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记者如何寻找新闻线索2005级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班马文明2007年11月4日一、新闻线索及其特点新闻线索是指示新闻事实发生的讯息或信号,是新闻记者发掘题材的一种凭据,也是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出发点。
这种线索往往比较简略,甚至一鳞半爪,要素不全,零零散散。
新闻线索首先告诉记者哪里有新闻,新闻或者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
其次线索是一个简单而又不完整的信号,需要记者去发现去挖掘。
第三,发现新闻线索要求记者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与新闻价值观念。
第四,挖掘新闻线索要求记者紧追不放,连续作战寻根溯源。
二、新闻线索对于记者采访的作用记者的采访活动往往是从寻找新闻线索开始的,然后依据线索的提示,找到知情人进行采访,从采访中获取事实的全部新闻事实。
从采访的整个过程来看,记者寻找新闻线索是采访的第一步。
新闻线索需要记者自己去寻找。
假如记者不会寻找新闻线索,别人报什么,他也报什么,毫无优势可言,如果别人没有发现的新闻,你发现了并且报道出来,那就是独家新闻。
独家新闻是只有一家新闻机构单独报道的新闻,具有特殊的新闻价值和权威性,媒体间的竞争力也在于此,鉴于独家新闻的巨大推动力,任何新闻媒体都会要求记者寻找独家新闻进行报道。
一旦记者找到了新闻线索,就可以理清采访思路,拟订采访提纲,然后按照采访计划进行新闻采访,由此看来,新闻线索对于记者采访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到底记者在寻找新闻线索时,要注意哪些信号,哪些信号是新闻线索,或者可以转变成新闻线索,进而使记者发现并挖掘出一条新闻呢?三、记者要注意哪些信号以及渠道来寻找新闻线索由于新闻有着与生俱来的时效性,它“喜新厌旧”,因此,寻找新闻线索要抓第一。
比如,“911”事件,北京申奥成功,这些在当时都是第一的新闻。
这些新闻一定是读者最关注的新闻,因此记者始终要有抓第一的采访意识。
比如,红河第一条水泥路面即将通车,作为记者要想到这是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要第一时间赶去采访,第一时间采访第一张车辆,第一个从车车辆里走出的乘客。
预测新闻的发生,也是寻找新闻线索的有效思路。
有些新闻具有前瞻性,例如体育赛事,记者预测谁将获得冠军,谁将赢得比赛,实际上这就是在预测新闻的发生,也是在寻找新闻线索。
记者去商店购物时发现有大量商品在打折出售,这时候他能想到的是什么?商品为什么要打折,是不是由于商品过剩,这会打破市场格局,可以想到:去采访商家去采访消费者,获得更多更丰富的信息,作出预测性的新闻报道。
寻找第一与预测新闻不完全相同,不仅需要记者自己寻找,自己发现,还需要记者有前瞻性思维的思考和判断,确定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依据之一。
将以前报道过的新闻与最近报道过的同类新闻做对比,是寻找新闻线索的一种途径。
如红河县委制作的MTV光碟专题片《江外名邦——红河》,引用了大量的红河县历史资料,通过解放前与解放后的对比,可以反映出红河县的变化以及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让人体会到红河县在党的好政策下产生的巨大变化。
变换报道角度是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一个入手点。
同样是一件事,其他媒体已经报道过的新闻,如果报道角度与他们一样,那么毫无新闻价值可言;如果记者能够通过他们已经报道过的新闻中挖掘出一些信息,以另一种角度来报道这件事,关注别人没有关注到的问题,寻找别人没有采访过的人进行采访,就能得到新的故事,这些故事可能是别人没有注意的角度,也可能是迥然不同的故事,也可能是已经报道的跟踪报道,这样寻找线索,这样挖掘线索,也非常有意义。
新闻线索无处不在,看似一句很简单的话,但要寻找起来却不容易。
发布新闻的政府机关,或者编辑部送给记者的新闻线索,是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的,但是这些新闻线索是记者等来的,一般这类线索会比较少。
平常,记者应当经常主动联系有关机关,企业单位,群众团体,努力获取新闻线索。
来自基层广大通讯员和读者提供的新闻线索往往是一条广泛获得新闻线索的渠道。
任何一家新闻媒体的记者数量都是有限的,因此各家媒体和记者为了加强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通过广交朋友,进而建立通讯网络,设立热线电话等方式,使媒体成为一个情报中心,只要这条通道畅通无阻,新闻线索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入。
说完了寻找新闻线索的信号,接下来来说说寻找新闻线索的有效渠道有哪些:寻找新闻线索,严格意义上来讲是强调记者的发现,要靠记者在自身观察和不断的问问题、挖掘旧闻中获得。
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渠道有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因特网,国际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它成为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渠道。
在这个网络时代,记者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浏览网络信息,特别是那些新加入新闻工作领域的记者们,认识人不多,报道领域也不了解,这时网络可帮了他们大的忙,他们可以进入聊天室、BBS、博客等,看看最近网民都在关注什么事情,哪些帖子是点击率最高,跟帖最多的,哪些内容是当前大家都在关心,并且还没有结论的。
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新闻线索,只要发现有些内容值得去挖掘的,就可以进一步进行采访、追踪,查个水落石出。
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本来就是作为消息传播渠道,经常浏览网络寻找线索,应当是当代记者的重要选择。
第二种是经常读报、听广播。
也许有人要问了,从报纸广播中寻找线索,不是等于在吃别人的剩饭吗,这怎么能是寻找新闻线索的一种渠道呢?已经刊登出来的新闻里难道还有重大线索吗?有!一些记者就是从刊登出的一些小消息中找到了新闻线索,发觉出新闻价值,采写出了成功的新闻报道。
有些电视媒体从报纸上看到一条报道,之后作为新闻线索去采访,去报道,发现新的人物,事物,视点,这些在同行中寻找新闻线索的方法用的很普遍。
新闻可以做大也可以做小,就看记者是想把它做大还是做小。
例如一条新闻线索,记者去现场采访,他可以为了应付写一条简讯或者短消息,他也可以仔细采访,写成一则完整报道,他更可以深入采访人、事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彻底挖掘写出长篇通讯或者一则专题报道。
细心观察,仔细寻找,记者与作家只有一步之遥。
第三种是广交朋友。
作为记者,新闻线索的获得的多少与及时程度,与他的社会关系网是有联系的。
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有培养、构建自己关系网的习惯。
这对以后工作的帮助是巨大的,有些时候人与人之间的闲聊,也会成为新闻线索,听起来很神奇,因此不能随意放过认识的人和看似无关的线索。
下面举一个例子,《红河日报》原本有近60人的记者队伍,每天需要做8大大版面近6万字的采访写作和编辑工作,原可以加班加点挺过去,但从近两年《红河日报》改制后,只有20多个记者,它是如何获取足够的稿源而正常发行呢,首先,是因为该报有一支勤奋的记者队伍。
如何勤奋呢?原来他们的记者不仅自己在州县乡村各地采访,勤跑、勤问,还在全州各地发展了相当数量的通讯员、消息员,随时向记者提供稿件和新闻线索。
记者的关系网越大,工作也相对轻松,新闻线索的获得也会更加容易,采写报道也会得心应手。
第四种是要重视读者来信及热线电话。
很多新闻机构,都开设了热线电话,并设立报料奖,这样的举动就是鼓励人们提供好的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而新闻机构可以把这些当作新闻线索,然后让记者去了解新闻事实,采访新闻人物,采写新闻报道。
笔者所工作的红河县委宣传部记者站,就设立了24小时新闻热线,确保热线电话时刻有人接听,不放过任何一条新闻线索。
大家所熟悉的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就是重视读者来信与重视热线电话的范例。
群众为了反映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打电话,寄信,发邮件,有的还甚至直接登门拜访,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通过媒体把他们的问题彻底解决掉。
《焦点访谈》总是根据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深入采访,所以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如此一来,媒体的知名度也大大提升,群众有问题需要解决,有线索可以提供,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他所信赖的新闻媒体。
同时,记者个人也要与听众或观众交流,对于一些有名记者来说,群众往往会直接向他们反映问题。
例如一些记者写了一则报道后,群众反映强烈,一有没有被发现或者群众觉得可以挖掘的东西,对于记者来说,这些都是新闻线索。
第五种是要有一张特殊日历表。
重大节日、纪念日、人物日志、季节变化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新闻源。
记者能够记住这些日子,在这些日子到来之前找到相关的对象进行采访,进行报道,就是新闻。
像元旦、春节、国庆这些日子不用多说,也应该知道是新闻点,有新闻可写,有新闻可做。
但是比如像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活动这类,也应该意识到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前寻找新闻线索,提前构思,提前了解党的十七大的主要内容以及详细安排。
像5月12护士节,3月12植树节,6月26国际禁毒日,这些虽然不是特殊的节日,但是如果记者将这些日子划到特殊日历表内,在这些日子即将到来的时候,把以前看到过类似的报道翻出来仔细研究,就可以让自己有一个基本明确的采访方向,进而寻找新闻线索,采写专题报道。
寻找新闻线索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线索无处不在,记者只要心细,对身边的人和事时刻留意,对听到看到的信息敏感,寻找新闻线索也就不难了。
四、记者的发现力以及培养途径记者应该如何寻找新闻线索,跟记者的发现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些具备较强发现力的记者,就算是报纸中的一条小消息中,都能找出新闻线索,进而制定采访计划,而有些发现力较弱的记者,就算新闻摆在眼前,也可能会视而不见。
如此看来,发现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发现跟人的认识有关,跟科技发展有关,当然跟日常生活也是密切相关的。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应该具有识别哪些是宝的眼力,观察事物的能力,另外还因具有发现的意识,发展的眼光,预见等等的能力。
在一个地方进行观察,或许是太狭隘了,如果能够接触更多的地方,记者的生活空间,想象空间,知识积累无疑也会更加丰富。
记者的发现力不仅靠眼睛来发现,还要靠思维,靠对所掌握的事实的比较,从中来发现新闻。
发现不只用眼,还要用脑袋进行分析。
发现力是一个连续持久的过程,应该贯穿采访开始至结束,记者发现新闻线索前去采访后,除了必须了解原有事实外,还应该不断对新事实进行搜索和追踪,做到能够进行有规律的发现和探索,预测新闻的发生。
这种发现力是在采访过程中进行的。
所以,发现力是记者采访贯穿始终的能力。
记者的发现力还包括所见与众不同,所看到的其他人看不到,这是对记者发现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独具慧眼的观察,突出思维的思考。
培养发现力,记者还应该注意抓“社会热点”,抓棘手的“老大难”,抓群众中有疑点的问题,抓事物发展中的新变化,抓时效性强的问题等等。
对于一些地方记者或者驻站记者来说,抓“小中见大”的问题更加是优势。
从这些方面去思考,培养记者的发现力,一些地方记者和驻站记者经常抱怨的地方小,无新闻可写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反过来会发现其实仔细观察,是可以写出有分量,有新闻价值的报道来的。
如红河县电视新闻中播放的一条有关在墙上乱贴乱划违法广告的新闻,虽然短小,但群众反响比较大,社会影响较好,这就是“小中见到”的鲜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