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阅卷的到的启发与思考
解析单元复习题 • 用生物事件解答的陈述题 • 用概念、原理、理论解答的分析说明题 • 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的应用题 • 探究实验、调查研究、作物育种方案的设计 浏览课本中辅助学习资料 • 小资料强化单元知识点 • 图解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 “为什么?”促使你积极思考 • “课外读”有利于扩展知识面 • “选学”将相关知识深化
从高考阅卷得到的启示 与引发思考
一、网上评卷对考生的要求。
• 网上阅卷 学生答卷经扫描变成图像,进入计算机 数据库,评卷人从封闭的局域网上调阅试 卷。
网上阅卷的基本程序
①了解试题及评分标准,讨论切割方案、确 定误差阈值; ②骨干教师,依据样卷,讨论评分细则; ③试评、完善评分细则; ④评卷:一评、二评→在范围内取平均分、 超出误差阈值→三评、选取与一、二评相 近者取平均分,否则→仲裁。
启示之二:用专业术语答题、坚决 不留空白。
• 强调基本概念、原理、规律。那是生物学 的支架。 • 尽量让学生熟悉理综试卷的特点:生物学 科的非选择题摆在最后,要合理安排答题 时间,保证生物题有时间做。
三、学生答卷中出现的失误
如30题题干是“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 用和呼吸作用过程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 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 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 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 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将叶片看成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光合作 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气体的产生与消耗问 题。
启示之一:复习中要有意识地训练 学生按试卷要求规范答题。
• 答题时,笔墨要浓点,字迹要清晰,字距 要适当,不可太挤、太满。否则扫描图像 可能不清晰。 • 不能超框答题!答题框外的部分不会被扫 进计算机。是无效答题。
二、评分细则的制定对教学的要求
• 细则制定以国家公布的答案为基本依据 • 中学骨干教师参与讨论,大学专家、教授 拍板!因为是为高校选拨人才,强调学科 基础、思想。 • 便于操作。要简便,不能太复杂,阅卷教 师易掌握;阅卷既要质量,又要数量。 • 计观点分。好处:学生不会轻易得0分,缺 陷:线条较粗,不可能顾及每个考生!
答题思路就已经出来了: 假设灰色是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结果 会怎么样? 假设灰色是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结果 又会怎么样? 假设黄色是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结果 会怎么样? 假设黄色是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结果 又会怎么样? 逐一分析,最后再组织语言,表述出来就可以得出 答案。
• 一些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更多的同学没有 考虑到有四种情况需要讨论,往往只考虑 了其中两种、甚至一种。 • 还有一些学生的推理过程混乱,前后自相 矛盾。有的考生作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推 导的过程却是错误的,“假设→推导→结 论”之间缺乏逻辑联系。
• 不能正确理解题干的意思,不按题目要求 答题……,
①上述错误是不是可归纳为审 题不清! 反映出阅读能力太差!解题习 惯不良!
②是不是考生概念不清晰,表达能力差。 “基因”一词,阅卷中我们看到的答案却有 :“性状”、“遗传性状”、“基因型”、“遗 传密码”、“基因库”等等, “正交和反交”,我们看到的答案有:“测交 ”、“侧交”、“自交”、“正反杂交”等等, 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掌握的不够准确,不 会用精确的生物学专业术语来准确答题,专业术 语出错较高;语言表达词不达意 ……导致失分者 众多。
遗传因子
座位
生物性状
表达
配子
传递
合子
染色体
复制 载体
蛋白质
编码 突变 翻译
DNA
碱基序列
遗传信息
属性
外元 编码区
氨基酸 编码信息
转录
酶 调控
mRNA
基因
(分子片段) 非编码区 结构
内元
操纵元
选择性 表达信息 分类
注意:向学生灌输生物学基本思想,以 应对高考中的“专业知识初等化的试题 ”
高考除了具有选拔人才的作用之外,还应起 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作用。近年来的生 物学高考试题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的基本思想方 法,将专业知识与中学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高考命题者都是从事生物学研究的,生物学的基 本思想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从而也就自然 而然地反映在试题当中。只要对高校教课书熟悉 的教师,每年高考卷子到手,就会知道试题出自 何本教材。
实例:词不达意
③推理能力不强,思维不严谨。
• 以31题第(4)问为例,题目的设问包含了 两个问题:即灰色与黄色哪一性状是显性? 控制体色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 于X染色体上?稍加思考,我们就知道只 有四种可能: • 灰色是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 灰色是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 黄色是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 黄色是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⒉ 运用学得的知识和术语,正确阐述生物学 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方法;并 能运用习得的生物学知识、观点解释生活、 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 一些相关生物学问题(理解能力)
⒊正确解析文字、图示、表格等表达的有关 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和意义,并能够选择适 当形式准确地描述或表达生物学基本事实 和实验数据。了解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 热点问题及其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 意义(信息处理能力) ⒋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观点解决源于生 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 面的一些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综合能 力)
态系统核心内容的整合
结构组分 功能类群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生物生产
初级生产
牧食链
碎屑链
传递和输出能量 功 能量流动 固定太阳能 能 物质循环 同化二氧化碳 利用有机物 分解有机物 信息交流 化学信息 稳态 生态地位 抵抗力 恢复力 主要成分 光、声、化学 忍耐力 一定作用 化学信息 自净化作用 重要作用
2、培养能力是高考复习的重要目标.
高考对能力要求相对稳定: • 理解能力 • 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 科学实验与探究的能力 •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⒈有关实验技能和探究的能力,
• 领悟参与的实验和实习内容,包括实验目标、 原理、方法和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 能将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 • 具备验证相关生物学事实或原理的能力,并能 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处理、解读和分析; • 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 包括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 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 理的判断等
方面 Ⅰ技能应用
具体要求
Ⅰ-1 观察、Ⅰ-2 推理、Ⅰ-3 预测、Ⅰ-4 分类、 Ⅰ-5 建模、Ⅰ-6 交流、Ⅰ-7 测量、Ⅰ-8 制作
Ⅱ信息处理 Ⅱ-1 概念图、 Ⅱ-2 比较表、Ⅱ-3 比较图示、 (形象思维) Ⅱ-4 流程图、 Ⅱ-5 循环图、Ⅱ-6 折线图立方图
• 必修内容 • 基因控制性状遗传 •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 线性排列 •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 的DNA分子片段 • 每个基因中蕴含特 定的遗传信息
• 选修内容 • 基因由编码区和非 编码区组成,其上 游非编码区构成操 纵元 • 真核基因的编码区 由间隔排列的外元 和内元构成 • DNA分子携带着两 类遗传信息
• 该考生将题意理解为验证光合作用过程有 气体的产生和消耗 • 验证呼吸作用过程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
同样该考生也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 用分开来看。
题干中的“叶片”变成了“幼 苗”!
第31题,题目中写了一句话“要求:只写出 子一代的性状表现和相应推断的结论。”
该生还是画出遗传图解、写出基因型,对题目要 求不予理睬。
四、对高三教学的几点思考
1、掌握知识是高三教学的首要目标! 无知就无能!掌握知识是高考复习最基本的目标。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是一个 记忆与理解的过程。教材的每一个章节内都包含 了许多知识要点,这些知识要点都应该通过理解, 系统而又清楚地记忆在大脑里,只有内存容量达 到一定水平时,这些知识才会自然而然地串联起 来,这就是所谓的融会贯通。所以,对知识的综 合运用能力必须建立在对各章节知识点掌握的基 础上。
①应掌握的三类知识 • 描述生物事件的术语 • 经典实验及其研究的方法 • 表述概念要素、原理要点、理论观点的主 题词、短语或短句
②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记忆! 要求学生要读书背书,熟记教材原字原句 ,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不记不背,是不可 能读好书的。
③记忆技巧:
熟读、复述、记关键词、默写、联想、 ……
更重要的是理解!
促进理解的方法: ★适当的拓展和引申单元课题知识,进一步强化单 元知识链,以便深入领会知识。 例如,在复习光合作用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再进一步揭示光反应阶段光能转化的途径,以及 暗反应阶段同化CO2的不同途径,既有利于同学 们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及意义,又促使同学 们从多角度思考在作物栽培中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的途径和措施。 • 具体的复习内容如下:
具体做法:回归课本
把教材上的原句原话制作成填充,让学生填写。 把教材上的重要知识点归纳出来,让学生点击关 键词。 列出教材上的图解、反应式等,让学生默写。
具体做法:
引导学生阅读章节的前言和小结 • 前言部分阐明单元课题目标和重点 • 小结概述了单元知识的关键 • 前言和小结中蕴含着相关知识的联系
• • • • •
必修内容 光合作用的概念 叶绿体及其色素 光合作用图解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 比较表格 • 光合作用公式
• 选修内容 • 光反应阶段的能量 转化过程 • 暗反应阶段中C3途 径和C4途径的光合 特征 • 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的途径和措施
★运用组织策略将不同章节的相关知识信息 加以整合,把握相关知识的交叉结点,构 建其关系网络,以便深刻领会重组信息的 意义,为提取和应用知识创造条件。 例如,绿色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是生态 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由它们构成的食物 链(网)是系统内物质和能量流动的基础, 揭示相关知识的横向联系,不仅有利于深 刻认识各个功能类群在生物圈的作用,而 且有利于全面认识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 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和判断某项生态工程 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