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上册期末测试

五年级上册期末测试

掌门优课五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5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分析】把除数8.2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一位变成34.6,然后按着除数是整数的方法计算.【解答】解:3.468.234.682÷=÷.故答案为:右、1.【点评】此题考查小数除法和商不变的性质,解决此题的关键是,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一位.2.【分析】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是多少.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根据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3.50.46⨯的意义是求3.5的百分之四十六是多少.故答案为:求3.5的百分之四十六是多少.【点评】此题考查了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根据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进行解答.3.【分析】从小数点后某一位开始不断地重复出现一个或几个数字的小数是循环小数;用简便形式表示循环小数:找出循环的数字,在首位和末位数字上面点上圆点即可;【解答】解:5.0350350⋯是纯循环小数,用简便写法记作5.035;故答案为:纯,5.035.【点评】此题考查了循环小数的分类以及如何用简便形式表示循环小数.4.【分析】(1)精确到百分位是保留两位小数,看小数点后的千分位上的数字进行四舍五入,据此解答;(2)保留整数就要看小数点后的十分位上的数字进行四舍五入,据此解答.【解答】解:(1)13.49513.50≈;(2)13.49513≈;故答案为:13.50,13.【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似数的求法,注意精确到百分位就是保留两位小数.5.【分析】把一个因数0.45写成4.5,这个因数就扩大了10倍,积就扩大10,,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据要想得到原来的积,就要缩小到原来的110此解答.【解答】解:小兰在乘法计算中,把一个因数0.45写成4.5,要想得到原来的积,应该应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故答案为:应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根据小数点移动变化的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6.【分析】根据图得出图②的平行四边形与图①三角形ABC等底等高,由此根据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面积的2倍,列式解答即可.【解答】解:15230⨯=(平方厘米),答:图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故答案为:30平方厘米.【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的之间的关系.7.【分析】先用加法求出实际每班栽树的棵数,然后乘班级数,即可求出一共载树的棵数.【解答】解:(5)4x+⨯=+(棵)x420答:一共栽树420x+棵.故答案为:420x+(棵).【点评】做这类用字母表示数的题目时,解题关键是根据已知条件,把未知的数用字母正确的表示出来,然后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即可得解.8.【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特征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据此可知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解答即可.【解答】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长方形的特征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故答案为: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点评】此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以及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9.【分析】根据小数点移动变化的规律知:一个数乘0.1,这个数就缩小到它的1 10,乘0.01,就缩小到它的1100⋯据此解答.【解答】解:一个数乘以0.01,就是把这个数缩小到它的1100.故答案为:缩小到它的1100【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小数点移动变化规律的认识情况.10.【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可知:测量土地时一般要用到标杆、卷尺、测绳等测量工具;由此解答即可;根据估测的两种方法目测、步测填写即可.【解答】解:测量土地时一般要用到标杆、卷尺、测绳等测量工具,如果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不十分精确时,可以用目测或步测.故答案为:标杆,卷尺、测绳、目、步.【点评】考查了数学常识,同时考查了估测的两种方法:目测、步测,是基础题型,比较简单.二、判断说理题.(每题2分,共10分)11.【分析】通常情况下,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是5,积的小数位数也是5,但当两个因数的乘积的末尾有0时,根据小数的性质可知小数点后面的0可以去掉,所以积的小数位数不一定是5.如3.6240.250.906⨯=.【解答】解:根据以上分析知:题干说法错误,故答案为:⨯,当两个因数的乘积的末尾有0时,根据小数的性质可知小数点后面的0可以去掉,所以积的小数位数不一定是5.如3.6240.250.906⨯=.【点评】本题的关键是找出反例.12.【分析】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当三角形的底和高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解答】解: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改正:当三角形的底和高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故答案为:⨯,当三角形的底和高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同底同高的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的掌握情况.13.【分析】一个数(0除外)除以小于1的数,商大于这个数;一个数(0除外)除以等于1的数,商等于这个数;一个数(0除外)除以大于1的数,商小于这个数;据此解答.【解答】解:一个数除以小数,由于被除数是否为0不确定,以及除数与1的大小关系不确定,所以商与被除数的大小关系就不确定,所以原题说法错误.故答案为:⨯,被除数是否为0不确定以及除数与1的大小关系不确定.【点评】此题考查了不用计算判断商与被除数之间大小关系的方法.14.【分析】因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是两条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才可拼成一个正方形.据此解答.【解答】解:要拼成一个正方形,需要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以斜边为公共边来拼.如图:所以,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不可能拼成一个正方形;此说法错误.故答案为:⨯,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能拼成一个正方形.【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拼组正方形时,三角形的样子一定是两条边相等,且是直角.15.【分析】求商和余数,根据“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代入数值,进行解答即可.【解答】解:2.450.15165÷=⋯;÷=⋯,解答错误,因为2.450.15160.05故答案为:⨯,2.450.15160.05÷=⋯.【点评】此题应根据被除数、除数、余数和商之间的关系进行解答.三、选择题16.【分析】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的这个小数就大,如果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百分位大的这个小数就大,如果百分位相同,就比较千分位⋯据此可解答.【解答】解:由分析可得:<<<.4.0 4.08 4.80 4.801所以最大的数是4.801.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小数大小的比较应从高位到低位依次进行比较,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17.【分析】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0除外),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据此解答.【解答】解:根据积不变性质可知,与3.75 1.6⨯.⨯结果相同的算式是37.50.16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积不变性质的灵活运用.18.【分析】根据三角形的特性: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进行解答即可.【解答】解:据分析可知:+>>-,x3883即115>>,x所以x可以是6、7、8、9、10厘米;故选:BC.【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三角形的特性进行分析、解答即可.19.【分析】方程是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所以方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含有未知数;②等式.由此进行选择.【解答】解:A与B化简后都为00=,不含未知数,不是方程;x=,既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具备了方程的条件,因此是方程;C、3.40x+<,只是含有未知数的式子,不是等式,不是方程.D、2424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方程的辨识:只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才是方程.四、计算题.(共28分)20.【分析】根据小数乘、除法和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进行计算,1.70.67 3.3++可根据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解答】解:40.251⨯=⨯÷⨯= 5.60.10.56⨯=70.080.56⨯=33339⨯=70.2528÷=÷=5000.015⨯=0.75431.2330.41+⨯= 1.70.67 3.3 5.67(20.5)410++=【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基本的计算能力,在计算时要细心.21.【分析】①首先化简方程,然后依据等式的性质,方程两边同时减去1.5,再同时除以25求解;②首先化简方程,然后依据等式的性质,方程两边同时减去0.5,再同时除以35求解.【解答】解:①250.5363.5x+⨯=25 1.563.5x+=x+-=-25 1.5 1.563.5 1.5x=2562x÷=÷25256225x=2.48②480.51370.5x x+-=x+=350.570.5350.50.570.50.5x+-=-x=3570x÷=÷35357035x=2【点评】此题考查了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即等式两边同加上或同减去、同乘上或同除以一个数(0除外),两边仍相等,同时注意“=”上下要对齐.22.【分析】(1)首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然后计算中括号里面的乘法和减法,最后计算中括号外面的加法即可.(2)根据乘法分配律简算即可.(3)首先把96分成812⨯,然后根据乘法结合律简算即可.(4)首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然后计算乘法和除法,最后计算加法即可.【解答】解:(1)190[120.38(16.48.6)]+-⨯+=+-⨯190[120.3825]=+-190[129.5]=+190 2.5=192.5(2)8.3 2.531.7 2.5⨯+⨯(8.331.7) 2.5=+⨯=⨯40 2.5=100(3)1.2596⨯1.25812=⨯⨯=⨯1012=120(4)(12023)518213+⨯+÷=⨯+14351471514=+=729【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注意运算顺序,注意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五、观察思考题(6分)23.【分析】把一个平行四边行沿着高割成两部分,通过平移法,可以把两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它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以此即可求解.【解答】解:我发现: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六、实践操作题(每题3分,共6分)24.【分析】①在梯形中,从上底的A点作另一底的垂线,这点与垂足间的距离是梯形的高.②用直尺测量出梯形的上底、下底、高即可;③根据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代数计算即可.【解答】解:①如图所示,虚线即是梯形的高:②经过测量:梯形上底为2厘米,下底为3厘米,高为1厘米;③面积为:+⨯÷(23)12512=⨯÷=(平方厘米)2.5答:梯形ABCD的面积为2.5平方厘米.【点评】此题考查测量、计算、作图的综合能力,高一般用虚线来表示,要标出垂足.25.【分析】小学阶段主要学习的平面图形有:三角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以及圆形等,根据给出的图形,结合已经学习过的图形进行分割即可求解.【解答】解:【点评】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关键是把组合图形分成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再进行相加减.七、应用题(共22分)26.【分析】要求“小明的平均步长约是多少米”,也就是用小明走过的总路程除以总步数,小明应走504200⨯=(米),即用200除以(76788078)+++即可.【解答】解:①504(76788078)⨯÷+++,=÷,200312≈(米);0.64答:小明平均每步长大约0.64米.【点评】此题考查平均数的概念、求近似值的方法,解答时应注意认真分析,特别是本题在求平均步长时,要注意“平均步长≠步长的平均”.27.【分析】根据“计划30天完成,实际比原计划提前了5天完成任务”,可求得实际用的天数,即30525-=天,进而用实际每天制作的件数乘实际用的天数,就是这批软件的总件数,再用总件数除以计划完成用的天数,就是计划每天制作的件数.【解答】解:120(305)30⨯-÷,=⨯÷,1202530=÷,300030=(件);100答:原计划每天制作100件.【点评】解决此题关键是先求出这批软件的总件数,也就是工作总量,再用工作总量÷计划的工作时间=计划的工作效率.28.【分析】设梨树有x棵,根据等量关系:梨树的棵数210⨯+棵=桃树的棵数,列方程解答即可.【解答】解:设梨树有x棵,210180x+=x=2170x=,85答:梨树有85棵.【点评】本题考查了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根据等量关系:梨树的棵数210⨯+棵=桃树的棵数,列方程.29.【分析】两个工程队共同开凿一条长126米长的隧道,各从一端同时相向施工,14天打通,则两队每天共能开凿12614÷米,由于甲队每天开凿5米,根据减法的意义可知,乙队每天开凿126145÷-米.【解答】解:126145÷-=-,95=(米).4答:乙队每天开凿4米.【点评】首先根据工作量÷合作时间=效率和求出两队的效率和是完成本题的关键.30.【分析】根据单价⨯数量=总价,选择各种笔的合适数量,把三种笔的总价相加即可.【解答】解:(1)11437120⨯+⨯+⨯=(元);答:买1支铅笔、3支圆珠笔和1支钢笔.(2)12417220⨯+⨯+⨯=(元);答:买2支铅笔、1支圆珠笔和2支钢笔.(3)19417120⨯+⨯+⨯=(元);答:买9支铅笔、1支圆珠笔和1支钢笔.(4)15427120⨯+⨯+⨯=(元);答:买5支铅笔、2支圆珠笔和1支钢笔.【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统计表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