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留守儿童德育教育

留守儿童德育教育

留守儿童德育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伴随我国的社会转型而产生,“留守儿童”如
何教育管理的问题已不是新鲜话题。

回想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至
今天,不知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力外出务工,留给我们广大农村社会的“留守儿童”与日俱增,所以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摆在我们面
前亟待解决。

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德育教育工作成为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教学的
重中之重,怎样实行德育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
问题。

在这个德育多元化时期,我们应以德治校、以德服人,更应该
注重于德育的生活性、审美性和创造性,产生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本人认为:“增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爱心”,德育教育会有良好的
效果。

创造感恩情境激发关怀思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其行为
发展在很大水准上还处于他律的阶段,自律水平非常弱。

因为自己的
父母都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
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采取认可的态度,因为缺乏即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有行为偏差。

国内一个调查发现,很多留
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祖辈的教导,或顶撞祖辈,或保持沉默,或行为不端,我行我素。

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
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
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对留守儿童在学校以外的种种行为问题,监
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难以控制。

而这些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
使没有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很容易出现问题,这严重影响
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以上所述的一些青少年对他人缺乏爱心和责
任感的问题,在我们农村小学也不鲜见。

这是因为他们对爱缺乏理解,爱心是在别人付出时的培养,付出的爱越多,得到爱的回报越多。


得爱的内涵就越深刻,所以要引导学生感受爱,理解爱。

很多留守儿
童没得到父母养育的爱就长大了,他们的父母丢下一岁多的孩子就去
打工了。

有的认为父母的爱方法不当,不但不认同、感恩,甚至产生
怨恨情绪。

我们以这个切入点,教育学生体会家长的苦,理解父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明白自己理应承担家庭、社会
责任,使他们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国家。

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的理念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
除了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几乎是不关心的,而且这种情况随着留守儿童年龄增加表现得尤为明显。

其中有道题是问:你有心事时,一般向谁倾诉?结果显示有80%的留守儿童选择的是
教师,18%的选择同伴,仅有2%的儿童选择监护人。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自
己独特的理解与理解,同时,也会产生很多烦恼和冲突。

这时,他们
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准确的引导。

但因为远离父母,缺少了
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
脆弱、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
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而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实行
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学校采取各种方法来培养爱心。

展开一系列的人
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善良的品质和责任感,使他们在和睦的环境里,逐渐产生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关心他人。

这种情感由引导激发达到
主动积极,让学生真正理解关心他人就是关心自己。

逐步形成了积极
的人生态度与人协作的精神,学会宽容与忍耐。

增强不怕挫折、战胜
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果然灵验,班上涌现出了好人好事,让我觉得
“关心自己”、“关心他人”的教育效果顿感欣慰。

升华理念,教育
学生关心集体、关心祖国。

“关心自己”是学生的基础,“关心他人”是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和
社会道理,关心集体、关心国家是培养学生更高层次。

是爱的内涵广博、延伸,树立更高的理念。

紧接着在班里展开了“关心集体、关心
国家”系列活动,列举中国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夺金壮举,5?12
大地震奉献爱的仁人志士,杨善洲护村、造村、爱村奉献国家的崇高
精神,使学生深受感动,紧接着又在班里展开“关心集体、关心祖国”
的演讲比赛,他们深知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是很多中华儿女关心祖国、感恩祖国的丰硕成果。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明天的太阳。

增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爱心是新时代的教育主题,只有让学生学会
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祖国,才能成为一个抱负远大,胸怀天下的祖国建设者,祖国的明天才更美好。

留守儿童德育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