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糖尿病前期的门诊患者。

一、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脾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糖尿病前期(ICD-10编码:R73.004)。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ZYYXH/T3.1~3.15—2007)。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脾瘅(糖尿病前期)临床常见证候:肝胃郁热证气滞痰阻证气虚痰湿证阴虚气滞证阳虚寒湿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脾瘅(糖尿病前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9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脾瘅(糖尿病前期)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其他因素(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感染、应激、放化疗后等)所导致的各种血糖升高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症状、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身高、体重、BMI、血压等人体测量学;(2)血常规、尿常规;(3)糖化血红蛋白;(4)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素释放试验;(5)血脂、血尿酸、肝功能、肾功能;(6)心电图;(7)胸透或胸部X片。

2.诊断与鉴别诊断检查项目:胰岛细胞抗体、甲状腺功能、全段甲状旁腺激素、肾上腺功能、垂体功能、血浆醛固酮、血管紧张素、性激素等。

3.其他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尿微量白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DIC初筛试验、肌钙蛋白、便常规、眼底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或肌电图)、心脏超声、颈动脉彩超、下肢血管彩超、腹部B超、肌电图、动态血压、肢体动脉检查、骨密度检查、PPG指趾动脉检查、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查、动态心电图、彩色眼底照像、CT、MRI等影像学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胃郁热证:清肝和胃。

(2)气滞痰阻证:理气化痰。

(3)气虚痰湿证:补气化痰。

(4)阴虚气滞证:养阴理气。

(5)阳虚寒湿证:温阳化湿。

2.中药外治法(1)中药穴位敷贴。

(2)中药熏洗。

3.针灸治疗。

4.诊疗设备。

5.膳食与药膳调理。

6.运动疗法。

7.护理调摄。

(九)完成路径标准1.疲倦、口干等主要症状消失或好转。

2.血糖控制正常。

3. 胰岛素抵抗有改善。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过程中,病情里民,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时,退出本路径,进入消渴病临床路径。

2. 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特殊处理者,退出本路径。

3.治疗期间出现严重并发症者,退出本路径。

4.由于患者自身原因无法完成路径时,退出本路径。

二、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脾瘅(糖尿病前期)(ICD-10编码:E11.902)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消渴汗症(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排汗异常)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排汗异常的门诊患者。

一、消渴汗症(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排汗异常)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汗症。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排汗异常(ICD-10编码:E14.407+)。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3.1~3.15—2007)。

(2)西医诊断:参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汗腺疾病》(2010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消渴汗症(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排汗异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消渴汗症(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排汗异常)临床常见证候:营卫不和证气虚不固证气阴两虚证阴虚火旺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消渴汗症(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排汗异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3.1~3.15—2007)。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汗症(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排汗异常)。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汗症(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排汗异常)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近半个月内患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严重低血糖症、合并急性心脑血管事件、肺结核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糖;(2)糖化血红蛋白;(3)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胰岛素释放试验、胰高血糖素释放试验、C-肽释放试验、胰岛素自身抗体、果糖胺、血流变、超敏C反应蛋白、肝功能、肾功能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营卫不和证:调和营卫,固表敛汗。

(2)气虚不固证:益气固表,收敛止汗。

(3)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固表止汗。

(4)阴虚火旺证:清热生津,滋阴敛汗。

2.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3.穴位低频脉冲。

4.穴位注射。

5.脐贴疗法。

6.外敷疗法。

7.生活、饮食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自汗、盗汗、排汗异常等主要症状明显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过程中病情进一步加重,需要延长门诊时间,增加门诊费用。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者,退出本路径。

3.治疗期间出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消渴汗症(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排汗异常)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消渴汗症(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排汗异常)(ICD-10编码:E14.407+)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发病时间:年月日进入路径时间: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年月日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消渴肠病以腹泻为主症的住院患者。

一、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肠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糖尿病肠病。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吕仁和、赵进喜主编,2009年版)。

(2)西医诊断:参照《内分泌学》(廖二元主编2001年版)。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临床常见证候:肝脾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若在治疗期间无相悖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糖尿病并急慢性胃肠疾病者不进入本路径。

5.近半个月内患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以及感染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立卧位血压;(2)血脂、肝功能、肾功能、血流变;(3)消化道钡餐透视;(4)血糖、糖化血红蛋白;(5)肝胆脾胰彩超;(6)神经传导速度检查;(7)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纤维结肠镜检查、胶囊内镜、小肠活检、大便致病菌培养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脾不和证:抑肝扶脾,健脾止泻。

(2)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升清降浊。

(3)脾肾阳虚证:温肾健脾,固肠止泻。

2.内科基础治疗。

3.针灸疗法。

4.推拿按摩疗法。

5.拔罐治疗。

6.中药外用泡洗法/外敷。

7.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腹泻,嗳气食少,腹胀症状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并发症,或患有其它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该路径。

二、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住院号:发病时间: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消渴淋症(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住院患者。

一、消渴淋症(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淋症。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淋症(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ICD-10编码:E14.608+)。

(二)诊断依据1.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年)。

(2)西医诊断:参照《内分泌学》(廖二元,莫朝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P1483。

)2.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消渴淋症(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消渴淋症(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常见证型:湿热下注证湿瘀蕴结证肝郁气滞证中气下陷证肾阳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消渴淋症(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淋症(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淋症(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