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起源课件
象形构字法
这 是 形 成 汉 字 的 最 早 方 法, 因 此 创 造 了 最 原 始 的 文 字, 例: “日” 写 成 , “月” 写 成 ,水写成 , 牛 写 成 等 等。 这 些 象 形 字 经 过 逐 渐的 演 变, 到 后 来 都 改 变 了 原 字 的 形 体, 变 成 了 后 来 方 正 的 字 体, 有 的 笔 画 减 少 了, 有 的 笔 画 增 添 了, 由 不 规 则 变 成 了 有 规 则 的 字 体 。
新 石 器 时 代 陶 器 上 的 陶 文
中华第一字
近年来,中国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处遗 址里发现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4500多年),出土了大量的文 物。在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个图象文字,共发现了10多个单字。 这些文字是按照实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的,所以称为“象形字”。 字体的结构与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 1000多年。因此,“象形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它已具有了 文字的特征。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 中国古书里都常说文字是仓 颉创造的。传说仓颉有四目, 是黄帝的史官。他发现结绳 记事的不便,通过观察鸟兽 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 他发明文字的灵感。其实这 种传说 都是靠不住的。古 人往往将某些成就归结于一 人。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 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 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丰富 和 发 展 起 来 的 。
西汉中期以来,隶 书的脱去篆体(包括结 构、笔画的写法)而独 立的形式,已经完全形 成。
从字形来讲也全成 方形或扁方形,笔势则 长波更自然横出,和接 近篆体的直垂形大大不 同了。
许 慎 像
许慎根据文字的形 体,创立了部首,分别 归入540部。540部又据 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 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 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 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 许慎在《说文解 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 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说文解字》开创 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 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 方式。
二、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 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 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 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 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 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 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 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赵 孟 頫 楷 书 欣 赏
《 兰 亭 帖 十 三 跋 》
赵 孟 頫 楷 书
《 玄 妙 观 重 修 三 门 记 》
赵 孟 頫 楷 书
《 寿 春 堂 记 》
赵 孟 頫 楷 书
《 三 门 记 》
赵 孟 頫 楷 书
《 杭 州 福 神 观 记 》
返回
赵 孟 頫 楷 书
下一个
七、行书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 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 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 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 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 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 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 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 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 时比较舒展,流动。
汉 代 隶 书 石 刻 欣 赏
汉代隶书石刻欣赏
汉 代 隶 书 石 刻 欣 赏
汉代隶书石刻欣赏
汉 代 隶 书 石 刻 欣 赏
六、楷书
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 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 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 竖直。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 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 另一种手写体 ——钢笔字。 楷书的 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一 直沿用至今。《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 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 盛不衰。
大篆,也称籀(zhòu)文。 《汉书· 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 籀作大篆。”《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我们今 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 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 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 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 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 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 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 展而来的。
商代青铜方鼎
商代的金文书法 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 产生的。它的字数不 多,字体瘦长,笔道 遒劲雄美,行气疏密 有致,结构严谨,情 势凝重,各有风韵。 有人曾归纳为两种风 格,一种是笔势雄健, 形体丰腴,笔划起止 多露锋芒,间有肥笔, 另一种则是运笔有力, 形体瘦筋,笔划多挺 直,不露或少露锋芒。
颂簋
西周后期。盛食器。隆盖, 顶有圈形把手。 圈足饰重环纹。形制庄 重。盖器同铭,各铸十五行 一百五十二字,铭文为金文, 字形优美端庄。
一鼎一尚书——毛公鼎
毛公鼎
毛公鼎通高近54 厘米,重34.5公 斤,大口圆腹, 整个造型浑厚而 凝重,饰纹也十 分简洁有力、古 雅朴素,标志着 西周晚期,青铜 器已经从浓重的 神秘色彩中摆脱 出来,淡化了宗 教意识而增强了 生活气息。
陕西宝鸡出土的刻写有大篆的石鼓
大 篆 书 法 欣 赏
大篆书法欣赏
(二)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 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 衡,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的基础上,进 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统一汉 字书写形式。直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 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 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而且可 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 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 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毛公鼎
毛公鼎为西周晚 期的宣王时期器 物,为皇皇钜制, 被誉为“抵得一 篇尚书”。其书 法是成熟的西周 金文风格。李瑞 清题跋鼎时说: “毛公鼎为周庙 堂文字,其文则 尚书也,学书不 学毛公鼎,犹儒 生不读尚书也。”
南 姞 甗 铭 文 西 周 ] [
周代青铜器铭文
周 代 青 铜 器 铭 文
四、篆书
颜 勤 礼 碑 ( 局 部 ) 欣 赏
颜体楷书欣赏
颜 体 书 法 作 品 欣 赏
颜 勤 礼 碑 ( 局 部 ) 欣 赏
颜 勤 礼 碑 ( 局 部 ) 欣 赏
颜 勤 礼 碑 ( 局 部 ) 欣 赏
返回
下一个
颜 题 刻 碑 ( 局 部 ) 欣 赏
[唐]柳公权(柳体)
返回
欣赏
唐代 柳公权 唐代著名书法家,京兆华 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 人。官至太子少师,世称 “柳少师”。柳公权书法以 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 人称颜柳。他的书法初学王 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 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 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 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 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 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 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
秦始皇任命丞相李斯负责在 秦原有的大篆的基础上,编 纂改进新的小篆书体作为全 国的统一文字,至此,汉字 的字形基本统一,文字基本 定型。小篆和大篆并称为 “篆体”或“秦篆”。
六国之间不同 的文字带来了 什么不便?
秦在统一文字前六国“马”和“安”字不同的 写法
秦 泰 山 刻 石
秦泰山刻石位于岱庙东御道内,是泰山石刻中时代最早的作 品。铭文为秦始皇功德铭和二世诏书,由丞相李斯篆书。刻 石原文222字, 历经沧桑,现仅存十字“臣去疾臣请矣臣” 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泐(lè)。秦泰山刻石被列为 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珍宝。
(一)大篆
陕西宝鸡出土出土 的石鼓之一
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 是“石鼓文”。唐初在天兴 县陈仓(今陕西宝鸡)出土 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 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 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 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 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 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 失。原刻的700多字,现存 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 故宫。因内容记载畋tián 猎之事,因石的形状象鼓, 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 篆的代表。
秦泰山刻石
[ 汉 代 ] 小 篆 刻 石 欣 赏
小篆书法欣赏
小篆书法欣赏
小 篆 书 法 欣 赏
五、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 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 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 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 “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 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 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 (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 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一、陶文
古人在上陶器刻画的文字符号,较有名 的如半坡陶符、丁公陶文、高邮陶文等, 陶文可能比甲骨文更早而成为中国最早 的文字。 陶文是出现新石器时代陶器上 的“原始文字”,虽然目前还不能确认 这些文字具体是什么含义,但已具有一 种“标记”和“表号”的性质,被认为 是汉字的最早雏形;破解陶文很困难, 至今也只有几个字能猜测它相当于后代 的某字。不过,陶文与汉字有渊源关系, 应该是肯定的。
记载武王伐纣的 利簋及其铭文
西周早期的金文从书体 和书法风格来看,总的情势 是清秀隽美,笔道首尾出锋, 有明显的波磔zhe,结构严谨 行款章法自如。其前期的作 品风格质朴平实,多挺拔的 悬针笔法,仍带有甲骨文的 影响。字体平易古朴,笔划 方圆兼备,具有凝练平直之 气。利簋仅用短短 32 字就 记述了武王代商的重大历史 事件,因而被称为武王克商 簋,是迄今所见西周最早一 件铸铭铜器,开创了西周金 文书法的先例。后期的风格 凝重雄放,已显出金文的独 特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