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散文复习 散文整体阅读

高中语文散文复习 散文整体阅读


象征 托物言志 衬托
渲染 对比 借景抒情
欲扬先抑 以小见大 联想与想象
考例
高考真题 解法实例
[课标全国Ⅱ2017·4~6,14分]阅读下面 的文字,完成1~3题。
【文本主旨】作者通过精巧的构思,对窗子 以外多样的远近生活做了铺陈,既写了鲜活 的人、事、景,又透过描写反映了一个深刻 的社会主题:要打破一切有形的、无形的 “窗子”,才能真正与外界融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 母亲的手 庄因
在异乡做梦,几乎梦梦是真。而梦境每如倪云林的山水,平、漠、淡、远,殊 少浪漫绮丽的了,也许就是总提挂着,那无法忘却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情怀所使然 的吧。“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这首《菩 萨蛮》,确乎把我的梦境渲染出来了。梦境虽属平漠淡远,却是画意诗情,将梦乡 装点得不忍醒来。梦境也常有满天如飘絮的诗句,忽而排成人字雁阵,在肃杀、 庄穆、澄澈又复高远的秋空里,冉冉南徂。也多次从梦中踢被跃起,不及揽衣追 腾空际,那雁阵却已去远。孤自失落,残阳中,让一声幽怨的雁鸣惊醒。
散文阅读(一)
➢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分类 ➢散文的线索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散文的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情理交融,意味盎然 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的分类
写景状物散文 写人叙事散文 议论说理散文
散文的线索
以感情变化为线索 以事物为线索 以人物为线索
以事件为线索 以时间为线索 以地点为线索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在本文中,最后一段提到“无形中的窗子”, 可见“窗子”还含有象征义。从文段来看, 无形的窗子具体指向“罐头食品”“帆布 床”“零星用品”“钞票”,这些具体的物 品指代的是“窗子之内”舒适的生活,象征 的是将自我封闭在“窗子”之内的生态与观 念。 再次,准确概括答案。可先说“窗子”的表 层含义,再分析其深层含义,最好分条表述, 使答案更清晰。
文中先写“我”,“我”往往主观色彩较浓,后将 观察描写对象转变为“你”,使观察角度更客观, 由此可见作者对“无形的窗子”造成的人与外部世 界之间的隔膜的冷静审视。“我”和“你”混用, 写“你”也是写“我”:写“你”的浅陋、自以为 是,实际上是对“我”的自嘲;写“你”的“永远 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及其原因,实际上是对自我 的反思。 再次,梳理逻辑关系,分条作答,使表述清楚。如 本题中,可分别分析“我—你”“你—我”两种情 况中作者的态度。
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 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 “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 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考点】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
【答案】B
【考点】分析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分析作 品结构
【Hale Waihona Puke 考思路】对于分析鉴赏类的综合性选择 题,首先,快速浏览选项,把握选项的关键 内容。A项解说的是原文第2段的描写,B项解 说的是通过旅行改变“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 的效果,C项解说的是对“时髦的学者”的讽 刺,D项解说的是文章开头的结构。
【写作特点】①在对日常生活的 体察入微中反映深刻主题;②文 笔清淡细腻,富有张力,略带嘲 讽;③善于运用视觉、听觉、嗅 觉和细节描写。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 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 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 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 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 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 “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 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 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应考思路】对于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的 物象的题目,首先需结合原文内容,明了 形象的外在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 气味等。在本题中,通读原文可以看出, 文中提到了诸如铁纱窗、玻璃窗等各种具 体的窗子,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存在于客观 现实中,分隔了“我”“你”与外界不同 的生活场景。 其次,由外及内,把握形象的内在品质 (内涵、本质、精神)和所蕴含的作者的 思想感情等。
3.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 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 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 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 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考点】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探讨作者的创作 意图
【应考思路】对于考查人称使用的题目,首先 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交替使 用……两个不同的人称”体现了文本中人称使 用的独特性,“态度”指明了答题的思考方向。 其次,结合文本分析。每种人称都有独特的表 达作用。人称一旦转换,既可表示观察对象由 一方转变为另外一方,也可表示对本体观察角 度的变化。
去年秋匆匆返台一行,回来后,景物在梦中便很是依稀了,而人物的比重则 日复一日增加起来。这真是颇令人惊心动魄的现象,却也是一种颇残酷的事实。 试想,你在梦乡方与旧人握手、把酒、高歌、欢言、争辩、漫步过,觉来讶然自 己竟身在迢迢万里大海关山外,其不堪、其酷寂,或非弃梦之痛所可比。
近年,人物中的师长、故友和亲戚们,也都相继渐隐,独留下母亲一人形象,硕大磐 固,巍伟如泰山,将梦境实然充沛了。那夜,我梦见母亲。母亲立于原野。碧海青 空中,有一只风筝如鲸,载浮载沉。母亲手中紧握住那线绕子,线绕子缠绕的是她 白发丝丝啊。顷刻,大风起兮,炊烟散逝,落日没地,古道隐迹,远山坠入苍茫,而江 声也淹过了母亲的话语,母亲的形象渐退了,我的视线焦定在她那一双手,那一双 巨手,竟盖住了我泪眼所能见到的一切。那手,使我走入这世界之门;那十指,是不 周之山顶处的烛火,使我的世界无须太阳的光和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