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世界的发展变化是否有规律的问题B •世界是否运动发展变化的问题D .世界本原是一个还是二个的问题2.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 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B•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上有重要作用3.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可能和现实的关系4. 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 )A.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C.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5. 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是( )A.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B.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C.肯定和否定辩证关系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6. 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A.学习书本知识B.进行社会调查C.参加社会实践D.研究实际情况7.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这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C.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8.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性认识一理性认识一实践B.感性认识一理性认识一感性认识C.感觉一知觉一表象D.概念一判断一推理9. 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形象性,另一个是( )A.能动性B.间接性C.客观性D.直接性10. 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因为( )A •真理就是客观规律,与人的阶级地位无关B •真理具有客观性,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不断发展的D .真理是具体的,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11. 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A •原始社会B.农业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12.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社会改革B.阶级斗争C.社会基本矛盾D.科学技术革命13. 下列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只涉及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是A. 劳动是人的本质B.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C•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部属性的总和 D.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的总和14.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这种观点是说( )A. 人民群众不能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B.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C.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D.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15.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商品的( )A.社会劳动时间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剩余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16.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A.18 世纪90 年代初期B.19 世纪40 年代中期C.19 世纪70 年代末期D.19 世纪80 年代中期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A .认真阅读经典原著B .深入进行调查研究C.理论联系实际 D •善于独立思考18.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 •无产阶级的世界观C.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D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9.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客观实在性B .不可逆性C.可知性 D .伸张性20.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B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观点C.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 D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21.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这体现了( )A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22. 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就没有肯定。
这是一种( )A .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B .唯物辩证法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 .折衷主义观点23. 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 .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C.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中2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 A .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理论认识C. 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25.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B .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D .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B .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D .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8. 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这是因为( )A .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B .它渗透于生产力系统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C .它能把生产力系统中的其他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D .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29.以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为基础,形成的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是( )A .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 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33. 20 世纪 50 年代,北大荒一片荒凉。
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 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 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
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
现在,黑 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 。
这说明()A. 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B. 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 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D. 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34.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句话是一种(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C .指出入的认识可以通过现象揭示本质D •指出通过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26.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 A •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C .书本上的知识不能指导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强调 B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 •一切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27. 社会存在是指()B •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D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C .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D .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30. 阶级产生的根本前提是 A .用暴力掠夺他人财产C .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 31.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3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B .用特权侵吞公社财产D .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 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35. 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因为()A.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B. 原因必然引起结果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0.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A.十六世纪中叶 B.十七世纪中叶 41. 通常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 42.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明: ()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43. 只承认静止,不承认运动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形而上学D.客观唯心主义 44.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D.真理与谬误的对立4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是因为它是() A.人的自觉活动B.多数人参与的活动 C.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D.社会性的活动 46.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首要的基本关系是()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 47. 国家是代表 ( )A.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B.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C.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 48.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在 ( ) A.社会意识可以超前于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C.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49.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50.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36. 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 ) A. 伟人之言 B.C. 众人意见37. 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 A. 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 C. 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38.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 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C. 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39. 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A. 思想范畴B. C.政治范畴D.D.( B. D.D.吾人之心 社会实践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B. )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经济范畴 文化范畴C.十八世纪中叶D.十九世纪中叶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 —元论和二元论51.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52.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 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3.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54.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55. 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56.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57.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A •唯物主义B.二元论C.唯心主义D.怀疑论58.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