很明显,生男称“大喜”,生女称“小喜”。
女孩报喜的时间要比男孩晚3天,关这喜蛋要比男孩少,礼仪也比男孩简单得多。
婚礼礼也是人生礼仪中的一个大礼,旧时权势人家结婚兴“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日、亲迎。
寻常百姓家礼仪虽从简,但也要经过说媒、定亲(下媒柬)、送日子、送嫁妆、迎娶等多道程序。
送嫁妆、迎娶往往成为有钱人炫耀门庭的时机,大操大办助长了铺张浪费风气。
在婚俗中,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如合婚批生辰八字、看男女属相是否相克等。
旧时“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金鸡怕玉犬,鸡猴不到头”等说法不知毁掉了多少个幸福的婚姻。
建国后,实行新的婚姻法,过去的许多婚姻陋俗,如指腹婚、娃娃亲、童养媳、结阴亲、纳妆、一夫娶二房等已绝迹。
但近年来,婚姻中的大操办之风仍很兴盛。
寿礼是为老年人庆寿的一种仪式。
近年来,青岛人祝寿、过去日习俗盛行,但礼仪从简。
丧事是人生的终结,丧礼是人生的最后一次礼仪。
民间对丧礼看得很重,往往不惜花费大量财力、物力来安慰亡灵。
过去青岛人实行土葬,葬礼程序繁多。
如今,普遍推行火葬,丧事从简。
有的将死者骨灰盒埋葬土中,说是“随土而安”;有的将骨灰撒向大海。
三、饮食民俗青岛地区的食俗属于我国北方类型,受京津一带影响很深。
人们的饮食以玉米、小麦、地瓜为主,杂以谷子、高梁、豆类(黄豆、绿豆、豇豆、红豆)、黍子等五谷杂粮.副食以蔬菜为主,肉类、蛋类过去是寻常人家办喜事和待客的珍品。
城市和农村都通行一日三餐,早晚称“朝饭”,午饭称“晌饭”,晚饭称“夜饭”。
农村在冬闲时则一日两餐,称“吃两顿饭”。
过去,农村朝饭一般为小米稀饭或高梁面、玉米面稀饭,配以玉米饼子、地瓜、地瓜干。
高梁面、玉米面稀饭统称“粘粥”,也叫“糊涂”。
晌饭是小米干饭,有时掺上豇豆或绿豆。
夜饭是面汤(面条)。
这种饮食安排叫“两稀一干”。
如今农村饮食变化较大,大米白面成为寻常人家的家常便饭,鱼肉习以为常,玉米饼子、地瓜干已很少食用,农闲时的“两顿饭”也多改为一日三餐,然而早饭吃稀粥的习惯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没有改变。
下面就具体介绍几种“美食”。
玉米饼子:这是过去青岛人的主要食品,人们习惯叫“苞米饼子”,是用玉米面和带头同加水放入锅内做成,有烀饼子、蒸饼子和菜饼子等多种。
菜饼子是用玉米面加野菜或青菜叶子上锅蒸熟,是人们度荒年时的主食,现已无人食用。
另外还有用少许白面(小麦面)做成的“发糕”,则属玉米做法中的上品,多在节日中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