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T循环流化床锅炉检修规程编制:额尔审核:沈红旗批准:刘大铭二○一三年十一月第一章、锅炉机组概述太漠发电有限公司热电事业部#1-#5锅炉是XX锅炉厂生产的YG-260/9.8-M16型锅炉。
锅炉型式:高温高压、自然循环单汽包炉、单炉膛、高温绝热旋风分离器、平衡通风、固态排渣循环流化床锅炉。
锅炉配滚筒冷渣器,全钢结构炉架,室内布置,炉前给煤。
锅炉由一个膜式水冷壁炉膛、两个水冷式旋风分离器和和一个水冷包墙包覆的尾部竖井(HRA)三部分组成。
炉膛自下而上依次是布风装置、炉膛密相区、稀相区;尾部烟道竖井内从上到下布置有高温过热器、低温过热器、省煤器、卧式钢管空气预热器。
燃煤经四台全封闭皮带式给煤机从炉膛前墙送入燃烧室,并预留有两个石灰石给料口。
给煤装置和石灰石口全部置于炉前,在前墙水冷壁下部收缩段沿宽度方向均匀布置。
燃烧空气主要分为一、二次风两部分,一次风经炉底风室、布风板、风帽送入炉内,二次风从炉膛四周炉墙送入炉内。
与水冷风室相连的一次风道内布置有高能点火器燃烧器,电厂不设置燃油系统,点火及助燃采用天然气,。
燃料燃烧生成的高温烟气携带大量的固体粒子经炉膛上部的两个出口烟道进入并联布置的两个水冷式旋风分离器,在分离器中大多数固体粒子被捕集下来,捕集下来的固体粒子经立管、回料器从炉膛后墙再次送入燃烧室,实现高效燃烧、保证炉内传热必须的固体粒子浓度。
而烟气则经旋风分离器中心筒进入尾部竖井,最后经脱硫除尘器、引风机、烟囱排入大气。
三台冷渣机布置在锅炉两侧,用以冷却炉膛排出的热渣,热渣经冷却后排入输渣系统。
水冷式滚筒冷渣机。
冷渣机由内部固定螺旋叶片的双层密封套筒、进料与排风装置、进出水装置、传动装置和底座组成。
过热器系统中设有两级喷水减温器,以控制过热器出口蒸汽额定温度。
在低温过热器和屏式过热器之间布置有一级减温器,用于粗调;在屏式过热器和高温过热器之间布置有二级减温器,用于细调。
锅炉整体呈左右对称布置,支吊在锅炉钢架上,由上而下能自由膨胀。
锅炉技术参数第二章、锅炉整体布置该锅炉是一种高效、低污染的新型锅炉,该炉采用了循环流化床燃烧方式,其煤种适应性好,可以燃用烟煤、无烟煤、贫煤,也可以燃用褐煤、煤泥、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燃烧效率达88%,由于采用分段方式,可大幅降低NOX的排放,尤其可燃用含硫较高的燃烧料,通过向炉内添加石灰石,能显著降低SO2的排放,亦可降低硫对设备的腐蚀和烟气对环境的污染,另外灰渣活性好可以做水泥等材料的掺合料。
该锅炉为高温高压、单汽包、自然循环。
单炉膛,采用膜式壁、高温绝热旋风分离器,返料器、平衡通风,固态排渣循环流化床锅炉组成的循环燃烧系统。
炉膛为膜式水冷壁结构,前后墙水冷壁管134根,左右墙水冷壁管78根,风室由67根水冷壁管从后墙水冷壁下联箱引出,弯曲成风室至后墙水冷壁中间联箱。
炉膛中上部设有6片屏式过热器和3片翼形水冷屏,过热器分III级布置,中间设II级喷水减温器,尾部设三级省煤器和一、二次风预热器。
该锅炉为全封闭布置,炉顶布置遮雨板,运转层标高为8m,锅炉的构架全部为金属结构,当使用于地震烈度>7度的地区,应对锅炉钢结构进行加固。
1、锅筒锅筒内径为1600mm,壁厚为100mm,筒体全长12300mm筒身由P355GH钢板卷焊而成,封头采用同种材质钢板冲压而成。
锅筒内部装置由旋风分离器、水清洗装置、顶部均流板分离器、连续排污管、加药管等组成。
旋风分离器直径为ф350,共36只。
由旋风分离器出来的蒸汽经过水清洗装置穿过锅筒顶部的均流板分离器,然后由饱和蒸汽引出管引入过热器系统。
在集中下降管进口布置了十字挡板,用以改善下降管带汽及抽空现象。
锅筒上除布置必须的管座外,还布置了再循环管座,吹灰管座,备用管座。
为防止低温的给水与温度较高的锅筒筒壁直接接触,在管子与锅筒筒壁的连接处装有套接头,给水进入锅筒之后,一部分分配到水清洗装置,另一部分进入水容积中,给水沿锅筒纵向均匀分布。
锅筒内正常水位在锅筒中心线下180 mm处,最高最低安全距离正常水位为上下各50 mm,锅筒上装有两只就地水位表及两只电接点水位表及平衡容器各2套,可把锅筒水位显示在操作盘上并具有报警的功能。
另外,锅筒还配有备用水位管座,可用于装设水位记录仪表,与电接点水位计共同监测水位。
为保障蒸汽的品质,降低炉水的含盐浓度,锅筒上装有连续排污管和炉内水处理用的加药管,排污率为1%。
所有取样点均为焊接并提供一次门、水位平衡容器等。
锅筒通过两套悬吊装置悬挂于炉顶钢架上,可沿轴向自由胀缩。
2、水冷系统水冷壁、炉顶均由膜式壁组成,通过水冷上集箱上的吊杆悬挂于钢架上,炉膛横截面为10800X6410mm2;炉顶标高为46500mm,膜式水冷壁由ф60×5和6×20.5 mm扁钢焊接而成。
燃烧室为ф60×5的膜式壁管组成,其上焊有固定耐火材料用的销钉,燃烧室上部与炉膛膜式水冷壁相接,下部与水冷风室及水冷布风板相接。
水冷风室由膜式水冷壁钢管组成,内焊销钉,以固定耐火材料,水冷布风板由ф60×5钢管及6×101扁钢组焊而成。
在扁钢上开有小孔与风帽相接。
炉膛部分分成左、右、前、后四个水循环回路,引汽管由Φ168×14及Φ219×16的钢管组成,5根ф377×25的下降管由锅筒引出后布置在炉前3根与炉后2根,再由φ168和φ159管子引入各下集箱。
在炉膛中上部处,布置有3片翼片水冷壁,各屏弯头部位敷设浇注料以防磨。
以上所用管材均为20G(GB5310-1995)无缝钢管。
3、过热器本锅炉过热器分三部分,分别由低温蛇形管系、屏式过热器、高温蛇形管系组成,饱和蒸汽由锅筒上的饱和蒸汽ф168*14的连接管引入顶棚集箱通过84根顶棚管ф51x5进入吊管进口集箱,在通过84根吊管ф51x5进入出口集箱再进入尾部烟道低温过热器. 低温过热器经过第一级喷水减温器减温后引入屏式过热器ф42x5加热,然后屏式过热器经过第二级减温再引入高温过热器,最后进入高过出口集箱。
过热蒸汽由高温过热器出口集箱引入炉后的集汽集箱,经主汽阀送往汽轮机。
低温蛇形管系由φ42×4.5的管子组成、高温蛇形管系由φ38×5的管子组成,且为降低磨损均采用顺列布置。
过热器系统采用喷水减温. 减温器置于屏式过热器前后,这样既可保证汽轮机获得合乎要求的过热蒸汽,又能保证过热器管不致于因工作条件恶化而烧坏。
为保证安全运行,低温过热器采用20G(GB5310)和15CrMoG的无缝钢管,屏式过热器采用12Gr1MoVG 、12Gr2MoWVTiB无缝钢管,高温过热器采用12Gr2MoWVTiB的低合金无缝钢管。
4、省煤器省煤器系三级布置,均为ф32×4的20G(GB5310-1995)无缝钢弯制的蛇形管组成,给水沿蛇形管自下而上,与烟气成逆向流动。
5、空气预热器空气预热器采用卧式3级布置,两侧为为二次风空气预热器,中间为为一次风空气预热器,空气分别由一次风机和二次风机送入,3级空气预热器均用ф50×2的焊接钢管制成。
烟气在管外自上而下流动,空气在管内横向冲刷,二次风经过3个行程后进入二次环形风箱;一次风经三个行程进入一次风管,为便于更换和维修,一、二次风预热温度分别达到185℃,为使管箱在热状态下能自由膨胀,在管箱上部装置有膨胀节。
空气预热器设置安装露点测量装置的预留位置,空气预热器下部烟风接口距地面有足够的净空,供烟风道及除灰设备的布置。
考虑冬季气温-20℃时,排烟温度低不会对锅炉尾部受热面造成腐蚀。
(空预器末级采用考登钢(10CuPCrNi-A)材质。
6、燃烧系统燃烧系统由燃烧室、炉膛、旋风分离器和返料器组成。
炉膛下部是密相料层,最低部是水冷布风板,布风板截面均匀布置了风帽。
经过预热器的一次风,由风室经过这些风帽均匀进入炉膛。
燃煤经设在炉前的4台给煤机送入燃烧室。
落煤管上设置了播煤风。
二次风约占总空气量的50%(根据煤种稍有区别),经喷嘴进入炉膛,喷嘴分上、下两层布置,以便利燃烧的调整和控制氮氧化物的排放。
整个燃烧过程是在较高流化风速下进行,炉温控制在850-950℃。
含灰烟气在炉膛出口处分为左右两股,进入二个旋风分离器,被分离的细颗粒经返料器返回炉膛循环再次燃烧,离开旋风分离器的烟气经过热器进入尾部烟道,随烟气排走的微细颗粒可由锅炉后部的除尘器收集。
旋风分离器采用切向进气方式。
可保证分离效率≥99.5%。
由于分离效率高,可保证炉膛内有足够的循环灰量,减少尾部烟气含灰量,有利于尾部受热面的防磨。
为了降低返料温度,降低炉墙重量,缩短起炉时间,增加密封性及运行的可靠性, 在旋风分离器设置了两个水冷套。
水冷套有以下特点:1、耐火材料用量降低,从而使锅炉承重减轻,耐火材料费用减少。
2、锅炉启动时间明显缩短。
3、每个水冷套由ф38x4管子和上下两个环形集箱焊接而成,管子上焊有销钉以敷设高强浇注料,整个水冷套由下集箱支撑在返料器耐火材料上整体向上膨胀,上集箱与锥体固定耐火材料处设有膨胀缝且上集箱引出管与护板设有膨胀节以保证密封。
4、旋风分离器下端回料立管结构合理,确保分离效果,并避免噎塞或气流扰动影响分离效果。
5、旋风分离器上部烟气出口管即中心筒采用耐磨耐高温材料制造,出口管延长进入旋风分离器筒体一定长度以阻止烟气短路。
6、燃烧后的灰渣,较大颗粒的部分,可经炉底4个Φ159的冷灰管排走,而较小颗粒的炉灰可以从旋风分离器下的返料器的细灰管排出。
7、构架和平台扶梯本炉构架全部为钢结构,可在地震烈度七度以下的地区安全运行,当安装在地震烈度七度以上的地区时,应考虑加斜撑的办法加固,钢架散装出厂,在现场拼装。
锅炉在炉顶和集箱、入孔、检查孔等部位布置了平台,以便观察,操作和检修,各平台之间有扶梯相接,为使上下扶梯方便,扶梯倾角均采用45°。
锅炉给煤机接口要伸出钢架外。
8、炉墙由于采用膜式水冷壁、炉膛部分采用敷管轻型炉墙,旋风分离器、斜烟道、炉顶和尾部烟道用耐火砖或耐火混凝土和保温层砌成,其重量分别通过钢架传到基础。
考虑到炉墙受热面后的膨胀,对于炉墙面积较大的部分及其接合处设有膨胀缝,为了保证炉墙安全运行,炉墙升温和降温速度应控制在每小时100-150℃之间。
并预留出相应的吹灰孔及配置相关的平台并提供接口处的密封件。
9、锅炉范围内的管路布置锅炉采用单母管给水,给水通过给水操纵台,然后进入水冷套进口集箱,经水冷套加热后汇集到水冷套出口混合集箱,再由混合集箱从锅炉两侧引入省煤器的进口集箱,给水从省煤器出口集箱出来后,由省煤器出水管引入锅筒。
在锅筒和省煤器之间以及锅筒的水冷套之间装有不受热的再循环管,为保证锅炉点火启动和停炉冷却过程中省煤器内水的流动,在升火和停炉过程中,开启再循环管路的阀门,这时由于省煤器管内和水冷套内水温较高,而产生自然循环使管子得到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