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C刊编辑眼中的好文章201605
C刊编辑眼中的好文章201605
四、投稿和修改中的注意事项
3.端正投稿心态 发表不是最终目的。虽然在《工经》发文 能够解决青年学者许多现实的问题,但心态上 一定不能急功近利。 发表论文是学术阶梯上的一个台阶,是提 高学术能力的一个过程。心态端正才能认真、 仔细对待写作、修改、校对的每一个环节,精 益求精,即使没有最终发表,如果能够得到外 审专家的指点也是很大收获。
二、好文章的要素
思想+逻辑+工具+表达
折磨人的文章: 思想:读了几遍,读后脑中无印象,将一些 观点凑合起来,聚沙成堆; 缺乏逻辑,准确性、鲜明性都看不见; 生硬使用计量工具; 文字不通,语言生涩,同一概念多种表达。
二、好文章的要素
1.较强的思想性
思想性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件,体现在: 选题的现实意义,不要用复杂的方法诠释常识; 现状、问题分析的创新性,突出新视角、新架构、新 理论、新方法; 研究结论要提炼出明确的观点,不能是工具结果的简 单堆砌; 对于经济活动的深刻理解和感知
二、好文章的要素
例子1:问题太大,理论单薄无法支撑,这是数 理分析经常会出现的问题。
“复审意见为“不满意”的关键原因:
整篇论文所讨论的问题很重要,立意很大,但总体上模型对 应不上,给审稿人“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 尤其在第一部分(问题提出)、第二部分(利益动机与博弈 关系)时,展现了种种问题,但正当审稿人迫不及待地想看作者 如何采用模型分析时,作者仅是用较为单薄的模型强调了表层现 象的可能表现,再深一些的内在机理模型就呈现不出来了。”
除了问题提出,在正文撰写的过程中,也可以对具体的观பைடு நூலகம் 进行文献追述。这种方法要求作者对前人的学术观点十分清楚。 一种很生涩的做法,就是在文献综述部分堆叠大量的文献, 而在其后其他部分几乎没有文献引用,“为文献而文献”的味道 十足。
三、好文章的构件
5.理论框架 论文思想性和研究深度的体现 不是研究方法,也不是文献综述 是作者对于研究选题中相关对象之间,复杂 联系及其背后深层次原因、机理的理解,是其 后选择研究方法,建立实证模型的基础。
二、好文章的要素
例子4:没有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论证
一篇文章的外审意见如下:
“逻辑衔接不够紧密、前后文联系未能充分明示,建议作者可以 进一步梳理逻辑、突出主线、前后呼应。其实,这部分的模型看 似符号众多眼花缭乱,但实际上并不复杂,因此,梳理并说明清 楚更多地是体力活而不是技术活,而恰恰是体力活最体现态度认 真的问题。”
三、好文章的构件
7.研究结论和启示 研究结论不是简单重复实证结果内容,要 有所提升。 要能够从宏观上对论文进行观点性的总结。 前面主要是论证,证实或者证伪,但尚未突出 自己的观点,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结尾来提炼作 者的观点,使读者更清楚作者的观点。。
四、投稿和修改中的注意事项
1.尽可能拿出成熟的文章 慎重投稿。陈化的时间,多交流、多思考, 不断完善,提炼文字 2.投稿给“对”的期刊 选题和研究倾向的“匹配” 文章“价值”的“匹配” 不要报侥幸心理将“习作”投给顶级和权威 期刊,充分了解你的目标期刊,当你有自信文 章可以被接收后再投稿。
四、投稿和修改中的注意事项
4.认真对待编辑意见和外审意见
两个审稿环节:编辑审稿、外部专家审稿 都会给出修改意见,编辑偏重凝聚问题、观点提炼 和逻辑体系方面;外审专家在此之外,还会对研究方法 与前沿性方面给予更多关注。 《工经》能够收到编辑意见或者审稿意见,录用几 率大概分别为1/4和1/2,一定要珍惜机会。 如果认同意见,就要做出实质性的修改,而不是敷 衍的不关痛痒的表面改动;如果无法达到修改要求,也 要做出充分的解释以及目前已经是最好的替代性做法的 说明,以求得理解。即使不认同修改意见,也要以礼貌 的方式做出反馈。
三、好文章的构件
6.实证结果的分析 实证结果出来一定要有分析,这种分析不 是简单地讲实证结果中变量系数的大小,假设 是否得证,而是你建立在一定假设条件上的研 究要用来解释现实问题了。 分析以及由分析得出的观点不能脱离现实, 要与现实相符 对主要回归系数(或由回归系数所导出之 弹性、乘数等)估计值的大小、符号及显著与 否要详加讨论,对于显著的估计值更要和理论 预期值比较,若有明显的矛盾,则要探讨原因。
2002年,《中国工业经济》在国内首次提出“顶 天立地”的办刊理念。
一、什么是好文章:大而化之的理解
1.规范化 规范化是顶级与权威学术刊物所共同强调, 无一不是在现代经济学基本框架的基础之上, 运用具体方法研究中国现实问题。 规范化表现为大家都遵循一套成熟的文章 结构安排模块,其中,理论框架与计量工具等 是普遍偏好。
每一本严肃的期刊都有《内容范式》,最好在投稿 前看一下《投稿指南》,并使用该期刊的标准格式,否 则编辑可能会认为你不特别了解该期刊,因为你连基本 的标准投稿格式都不了解。
三、好文章的构件
1.选题 立足于中国现实经济问题 选题不能过大
过大的选题会使研究无法深入下去,只如蜻蜓点水。
选题要有研究价值
“不仅写明论证方法和过程,更要突出全文的核心观点、 思想精华”
三、好文章的构件
4.问题提出 问题提出=引言+文献综述
把握问题导向,从现实和理论上的重要问题切入,落 脚到具体问题,即论文选题上。 文献综述是服务于研究问题的,不能“为文献而文 献”。从对本文有启发的研究思路或者方法探讨的角度, 而不是罗列张三李四研究了什么;简单评议,找出研究 不足;提出本文的研究定位,本文将从哪里切入,从而 为下面的研究“撕开一个口子”。
经济学论文大多从研究几个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入 手,从现实经济来看,这几个现象之间的关系要有研究 价值,不能只是出于“万物之间皆有联系”
三、好文章的构件
2.题目 能够充分概括论文主体内容,不能有偏 表达精准,不能引起歧义,或者模糊不清 精炼、简洁,主标题不宜太长,太长表明作 者缺乏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 不要用关键词罗列的方式
一、什么是好文章:大而化之的理解
3.现实性 现实性就是要解决中国现实经济问题,中 国特色问题。这一点虽然中国各个顶级期刊都 在提,但在实际用稿中的看重程度是不同的。 这也反映了中国顶级刊物各自不同的倾向和定 位。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的首任所长马洪就提出,工经所的研究要 与大学有所区别,以任务带学科;从问题出发而不是从原理出发; 既要有理论功底,又要有对实践的研究和分析能力。因此,编辑 部在办刊时,一直坚持要紧扣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 不能片面强调紧跟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而忽视了验证和解决 现实问题。
二、好文章的要素
3.技术工具运用得当 计量方法不应太简单,但也不必过于复杂, 够用就行 计量方法的好坏不在其复杂程度,而在于 它是否能够帮我们得到正确的估计值,以了解 数据中所包含的真正信息。
二、好文章的要素
4.表达干净洗炼、逻辑清晰
能力(文字功底),态度(恰恰是体力活最体现态度认 真的问题) 语言:晦涩难懂,逻辑混乱,啰嗦,同样概念的没有 统一表达 图表的规范 参考文献的规范
编辑眼中的好文章
《中国工业经济》编辑部 王燕梅 2016.5
什么是好文章
好文章的要素 好文章的构件 投稿和修改中的注意事项 《中国工业经济》最新办刊情况
《中国工业经济》学术地位和最新获奖情况
一、什么是好文章:大而化之的理解
规范化+思想性+现实性——“顶天立地” 规范化:操作层面的“器”,是“好文章” 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思想性+现实性:内涵的“道”,研究的意 义所在 难度:现实性(找到好的选题和切入点)→ 规范化(基本功、态度)→思想性(能力的 积淀)
二、好文章的要素
2.贯穿始终的逻辑性
论文整体的逻辑一致 理论部分、实证模型、变量选择、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理论部分言之有物,是必要的而不是点缀,对已有研究 的观点梳理和提炼不是理论分析。
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论证 论证缜密 环环相扣 每一句都是有用的
逻辑的层次感,多维度展开 好的论证逻辑就像洋葱,一层一层拨到中心,最后才知 道洋葱中心究竟是什么。
二、好文章的要素
例子3:偷换概念,实证中由于变量选择的问题 很容易出现
研究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进步影响,以环境投资作 为环境规制的替代变量 编辑部部分意见: 中国政府近年来对于环境治理的力度很大。
这些大力实施的环境规制到底发挥了多大效力,这是大家都非常 关注的现实问题。 论文对于环境规制变量的选择似乎不太能 反映研究意图。采用环境投资强度,实际上是企业已经对于环境 规制做出反映后的结果。从实证内容来看,论文实际上分析的是 环境治理投资对于工业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而环境环境治理投 资无疑会是对于工业绿色技术进步有积极作用,这样,论文研究 内容的重要现实意义就要大打折扣了。 外审部分意见:在理论模型中的环境规制采用的是环境税,但 实证模型采用的是工业治污投资占成本(收入)的比重。环境税 是从增加企业环境成本角度发挥规制作用,而治污投资只是反映 出企业治理污染的最终结果,治污投资不能准确替代环境税,建 议采用反映排污税费的相关指标来衡量环境规制。
一、什么是好文章:大而化之的理解
2.思想性
思想性是解释力,是文章的灵魂。经济学作为一 门解释的学问,主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经济现象 与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二是经济现象背后的原因或性 质。其中,后者更为重要,是经济学成为济世之学的根 本。学术型研究可大致分为问题导向型研究和技术导向 型研究,其中前者更为强调思想性。 思想性要求作者对相关领域的学术观点、方法十分 清楚,了解经济现实而不是枯坐象牙塔,深刻理解模型 及其实证结果的经济含义,对论文写作具备娴熟的技术。 这就不是一般的新手能够把握的了。
二、好文章的要素
例子2:理论模型与实证模型“两张皮”
“审稿意见为“不予发表”的关键原因:
理论模型与实证模型之间没有本质性联系。理论模型的核心 机制是劳动力技能与企业的匹配差异导致了企业成本差异。而实 证模型则简单的采用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变化对产业类型和产业分 布的变化进行回归,并不能反映出理论模型的关键机制。很多其 它机制也会导致类似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