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广场——组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六年制五年级下册智慧广场。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利用已有经验认识和了解较复杂的“组合”问题,经历组合规律的探究过程,掌握解决“组合”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能有序的、全面地思考问题,训练思维的有序性。
3.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组合”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教学难点】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组合”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课件出示:两人握手画面)谈话:他们在干什么?(课件出示:三人握手画面)谈话:三人见面,每两人要握一次手,一共需要握几次手?(学生发言)(课件出示:四人,五人画面)导入课题。
谈话:如果我们全班同学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手呢?学生自由发言。
谈话:到底有多少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组合问题。
(板书课题)(课件出示: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导入情景窗问题。
【设计意图】新课之初,教师通过谈话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良好的品德教育,又结合具体的学校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二、探索新知,建构认知(一)初步探究,合作交流。
谈话:请同学们想一想,有多少种组队方案可以选择呢?学生独立探讨后,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将学生所说的组队方案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展示。
预设:生1:我认为可以有六种组队方案:小丽和小军、小杰和小军、小丽和小杰、小阳和小丽、小杰和小阳、小军和小阳,把所有的可能都列出来。
生2:这样的叙述太麻烦了,我用他们名字中的一个字做代表,进行组队。
这样也找到了6种组队方案:丽——军军——杰杰——阳丽——杰军——阳丽——阳谈话:谁来评价一下这两种组队方案?预设:第二种以名字的一个字为代表,进行组队的方案,比较简洁,而且先确定一名同学,产生3种组合,再确定一名同学,产生2种组合,最后确定一名同学,产生1种组合。
避免了组队时的重复和遗漏。
谈话:的确这种以名为代表,进行组队的方法,比较简洁,还有不同的组队方法吗?预设:生1:我用1、2、3、4四个数字分别代表他们四个同学,我这样组:1—2 2—3 3--41—3 2—41—4生2:我用A、B、C、D四个数字分别代表他们四个同学,我这样组:A—B B—C C--DA—C B—DA—D引导学生评价:哦!更简洁直观了许多,还展示了相互组队的顺序。
谈话:从同学们的汇报中,你知道了什么?从组队方案中你又发现了什么?预设:生1:我知道了组队的方案可以有很多种。
组队时可以先确定一人,然后再进行组队。
生2:为了避免组队时的重复与遗漏,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进行组队,这种方法比较简洁、实用。
小结:其实像我们刚才那样,把所有的组队可能,采用列举的方法一一写下来或画出来,并最终找到答案的方法,叫枚举法。
(板书:枚举法)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预设:生1:我觉得列举法很好,能够不重复的把所有方案都列出来。
生2:还漏不了。
生3: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谈话:那在利用枚举法时,怎样做才能没有重复、没有遗漏地找出所有的方案呢?预设:生1:先确定一人,让他与不同的人一一进行组合;然后再确定另一人,让他与没有组合过的人进行组合,直到全部组合完。
生2:我认为应该先定住一人,让他与其余的人进行组合,再定住第二个人与没有组合过的人组合,这样依次进行直到完成。
【设计意图】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基本经验,主动思考、探究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地探索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掌握了解决组合问题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谈话:对!只要是有序的进行组合连线,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除了用列举法找到组队方案外,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预设:生1:我把四位同学摆在一条线上,然后用弧线把他们连起来,数一数有多少条线就有多少种方案了。
生2:我是用线段上的四个点表示四位同学,先从第一个点开始往后连线,连了3条;又从第二个点往后连了2条,最后从第三个点往后连了1条,一共连了6条线,就有6种组队方案。
小结:同学们很会思考,想到了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组队,像这样把数和形结合起来,我们就更容易地找出所有的组队方案了(把线段图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线段图对学生来讲比较形象、直观,教学中教师抓住了学生的教学生成点,始终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直观而且具体的感知组合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有效地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应讲究“有序思考”,这是比找到组合规律本身更重要的数学思想。
(二)深化认知,寻找规律谈话:以上是从四名同学中选出两人参赛,敢不敢挑战五人的呢?如果从他们5人中选出2人参赛,又有多少种不同的组队方案呢?生争先恐后地探究组队方案。
(有用列举法的、有用线段图的)预设:我这样想:前面4位同学组队有6种方案,再加上一名同学分别与他们四人新组合的4种方案,一共是10种方案。
【设计意图】“从5个同学中选出2名参赛”是学生在本节课中的第二次组队尝试,至此学生已隐约感觉到可能有一种内在的规律,但还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为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让“规律”渐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利用转化的方法一下子就找到了10种不同的组队方案,其实啊,我们生活中的这种组队问题就是数学中的组合问题。
这里面到底有没有规律可循呢?让我们一块来探索一下吧。
播放微课视频视频内容:我们一起来观察这张表,我们用点来表示学生人数,用两点之间的线段表示一种组合方案。
如果是2个学生,就可以用两个点来代表他们,两点之间只有1条线段,那么就表示一种组合方案;如果是3个学生呢?就可以用3个点来代表,我们一起来数数,三点间一共有3条线段,记作:2+1;这里为什么要记作2+1呢?因为先确定一点,从这一点连了2条线段,再确定第二点时只连了1条,所以记作2+1。
谈话:如果是4个学生呢?请各合作小组用同样方法试着完成此表。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师巡视指导。
提问: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1:如果有四个同学组合,就从3加起,依次+2、再+1;如果有五个同学组合,就从4加起,再依次+3、+2、+1。
预设2:我认为有多少人,就从人数减1开始,依次住后加,直到加到1为止。
预设3:我想不管有几个同学,就从比它少1的数加起,一直加到1的和,就是这组数的组合方案的种数了。
谈话:如果从6人中选2人呢?预设:5+4+3+2+1=15(种)谈话:10人呢?预设:9+8+7+6+5+4+3+2+1小结:非常不错,大家不仅学会了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组队现象,而且发现了组合的一般规律。
【设计意图】数学规律的普遍性和适用性,只靠前面的几组数据的研究,不具有普遍意义。
学生在表格研究中,通过大量例证的研究,规律已不言自明。
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把握住了学生思维发展的可能性,而且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认知,深化了有序思维、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巩固拓展,应用知识1. 解决问题谈话:你能用所学的解题方法解决以下几个实际问题吗?练习1:从我们班4个数学课代表中挑选2人代表班级参加学校数学竞赛,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呢?练习2:自主练习3:某校从5名候选人中选2名参加区“少代会”,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练习3:数一数下图中一共有几个角?你是怎么想的?练习4:握手游戏:4人小组每2人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多少次?如果老师也加入到这个小组,每2人握一次,一共多少次呢?如果2个小组一起,每2人握一次手,一共多少次呢?如果我们全班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多少次?【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是学生深化理解知识,掌握策略方法的重要途径。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了学生“知其然”,而且注重了学生“知其所以然”。
在学生的认知深化中,更重视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的培养。
四、自主回顾,反思总结认识数学家华罗庚,了解组合的数学文化。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预设:生1:“我知道了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组合的问题。
这样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生2:“要先画图,然后在线段图上画弧线连一连,最后用加法算一算。
”课件出示画线段图的过程。
谈话:“只要我们掌握了学习数学的学习方法,就可以运用这些数学方法解决很多生活中难题,那么课下试试这个问题:我们学校暂定在“六一”儿童节期间组织五年级乒乓球比赛,团体赛使用单循环制,个人赛使用淘汰制,那么大家想一想:一共需要安排多少场次比赛?课下大家可以把合理的安排方案提供给我们学校的组织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回顾,建立起了清晰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认识。
同时,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从而达到了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板书设计:【学情分析】组合问题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提供了“少儿戏曲大赛”的情境,从解决组队参赛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入手,能够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引领学生经历“杂乱、具体——有序、抽象”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深刻性。
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能力,在心智发展水平上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东西所吸引的特性。
在知识储备上,已经初步接触了排列和组合的知识。
组队比赛是学生熟悉的事情,选择这样的素材,能够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同时,有利于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
【效果分析】引入新课部分:新课之初,我通过谈话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