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重症管理(2013)生命体征的维护心电图,无创血压、有创连续动脉压、、肝肾功能、血尿渗透压,凝血功能及外周氧饱和度等监测,依结果及时调整系统性治疗目标及方案。
神经功能监测1.神经系统查体及评分对神经系统的一般反应、瞳孔状况、颅神经反应、运动感觉、生理反射及病理反射等进行系统查体,评估评分。
2.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监测颅内压()是指颅腔内实物及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
有创颅内压监测脑室内置管是目前的金标准,监测的时程一般不超过14d,颅内压增高的治疗阈值为>20。
颅内压监测的适应症:(1)颅脑损伤①评分3-8分及头颅扫描异常(有血肿、挫裂伤、脑肿胀、脑疝或基底池受压);②评分3-8分但头颅无明显异常,如年龄>40岁,收缩压<90且高度怀疑有颅内病情进展;③评分9-12分,如有颅内压增高之可能,必要时进行监测;(2)有明显意识障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脑出血以及出血破入脑室系统,需要脑室外引流者。
(3)脑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监测。
(4)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如合并顽固高颅压者,可以进行颅内压监测并脑室外引流辅助控制颅内压。
脑灌压()监测重型颅脑外伤治疗建议脑灌注压不宜超过70,并避免低于50,对脑血流、脑氧及脑代谢的辅助监测也有利于脑灌注压的管理。
颅内压增高的护理颅内压可随体位改变、咳嗽、躁动或压迫颈静脉、拍背、吸痰、鼻饲等护理操作而暂时性上下波动,其中以压迫骨窗对颅内压影响最明显。
因此:①护理过程中将患者床头抬高30°;②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应动作轻柔,集中进行,有效减少各项护理操作对颅内压的影响;③保持颈部及躯干呈轴线,通过增加静脉回流来降低颅内压。
脑血流()监测:正常情况下脑血流为45-65100,脑血流下降会导致蛋白合成障碍以及无氧酵解的增加。
脑血流与脑灌注压呈正比关系,与脑血管阻力呈反比。
低血压或者脑血管阻力增加直接导致脑血流下降后的脑缺血或者脑梗死。
目前经颅多普勒()是临床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
神经影像监测近年来不断发展的移动技术对围手术监测奠定了良好的支持。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颅内压增高的控制策略病理情况下目前认为5-20是颅内压合理范围,合理控制颅内压对减少高颅压和低颅压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十分关键。
(1)体位:头位抬高30°,保持颈部和躯干轴线,通过增加静脉回流来降低颅内压;(2)避免低血压和低有效血容量,通过或监测仪等监测血流动力学,避免脑低灌注引起的脑缺血以及后续颅内压增高;(3)控制高血压,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保证脑灌注压的情况下,合理的控制血压,避免过度脑血流灌注增加颅内压,增加再出血和血肿扩大的风险;(4)管理好重症患者气道,严密监测血气分析,保障2>80,2>95%,维持2在30-35为佳;(5)控制体温于正常水平或轻度低体温以降低脑代谢率,必要时进行亚低温治疗。
(6)必要时镇静措施,保持患者处于镇静评分处于3-4分为佳;(7)行脑室型探头监测者,可以根据颅内压水平适当通过脑室外引流来辅助控制颅内压;(8)渗透性治疗,对于肾功能好,高颅压不易控制而脑水肿明显者,建议血浆渗透压目标值为300-320,对于老年患者及肾功能容易伤害的患者,治疗目标为290-300,渗透性治疗可选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白蛋白,甚至辅助以利尿剂;(9)如颅内压持续性增高应及时复查头颅以排除颅内血肿或脑挫裂伤,必要时手术干预。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镇静镇痛(一)、目的与意义神经外科重症及术后患者疼痛、躁动和兴奋可引起血压增高,心率增快和焦虑,这些都会增加再出血、颅内压增高,导管脱落和误伤等风险。
(二)、疼痛与镇静程度评估评估疼痛强度最常用的数字评分法(),即“十分法”。
疼痛量表:镇静评分系统有评分,镇静躁动评分()等。
(三)镇痛与镇静实施1.镇痛治疗:疼痛评分≥4分的患者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物,非阿片类止痛药,阿片类止痛药。
2.镇静治疗期间评分或评分可达3-4分。
3.建议应用短效且不良反应可控的镇静药物,如丙泊酚、咪达唑仑和右美托咪定。
4.丙泊酚起效快(30-60S),作用时间短(半衰期2.5),镇静深度容易控制,利于进行神经系统评估,有减少脑血流,降低颅内压、降低脑氧代谢率及抗惊厥作用。
5.咪达唑仑起效迅速,具有降低颅内压和脑代谢的作用,且能提高癫痫抽搐阈值,长期应用有蓄积的可能,且易感者可致成瘾。
6.右美托咪定同时具有镇痛和镇静作用,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其在镇静的同时维持患者意识清醒,利于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其对呼吸抑制轻,有利于神经重症患者的机械通气撤离。
7.静脉镇痛镇静药物应逐渐增加剂量致所需的终点。
镇静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及导致患者血压下降,脑的我低灌注是神经重症患者的禁忌。
所以要适当控制药物剂量,实时监测患者的呼吸、血压情况。
8.特殊情况镇痛镇静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镇静可防止颅内压的升高,深度镇静可以降低顽固性颅内高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头痛可引起血压增高等,增加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
因此需镇静镇痛,氟哌啶醇时治疗谵妄首选的药物,但须注意间期延长,窦性心律失常的危险。
1.查找造成患者疼痛或各种不适的原因,尽可能清除这些因素;2.对患者进行镇痛镇静效果的主客观进行评价并记录;3.做好患者口腔等基础护理,帮助建立正常的睡眠周期;4.降低声、光对患者的刺激。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营养治疗1.营养评估体重减轻,疾病严重程度,既往营养摄入,并发疾病,胃肠功能等;2.营养途径①、经胃肠道的营养补给符合生理需求,时优选的途径;②、对需要长时间肠内营养的患者(>4周),条件具备可以使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③、肠内营养不能达到能量需求目标,可肠内与肠外联合;④脑卒中、动脉瘤的患者清醒后的24小时内,在没有对其吞咽功能进行评估的情况下,不能让患者进食,包括口服药物;⑤对伴有吞咽功能受损的患者,推荐接受吞咽困难康复训练。
3.开始营养治疗的时间应在发病后24-48小时内开始肠内营养,争取在48-72小时后达到能量需求目标,重型颅脑外伤患者72小时内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可以改善预后。
4能量供给目标①重症患者应激期可采用20-25;②肠内营养蛋白占能量16%,脂肪20-35%,其余时碳水化合物,热氮比130:1;③肠外营养糖脂比5:5,热氮比100:1..5.营养支持速度胃肠营养时首日输注速度20-50,次日后可调至80-100,有条件可用输液泵控制速度。
6.营养治疗的护理要点①、体位以及管道的留置为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床头抬高至少30°,减少躯体下滑带来的剪切力影响,避免压疮的发生,留置胃管时应在测量的基础上多插入7-10;②、保证营养液的温度采取加温措施或者使用具有加温装置的营养泵;③、管道的维护定时检查是否移位,防止管道堵塞,建议每4小时用30温水冲洗管道1次,每次中断输液或给药前后用30温水冲洗管道。
护理操作中注意无菌原则。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并发症处理(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诊断方法和诊断标准:①体温:超过38℃或低于36℃;②临床症状:有明确的脑膜刺激征,相关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或临床影像学证据,平扫或增强检察;③血液:>10×109或中性粒比例>80%;④脑脊液分析:常规、生化分析及病原学检查。
化脓性感染脑脊液典型改变:>500×106甚至1000×106,多核>80%,糖<2.8-4.5,蛋白>0.45,细菌涂片阳性发现,脑脊液细菌学培养阳性。
2.抗菌药物的选择及使用原则:①临床诊断为感染时,应根据流行疾病学特点以及当地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经验性抗菌治疗,后期应根据病原学结果及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②抗菌药物的选择为易透过血脑屏障的产品,如为,建议静脉使用万古霉素,替代可为利奈唑胺,一般不推荐腰穿鞘内注射,必要时可增加脑室内注射途径;③使用患者能够耐受的最大药物剂量以及疗程治疗(2-8周或更长)。
围手术期癫痫1.癫痫的治疗①部分性发作首选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次选丙戊酸钠和奥卡西平;②失神发作首选乙琥胺和丙戊酸钠;③非典型失神发作与失张力发作的首选药物是丙戊酸钠,次选为拉莫三嗪;④肌阵挛性发作的首选药物是丙戊酸钠,次选为拉莫三嗪;⑤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首选丙戊酸钠及苯妥英钠,开始时应单药治疗,最大耐受剂量仍不能有效控制时再考虑联合用药。
2.癫痫持续状态5分钟或更长时间的连续临床和(或)之间没有恢复期的反复抽搐。
①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苯二氮卓类药物或注射用苯妥英钠、丙戊酸钠;②持续性发作:丙泊酚诱导爆发抑制或者联合咪达唑仑。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两种类型。
1.高危因素:脱水、卒中、瘫痪、严重感染、制动、严重肺部疾病、心衰和非活动状态、脊髓损伤、中心静脉置管等。
2.诊断方法床旁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可以作为的诊断金标准,肺动脉血管造影是目前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3.预防及治疗①预防开始的时间越早越好,在期间需要全程预防;②物理预防可以增加下肢静脉血流和(或)减少静脉血流的瘀滞,包括间歇充气加压泵和加压弹力袜;③药物预防主要有普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钙两种方法,但必须考虑有引起出血的风险。
高危因素:活动性出血,获得性出血疾病(肝衰),12小时内将行腰椎穿刺,血小板减少(<85×109),不受控制的高血压(230/120或更高)等不建议抗凝治疗。
体液管理(一)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维持脑灌注压及正常颅内压时基本保障。
因此补液原则为个体化的充分补液而非限制补液。
1.对需要大量补液患者常规实施监测;2.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可保持等容或轻度高血容量;3.蛛网膜下腔出血尽量维持等容状态(5-8);4.明确有脑血管痉挛时,则需要保持高血容量(≥8);5.围手术期的患者应该警惕补液过量;6.提倡监测下的出入量平衡。
(二)液体种类的选择1.一般主张早期应用晶体补液,尽量避免使用低渗液及10%葡萄糖,血容量的不足,易致脑缺血的发生;2.对于容量≤50,推荐等渗晶体液;3.对于血容量补充超过60,在补充晶体液的同时可增加胶体液,如白蛋白等;4.甘露醇的使用应维持血浆渗透压在300-320 ,但应进行有效血浆渗透压监测;5.使用高渗盐水降低颅压应维持血在145-155,血浆渗透压在300-320 ,维持血K在正常范围。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①不推荐应用激素治疗脑梗死患者的脑水肿;②不推荐大剂量激素治疗脑外伤;③可以使用激素治疗颅内肿瘤所致瘤周水肿,地塞米松为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应该监测血糖。
特殊类型水盐代谢失衡1.中枢神经源性尿崩()下丘脑垂体损伤,可导致管理抗利尿激素()的储存与分泌的垂体后叶素障碍,以稀释性多尿和高血钠为特点;①纠正不足,补水同时促进钠吸收,保持体液平衡;②补液可以应用低钠液(0.45),补液速度不宜过快,密切监测血钠浓度,以每小时血钠浓度下降不超过0.5为宜,否则会导致脑细胞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