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写作、写作学、写作课一、问答题:1.什么是写作?一般来讲,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感情、阐明事理的活动。
说通俗一点,写作就是写文章。
写作时,作者借助语言文字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思想——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固定化、外物化、形式化,形成一种有物有序的东西——文章。
2.谈谈写作的社会性的表现。
(1)、写作因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也可以说写作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殷周以前,没有文字的洪荒时代,人们‚口耳相传‛、‚声气相求‛、‚结绳明。
(2)、社会生活激发了作者的写作欲望。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是说人有七情六欲,都是因外物的变化而感发。
人在社会生活中因外物的感触,因遭逢际遇的困扰,心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怀,才有强烈的写作欲望。
如果没有社会生活,作者无感无会生活与写作活动,一个催生,一个反映,互为因果,两不分离。
(3)、社会生活为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
写作材料取自于社会生活,又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没有社会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毛泽东早在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
列宁也说:‚我们的感觉、我们的不可能写出文章。
(4)、社会生活影响作者的写作思想。
写作的主体都生活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社会生活、时代精神直接影响作者的写作思想。
此时代此环境的作家在选材、立意、写作形式,运用的写作方法等方面与彼时代、彼环境的作家都不同。
有人曾给老舍说,让他与山西的赵树理换一下,老舍说,那我就完了。
(5)、社会生活影响读者的品评意向,从而间接影响作者的写作。
读者是写作的受体。
他们的世界观、文章观、审美情趣、阅读倾向都受其所处的社会生活在这里,读者的意见是基于现阶段人们对文章与文学的不同观念并反馈给作者的,尽管作者作了解释,也说明他对读者的意见有所关注。
(6)、社会生活能帮助作者克服主观偏见。
列夫〃托尔斯泰在开始写作《安娜〃卡列尼娜》时,曾把安娜构思成一个坏女人,但是在写作过程中,由于受到现实生活的启迪,他断然改变了最初的构想,把安娜描绘成一个正面的带有复杂性格的上层俄罗斯妇女形象,充分体现了生活(7)、社会生活可以启发作者获得写作技巧。
柳青在《生活是创作的基础》一文中说:‚技巧从哪里来的呢?一般地认为技巧从别人书里学来的,前人的书或者现代人的书。
其实呢?其实,技巧主要地也是从研究生活来的。
‛(《创作例话》第200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写作是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写作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写作的规律与技巧也孕育在丰厚的社会生活之中。
技巧的形成和创新主要来自对生活的研究。
所谓‚用笔不灵看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即为一例。
二、名词解释1、写作: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感情、阐明事理的活动。
说通俗一点,写作就是写文章。
2、写作学:写作学是研究文章制作的基本规律及方法的科学。
说简单一点,写作学就是研究如何制作文章的学问三、判断题1、从本质上讲,写作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实践活动。
√2、社会生活可以启发作者获得写作技巧。
√3、写作学是研究文章制作的基本规律及方法的科学。
√4、写作课是高等院校汉语言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5、文章是一个流变的概念。
√6、‚用笔不灵看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是说研究社会生活,可以获得写作技巧。
√7、写作可分为采集、构思、表达三个阶段。
√第二章写作的基本特点与规律一、问答题1、如何理解‚物——意——文‛转化律?这个规律也称双重转化律。
是说写作过程必须实行两重转化,即由物至意,再由意至文。
由物到意,这是第一重转化。
这重转化就是客观外物经过作者的观察、了解,映入作者的大脑,又经过大脑的思考、分析、综合,注入作者的理解、由意到文是第二重转化。
这重转化是把第一重转化的结果经过再认识、再深化、再整理,使之更加深刻、完整、严密、精细,更有逻辑性、条理性,并规律,任何作者写任何文章,都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有的外国学者也注意到了双重转化律。
前苏联学者A•科瓦廖夫在《文学创作心理学》中说:‚创作过程不是别的,而是双重的变换过程,就是:第一,把外部刺激的能量变换成知觉的显示或者现实的形象;第二,把形象变换成为形象客观化、物质化的体现的文字描写。
‛创作是写作活动中的一种反映生活的方式。
其中‚外部刺激‛即‚物‛;‚知觉的显示‛即‚意‛;‚物质化的体现的文字描写‛即‚文‛。
了解了写作的这一条规律,有助于作者把握写作的各个环节,促成双重转化的完满进行,写出内容丰富、见解深刻、构思奇异、形式独特的优美文章。
2、写作的基本特点有哪些?有四点:个体性即写作的个体性指写作在操作上是一种个体行为;写成的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体现了作者的个性风采。
综合性即写作的综合性特点指写作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高级智能活动。
实践性即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写作活动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要提高写作水平就必须反复历练,在实践中使写作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写作能力。
创新性即写作活动本身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写作的价值,写作的意义在于创新。
3、了解了写作的个体性特点,对学习写作有什么启发?①写作中结合作者本人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
无论在题材的选择,方法的运用,或者体裁的确定等方面,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
②赋予作品独有的个性特点,使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独树一臶,有个性、有特点,这样才能新人耳目,增强表达效果。
4、了解了写作的综合性特点,对学习写作有什么启发?学习写作,主体是主导的因素,因此对于写作主体来说,学习写作就要进行综合努力,要在生活积累、思想认识、知识储备、写作技巧等方面下功夫。
全面提高自己,不能单打一。
仅仅死背一些关于写作的知识和方法固然是不行的,同样仅仅在其它方面下功夫也是不行的。
5、了解了写作的实践性特点,对学习写作有什么启发?在认真学习写作理论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要自觉地、刻苦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写作训练。
写作活动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要提高写作水平6、了解了写作的创新性特点,对学习写作有什么启发?认识了写作的创新性特点,知道写作的价值在于创新,那么在写作中就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敢于突破陈规陋习,用新的眼光、从新的角度,以新的观念去寻找新的事物,不断探索与新的内容相适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力求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
7、写作有哪些规律?写作的基本规律有四条:(1)、‚物—意—文‛转化律也称双重转化律。
是说写作过程必须实行两重转化,即由物至意,再由意至文。
(2)、多元因素统一律即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诸多因素必然发生作用,并且达到融合统一。
(3)、点化调整渐深律就是在写作中不断提炼、深化、修改、调整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提高文章质量的规律。
(4)、知行结合通变律即把学习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结合起来,并且在写作中通变妙运,出巧创新,写出高质量的文章的规律。
8、为什么学习写作必须反复历练?因为学习写作必须重视实践。
写作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反复历练,才能真正理解写作道理,才能在实践中把所学的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
要知道:写作能力不适从书本上学来的,也不是别人传授来的,而是靠自己在实践中练出来的。
二、名词解释1、写作的个体性:指写作在操作上是一种个体行为;写成的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体现了作者的个性风采。
2、写作的综合性:指写作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高级智能活动。
作者在写作中要涉及主体本身的多种素养、写作客体的多种因素、写作过程的多种环节、写作方法的多种技巧。
写作活动在3、写作的实践性:即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写作活动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要提高写作水平就必须反复历练,在实践中使写作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写作能力。
4、写作的创新性:就是说写作活动要力求新奇,在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要别出心裁,不同寻常。
5、点化调整渐深律:点化调整渐深律就是在写作中不断提炼、深化、修改、调整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提高文章质量的规律。
6、写作中的‚通变律‛:就是把学习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结合起来,并且在写作中通变妙运,出巧创新,写出高质量的文章的规律。
其中‚知‛即通过多读,学习掌握前人的写作传统、写作经验、写作知识,了解的写作‚大法‛。
‚行‛是身体力行,进行写作实践,对写作活动的直接参与及尝试。
‚通变‛即学习写作,在继承、借鉴前人经验的同时,要灵活运用写作的理论与知识,勇于革新、创造。
7、点化调整渐深律:点化调整渐深律就是在写作中不断提炼、深化、修改、调整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提高文章质量的规律。
三、判断题1、‚文若其人‛体现了写作的个体性特点。
√2、写作有个体性特点,所以写作时作者可以忽略客体的特点及其对写作的反作用。
×3、写作有实践性特点,学习写作可以不学理论知识。
×4、写作的价值在于创新。
√5、写作中的‚通变‛就是灵活变通。
×6、注重创新是写作成功的秘诀之一。
√7、写作具有个体性,所以不能一味模仿别人的写法。
√8、‚点化‛可以使文章超凡脱俗,出奇出新。
√9、有个性的文章一定有创新性。
√10、写作创新包括超越作者自己。
√11、所谓‚点化‛就是在文章写作中不断提炼、升华的意思。
√12、文章的写作技巧与生活的关系密切。
√第三章写作技巧一、问答题:1、谈谈写作技巧对写作的意义。
其一,写作技巧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尤其是构思、行文阶段,有助于写作各环节、各因素的完美配合,成功完成写作活动。
其二,写作技巧有助于概括生活典型,开掘生活本质,增强表达效果,提高文章的感染力。
下面仅举两例说明。
1)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取材于普希金告诉他的骗子的故事:有两个骗子冒充彼得堡和部里的官员,在外省招摇撞骗。
在这里骗子是故事里的主要位骗子到抨击俄国统治阶级的腐败与无耻,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果戈理在这里运用了高超的构思技巧。
2)在《红楼梦》里,作者有意将林黛玉之死安排在薛宝钗出嫁这同一时刻。
作者用封建社会礼教的顺从者‚出闺成大礼‛,来反衬了叛逆传统礼法技巧在写作主体身上体现为一种心理结构和能力,是和主体的艺术修养、艺术经验、气质个性、习尚趣味,以及对于生活的独特感受方式结合在一起的。
技巧受制于作者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同时又作用于他的写作实践,服务于他的写作活动。
2、写作技巧的特点有哪些?写作技巧具有4个特点:稳定性、互渗性、创新性、审美性。
稳定性指技巧成熟后的稳固。
互渗性即写作中的各种技法往往互相参照、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创新的核心意义是发展写作技巧。
在运用写作技巧时,既需遵循成熟的为广大写作者所接受,且写作效果显著的技巧、规则,又要根据写作目的、内容、时代不断探索新技巧,同时对旧技巧进行改造、更新。
写作技巧的审美性指写作技巧的运用,可提高文章的审美价值的特性。
3、运用抑扬法应该注意什么?运用抑扬法要注意三点:其一,正确处理抑与扬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