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一年级数学计算教学课例

小学一年级数学计算教学课例

计算教学课例: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
中江县东北镇学校张海燕
教学设计:张海燕(电话:)。

教材分析:
本单元就是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它就是本册要使学生掌握与形成
的最重要的知识与计算最基本的技能。

例2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这既就是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这节教学的重点,同时也就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材分为3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就是引入层次,学生要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
学问题。

第二层次就是列式并计算的层次,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理解算理,探索算法,这就是重点教学的层次。

教材在这里呈现了两种算法,左边的算法就是连续减,第二步仍然要破十减,在此可以使孩子理解退位的道理。

右边的算法就是用
数的组成与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计算,类似于竖式口算,既突出了退位,又为后续学习作了铺垫。

第三个层次就是对照小棒直观图,整理并交流口算过程,算出得数,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做一做”第2题中不再出示直观图,只提供算式的分解式,并通过旁注“想”帮助学生通过抽象地思考,逐步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

而我的设计中就是先由小棒实物感知破十退位的过程,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理解退位的算理,因此,把这个部分移到探索新知的第一层。

教学内容: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第70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两
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2.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计算两
位数减一位数有不同的口算方法。

3.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计算内容、不同的计算方法之间就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一个十再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情景图、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口算
10 - 6 = 14 - 7= 13 - 8 = 15 - 9 =
2、教师(呈现下图):瞧小棒图列算式,说说您就是怎样计算的。

36 — 2 =
(设计意图: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与掌握了不退位的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以上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回忆、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

)
二、创设情境,在活动中探索新知
1.展示实物小棒,提出问题(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第2题)
有30根小棒,要减掉6根,怎样做呢?(抽学生演示操作)
30 —6 =
得出方法:从一捆小棒中,也就就是10根中减去6根剩下4根,在把这4根与剩下的2捆小棒合起来就就是24根。

(板书)
(设计意图:利用实物,操作演示,感知整十数减一位数的具体过程,初步体会退位减法,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为下面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学习奠定基础。

)
2、观瞧情境图,提出问题
教师用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5页例2的情境图,如下:
(1)观察图片,说说您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3)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已知条件与问题。

3、列式比较,引发冲突
(1)学生列出算式36-8=
(2)观察算式36-2= , 说说这两题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
方。

4、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1)思考:怎样计算36-8=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足球动手摆一摆,边摆边说自己就是怎样得出结果的。

(2)操作:学生动手造作,为理解算理提供感性经验。

教师巡视。

(3)小组交流,熟悉操作
(4)组织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
情况如下:
1)连续减:先减掉6根剩下3捆,再拆开一捆,再减掉2根。

把剩
下的2捆与8根合起来就是28根。

2)破十减:从3捆中直接拆开一捆减掉8根,剩下22根,再加上6根,合起来就是28根。

3)直接退位减,先算十几减几:从3捆中先拆开一捆与6根合起来就是16根,从16根中减去8根,还剩8根,再与剩下的2捆合
起来就是28根。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操作,自主探究
计算36-8的计算方法,在交流中初步体会操作方法的多样化。

)
5、多种方式,理解算理
(1)观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次利用课件操作,动画演示以
上方法的操作过程。

(2)回想:再次想想操作过程,进行巩固记忆。

(3)表述:将上述操作过程选择一种进行口头表达。

(4)填空:根据上述操作填空。

教师板书
36 — 8 = 36 — 8 =
(5)思考:图中的3捆小棒就是怎样变成 2捆小棒的?为什么要
拆开一捆?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瞧、忆、说、填、想等多种数学活动,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计算的过程,从具体到形象,从直观到抽象,使思维过程更清晰、更有条
理、从而理解算理)
6、比较异同,体会算理
(1)结合板书上的口算过程,让学生口述两种算法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结合小棒图让学生说一说: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当个位上的数相减又不够减时,需要从十位退一,这个十位的一表示一个十,这样的减法叫做退位减法。

(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需要一个过程,通过对两种计算方法的比
较与思考,抽象出计算退位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法,体会“退位”的道理。

)
三、专项练习,内化方法
1、教材“做一做”第1题。

先圈一圈,再计算。

在学生圈后,教师追问圈图的意思,明确算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小棒图的圈画及计算过程的分解,使学生对退位
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过程与计算方法的理解更清晰、更有条
理。

)
2.比一比,算一算(课件出示)
78 —5= 67 —6 = 57 — 4=
78 —9= 67 —9 = 57 — 8=
您发现了什么?(第一排就是两位数减去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第二排
就是两位数减去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再仔细观察:每一排中的被减数与差的十位数字的关系
得出结论:第一排就是不退位的减法,所以被减数与差的十位数字不变,
就是相同的;第二排就是退位的减法,所以被减数的十位数字减少一个,
就就是差的十位数字。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与比较,使练习内容更具有意义,巩固了计算方法,
逐步形成计算技能,找到巧算的方法,同时体会所学知识的系统化。

)
四、回顾整理,总结方法
请您再次回忆一下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它与两位数减
一位数不退位的减法的区别在哪里?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整理这节课所学所练,再次体会“个位不够减时,从
十位退一个十再减”的算理。

总结结论,得出计算的巧妙方法。

)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
30 - 6 = 24 36 – 8 = 28 36 – 8 = 28
20 10 - 6- 2 20 16
30 8
先算:36-6=30 先算:16-8=8
再算:30-2=28 再算:20+8=28
教学反思:
本堂课由复习做铺垫,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到抽象,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帮助学生在兴趣中发现问题,在动手操作中解决问题,使枯燥的计算知识更加趣味
化。

在探究新知时,制造认知冲突,感受“退位”;在动手操作中,建立“退位”的直观表象,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并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在整理交流中,形成计算方法,理清“先算……再算……”。

只就是,学生在口头表述时,个别孩子还就是不能完整地阐述出来。

这样的口头表述课后还要加强练习,只要口述能清晰,就能提高孩子计算的速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