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三讲-家庭PPT课件
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三讲-家庭PPT课件
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三讲 成长——从了解家庭开始
.
1
小组作业
❖ 要求:所有小组成员均须参与、 每位组员均需写出活动感受
❖ 目的:增进组员了解、提高小组凝聚力、 为大学生活增添色彩和意义
❖ 形式:小组活动报告 ❖ 题目、内容:自主选题 ❖ 字数:不限 ❖ 提交时间:第7周(4月10日)、
组长课堂提交助理
❖ 过高的期望 无法满足父母期望的痛苦 放弃努力
❖ 学习至上 自我认识偏差
19
理想父母
❖ 父母接纳、欣赏、喜爱、尊重 ❖ 鼓励孩子自主性地表达、判断和决策 ❖ 帮助孩子独立探索他们真正的价值观和兴趣 ❖ 鼓励孩子跟同学、同伴交流、互动 ❖ 尝试让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理解孩子困扰 ❖ 鼓励孩子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与支持 ❖ 给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以及后果,让孩子自
2
内容提要
❖ 家庭如何塑造了你——家庭对我的影响 ▪ 依恋关系的影响 ▪ 原生家庭与分离个体化
❖ 在家庭中成长 ▪ 理解父母,接纳家庭 ▪ 自主自立,自我负责 ▪ 成人状态,积极沟通 ▪ 关爱父母,承担责任
3
一、家庭如何塑造了你
4
家庭如何塑造了你 ❖ 家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家中既有爱,又有爱的
接纳父母的不完美
23
(二)自主自立,自我负责
❖ 承担责任是成长开始,不依赖、不埋怨、敢担当 ❖ 成长,从为自己负责开始; ❖ 成长,从照顾自己开始 ❖ 我们不能改变过去的事情,但是可以改变它们对
我们的影响。
▪ 父母关系不和谐,让你学会敏感他人,学会独立思考 ▪ 父母对你期望高,激发你不断奋斗 ▪ 父母与你沟通不好,促使你更好地学习如何与别人沟
舞蹈学院7心理中心
自我意识最早来源于家庭 ❖ 1、分别写出父母的三个特质 ❖ 2、在你的身上有类似的表现吗?怎样表现的?
你的性格与你的家庭有关系吗? ❖ 3、在小组中讨论
舞蹈学院8心理中心
(一)依恋关系带来的影响
❖ 依恋:婴儿与他的照顾者通过广泛接触和交流 形成的一种亲密的感情联系。 由于婴儿的照顾者多为其父母,尤以母亲居 多,故又称为亲子依恋。
9
依恋的类型
a.安全型(65%) b.回避型(20%) c.焦虑-矛盾型(10%)
不安全型
依恋理论认为,体验到父母的爱、 与父母建立安全关系的婴儿, 当他们长大成人时,会形成一个安 全的与别人建立信任关系的无意识 的内部工作模式。
10
安全型依恋
❖ 有母亲在时,这类婴儿会在以妈 妈为中心进行独自探索,母亲是 “安全基地”;
父母对孩子很冷漠,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或不 与孩子有肢体接触 得不到就不再期待,认为自己不需要了
12
焦虑矛盾型依恋
❖ 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把母亲作为安全探索的基地。 ❖ 这类儿童逢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
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他就会表现的极度的反抗。 ❖ 母亲回来后,表现的很矛盾,想亲近母亲,又对母亲的
❖ 当母亲离开时,婴儿会有明显的 不安;
❖ 当母亲返回时,婴儿有温暖的回 应(跑上前,要拥抱等)
父母能对孩子的要求敏感、有 效回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1
回避型依恋
❖ 这类儿童对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母亲不是“安 全基地”;对母亲的情感联系和依赖较少;
❖ 当母亲离开时,婴儿很少表现出抑郁;显得很冷漠; ❖ 当母亲返回时,婴儿没有温暖的回应, ❖ 这类婴儿对待他人有时候很冷漠。
❖ 焦虑矛盾型成人:担心对方不是真的爱我,又想要与对 方融合。多次恋爱,容易怀疑。
依恋类型并非不可改变!
15
2、原生家庭与分离个体化(玛格丽特·马勒) ❖ 原生家庭:一个人出生并被养育的家庭
16
分离个体化两个重要时期
17
父母在分离个体化中的重要作用 ❖共生阶段:孩子的全能感 需要得到满足
食物、关心和爱抚 ❖ 分离个体化阶段:
▪ 分化:好奇 ▪ 实践:父母的态度至关重要 支持还是阻止 ▪ 和解:遇到困难给予安慰支持 ▪ 情感客体恒定与个体化:
妈妈没在身边,但在你心里
个体化: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内在的自主性
18
父母的错“爱”
❖ 无微不至的“照顾”、满足孩子、替孩子解决一切 过度依赖、不相信自己、无法独立
❖ “挫折教育” 自我评价低、与父母关系疏远
离去生气,发脾气。从而抵抗母亲的温暖性安慰。 ❖ 这类婴儿对陌生人相当戒备。
父母对孩子很少回应,或回应是反复无常的,孩 子无法判断
13
依恋的重要性
❖ 儿童早期与成人关系的质量对后来的情绪和社会性发展 有重要影响
❖ 幼儿时期的依恋会影响成人后的人际关系建立 ▪ 安全型:容易信任他人,感到自己能被他人接纳。
❖ 冲突的父母
理解他们的选择和生活方式,不要试图解决父母的问题 ,更不要归结为自己的问题
22
二、在家庭中成长
❖ (一)理解父母,接纳家庭 家是生命之源,一个人受家庭影响最深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 父母不同的角色 母亲:温柔、细腻、感性、慈爱——情感支持 丰富了孩子情感世界 父亲:理性、刚毅、果敢——树立边界 使孩子获得知识、自信、创造力
纠结。
5
❖ 与家庭有关的心理社会现象: ▪ 啃老族、 ▪ 大学生陪读现象、 ▪ “父母皆祸害”小组、 ▪ 父母和子女冲突的恶性事件(离家出走、自杀 、对父母的暴力等)、 ▪ 单亲、收养、继亲家庭
❖ 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家是一只船
6
小组练习——我和我家 ❖ 家庭画面
▪ 家对我来说,就像 ▪ 用5个词汇来表达家给你的感觉 ▪ 想到家你头脑中出现什么画面 ▪ 你的感受是什么?
▪ 回避型:较理性、冷漠、不易信任他人。
▪ 焦虑矛盾型:特点是过分依赖,患得患失。内部工作 模式也是不信任。
14
依恋类型与爱情关系
❖ 对52岁人群的研究(Klohnen & Davis, 1994)表明:安 全型的成人有持久稳定和令人满意的爱情关系,离婚率 显著低于回避型成人。
❖ 回避型的成人:不相信爱情,回避。不愿走得太近。难 以给伴侣情绪支持。
己选择
20
完成分离与个体化的标志 ▪ 在原生家庭外可以独立生活 ▪ 能自我决定、自我承担责任 ▪ 能在原生家庭外与他人建立关系 (友情、爱情) ▪ 能与原生家庭保持恰当距离,
有连接并彼此支持
21
3、父母关系带来的影响
❖ 分手的父母
父母不再相爱,但父母仍旧爱你 分手对孩子的影响好于感情破裂、频繁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