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一)教育基础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答案:A.教育模式机械僵化,观念更新停滞不前;b.家庭教育跟不上学校教育,存在缺陷和隐患;c.国家体制转轨冲击着教育的发展理念;d.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客观地刺激了不良作风和习惯,对孩子们影响极坏;e.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答案: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所谓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一种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认识活动。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提出研究课题——制订研究计划——实施研究计划——总结研究结果课题的选择1、课题选择的意义: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立足于已知,去探求未知。
问题的提出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出发点,解决问题是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终结。
决定一个研究能否取得成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所选择的科研课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实验上的技能而以。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有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选题就是寻找研究教育问题的突破口;课题的选定决定了研究的目标、对象和方法;正确选题能提高科研效率。
2、课题的来源:从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题;留心教育、教学中的疑点,发现课题;从成功经验中提出课题;从理论学习中或别人的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形成课题。
3、选题的原则:价值、创新、可行、准确。
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申报主要阐述的是问题的价值、创建性和可行性,把自己提出问题的合理性讲清楚,求得认可和支持。
研究设计主要阐述的是问题研究的科学思路及行动要点,为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科学的方案。
研究设计科学严密,研究就成功了一半。
研究计划的一般内容:(1)课题名称;(2)课题研究人员的构成及分工、课题负责人;(3)课题提出的缘由及其意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参考文献);(4)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5)本课题中关键性概念的定义;(6)研究对象及其选择方法;(7)研究方法及实施要点;(8)研究进程的安排;(9)预期研究成果构成;(10)设备经费预算。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答案: 1、全民性,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的小学教育是全民教育,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使全国各族各民族的所有儿童都接受社会主义教育的需求。
2、义务性,面向全体适龄儿童,任何未成年的公民,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6-7就必须接受小学教育。
3、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志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答案:1.调查研究2、观察3、个案研究4、文案5、比较研究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二)学生指导1.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答案: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2.了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般方法学习兴趣培养:1、让学生明确学习知识的社会意义2、培养学生对每门课的积极学习态度形成定式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
3、不断改变教学方法采用有趣,变换的方式呈现教学的内容。
4、不断组织学生参加课内外实践活动和学科兴趣小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教师要以自身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和热情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
6、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某一领域的知识不断积累。
3.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4.了解小学生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的相关知识。
5.掌握指导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
6.掌握小学生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7.能够根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
8.能够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促进小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三)班级管理1.了解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
2.了解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3.了解小学班队活动的基本类型。
4.了解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知识。
5. 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6.掌握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1、根据小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身心特点安排活动。
2、与班级风气和学生思实际想结合开展活动。
3、与教学有机结合开展活动4、与纪念日节日相结合安排活动7.能够针对班级实际和小学生特点,分析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
8.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有效的班队活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四)学科知识1.了解小学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学科发展的重大事件。
2.了解小学有关学科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掌握小学有关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领域所涵盖的核心知识及其关联。
4.能够针对小学生综合学习的要求,适当整合小学有关学科内容,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五)教学设计1.了解小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依据和步骤。
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他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个子系统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制约,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2、程序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该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该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
4、反馈原则,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后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
依据:现代教学理论、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教的实际需求、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教学经验。
步骤:确定教学三维目标、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难点问题、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探究教学的策略、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教学策略、对教学设计反思和评价。
2.了解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的基本认知特点;。
4.了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5.理解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能力、学习经验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影响。
6.掌握小学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步骤和要求。
7.能够依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案设计。
(六)教学实施1.了解小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方法:1、借助语言,幽默风趣,清晰精确的语言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从而形成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
2、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在问题情境下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够有效的极大兴趣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的能力。
3、借助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境,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身临奇境的学习4、运用游戏创设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从而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气氛。
5、运用故事创设情境,使他们产生身临之中的感觉,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
2.了解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基本方法。
方法:1,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
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评定5、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6,、正确认识并妥善组织竞赛7、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使学生继续努力。
3.了解小学课堂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
4.了解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和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
5.掌握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和主要方法。
基本策略: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略2、教材呈现策略,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素材处理,问题研究,活动展示。
3、教师启发引导策略,言语教授质疑问问难,教学演示。
4、学习指导策略,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
5、课堂纪律管理的策略,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6.掌握小学课堂教学总结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教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发现教学法、读书指导法、实习作业法(七)教学评价1.了解小学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类型和主要方法。
内容: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因素的评价,但是主要还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
方法: 1、做好班级常规管理2、对于学生不正确不文明的言行要加以引导和制止3、树立典型,平等对待学生4因材施教,以鼓励为主 5、提高班主任的自身素质。
2.了解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类型和主要方法,以及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内容:1、教学态度,自己工作态度是否严谨认真,这种态度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无感染;是否对教学资源的收索与设计用心,能否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与主体性的发挥;是否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发挥教学民主;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以及表现出来的求知欲是否关注。
2、教学目标,是否总体课程目标位指导,以适应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全面综合设计的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的需要,让烦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学生为本,因人施教,适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反思教学计划与教学结构 4、反思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符;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进程以及突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5、学习过程与课堂组织管理6、教育方法和策略7、媒体的配置和使用 8、反思教学评价3.能够针对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进行恰当评价。
四、题型示例1.单项选择题(1)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C.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D.布鲁纳的《教育过程》(2)课堂导入方式多种多样。
通过对旧知识的回忆、复习、做练习等活动,对照新内容,发现新问题,明确学习任务来导入新课。
这种导入方式称之为A.直接导入B.练习导入C.事例导入D.温故导入2.简答题(1)小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小学课堂教学常用的组织形式有哪些?3.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有一位班主任在介绍班风建设经验时谈到:“在我们学校,校长要求班主任在教室‘盯班’,及时了解班级情况,适时处理突发事件。
只要学生出教室门、宿舍门都要排队,班主任都要在场。
同时还制定了‘班主任十到位制度’:学生上课要到;课前打了预备铃要到;学生听广播要到;学生做眼保健操要到;学生上室外课要到;学生去宿舍要到;学生去餐厅吃饭要到;学生生病要到;学生看电视时要到;学生打扫卫生时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