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围环境监测方案

周围环境监测方案

望江地区R21-04地块I标段工程周围环境监测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江西省建工集团公司
2010年月日
目录
第一节工程概况 (2)
第二节方案编制依据及技术标准 (2)
第三节监测目的及内容 (3)
第四节监测布点方案 (4)
第五节使用仪器 (5)
第六节监测方案 (5)
第七节人员安排 (6)
第八节观测成果的计算、分析 (6)
第九节观测资料的整理和统计 (7)
第十节质量保证和控制 (8)
第一节工程概况
本工程地址位于杭州市上城区望江路与海潮路交叉口,框剪结构,包括地上和地下两部分。

地上7栋,层数为21-22层,地下1层,总建筑面积95122M2,其中地下建筑面积17648 M2。

建筑总高度为63M。

由杭州市望江地区改造建设指挥部投资兴建,杭州浙华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北京北辰工程建设监理公司监理,浙江省综合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勘察,江西省建工集团公司承建。

第二节方案编制依据及技术标准
(1)基坑支护设计方案
(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3)《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
(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第三节监测目的及内容
1. 周边环境
由于本工程位于杭州市老城区,基坑东面与用地红线的距离在1.5M~7.3M之间,用地红线之外为待建的三多路,三多路以外为待拆迁大通新村的5#-8#楼,均为砖混结构,高7层,夯扩桩基础,与基坑距离在25.0~28.3M之间;基坑西面为肉联厂保留建筑,均为砖混结构,距离基坑约 1.6M~4.8M之间;基坑北面为新建一号路,距离1#2#3#楼约为3.0M;基坑南面为望江路,距离约为25M。

在基坑施工
过程中,只有对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周围土体及基坑相邻建筑物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才能对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有全面的了解,以确保基坑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反馈信息,并采取必要的工程应急措施,甚至调整施工工艺及设计参数。

2. 监测内容
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情况,依据有关规范的规定和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及建设单位对基坑监测的有关要求,本次基坑监测包括以下内容:
(1)周边环境的沉降监测:主要包括周边建筑物及道路的沉降
监测;
(2)周边环境的坐标位移监测:主要包括周边建筑物的坐标位
移监测。

第四节监测布点方案
1.观测点布点原则
(1)周边环境观测点宜布设在距开挖区周围1倍基坑深度范围内的道路上每30米左右设置一个。

(2)外围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布在外围建筑物的拐角或特征点部位。

4.观测点的设置
(1)沉降观测:在本项目部四周围墙上共设置沉降观测点18处,采用弹墨线和画红▼的方式予以注明;
(2)坐标位移观测:在基坑周围地面设置18处坐标观测点,全部使用圆钢打入土层深处,已不容易发生扰动为止。

设置位置见附图。

第五节使用仪器
为确保本工程周边建筑物及支护结构的安全,精确提供观测数据,观测仪器采用精密水准仪,铟钢水准尺;全站经纬仪一台,精度指标±2”, ±( 2mm+2ppm·D);
第六节监测方案
1.沉降观测
(1)沉降基准点埋设稳定后,测设一条二等闭合水准路线,从而得到BM1-BM2的高程,作为沉降观测基准点的高程。

(2)各个观测点,尽量采用不转点直接观测,也可采用闭合路线或附和路线法观测。

如条件允许可连接成结点网。

观测过程中遵循观测仪器、观测路线、观测方法、观测环境、观测人员五固定的原则。

(3)观测精度::观测中误差取0.5mm,观测等级:二级,光学测微法。

2.位移观测
(1)水平位移监测点,使用全站仪监测。

(2)深层土体位移观测,在基坑开挖期间,每天观测一次,开挖结束后,应根据稳定情况适当减少观测次数,观测至基坑
回填后结束。

3.观测周期:
(1)沉降观测基准点埋设完毕并稳定后,连续观测两次,取平均值作为沉降观测点的初始值。

(2)支护结构及周边环境观测点,在基坑开挖期间,每天观测一次,发现变形过大,应增加观测次数,并及时反馈给建设单位。

开挖结束后,应根据稳定情况适当减少观测次数,观测至基坑回填后结束。

第七节人员安排
1.测量总负责人1人。

2.沉降观测1人,司尺员2人。

3.位移监测1人,司尺员2人。

第八节观测成果的计算、分析
1.观测限差:
(1)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按下表要求进行:
(2)水准测量的测站观测限差不超过下表的各项规定:
2.观测顺序
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

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3.水准测量的内业计算
由水准网环线闭合差w (mm )计算每测站所测高差中数中误差mw (mm ): mW =±]
/[1
L WW N
式中: N ——水准环数 L ——相应线路长度
mw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允许值≤0.50mm
根据最小二乘法和统计检查原理对监控网的观测值进行平差计算,合理处理随机误差,正确区分测量误差与变形信息,对观测点的变形进行分析及必要的物理解释,通常采用变形绝对值作为曲线变化参数的主要控制指标。

第九节 观测资料的整理和统计
对观测资料整理成册,平差计算成果统计成表,绘制时间——沉
降曲线;绘制时间——位移曲线,统计沉降量及位移量。

沉降观测平面布置图,汇总技术说明报告。

第十节质量保证和控制
1.质量保证
(1)在基坑开挖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守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确保质量。

(2)选派熟练使用测量仪器的工作人员进场,并严格按照相应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3)在基坑开挖前,应测得各监测项目的初始值,初始值的测试不少于2次。

(4)监测数据应及时校核,如有异常应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措施。

2.质量控制
现场监测应严格按照下列控制标准进行控制:
(1)环境监测
地面沉降允许值30mm。

(2)外围建筑物沉降允许值120mm.
外围建筑物倾斜允许值0.004xHgmm(Hg为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度m)
(3)土体坐标位移
预警值:水平位移40mm,位移速率3mm/天。

监测过程中,上述若有一项超出预警值,应及时通知业主,并积
极配合业主及设计单位,提出合理化建议,以确保施工安全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