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质医学)CT检查技术参数

(优质医学)CT检查技术参数

3
曝光条件
• 管电压(kV) 100~140kV • 管电流(mA) 70~260mA • 扫描时间(s) 6~20s • X线剂量降低:噪声增大,图像质量降低。 • 必须选择合适的曝光剂量,并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
减少病人所接受的X线剂量。
4
视野(field of view FOV)
• 扫描视野(scanning field of view,SFOV) • 显示视野(displaying field of view, DFOV) • 扫描结束后,可以改变显示视野大小重建图像
提高图像质量
15
心电门控(cardiac gating)
• 前瞻性心电门控 心电图R波 心电触发(triggering technique)
• 回顾性心电门控 回顾性图像重建心电门控
16
扫描架倾斜角度
• 被检组织器官的扫描层面与水平面不相垂直的时候,需将扫描 架倾斜一定角度进行扫描。
• ±30° • 许多设备设置需在扫描机架的控制面板上操作,有的设备设置
CT检查技术参数
1
CT检查技术参数
扫描类型 曝光条件 视野 矩阵 准直 层厚 层距
重建间隔 螺距 旋转速度 心电门控 扫描架倾斜角度 算法
2
扫描类型
• 非螺旋扫描 螺旋扫描 • 非螺旋扫描检查时间较长,扫描数据通常不适于重建,图像信
噪比较高 • 螺旋扫描速度快,数据适于扫描后重建 • 通常颅脑、椎间盘扫描选用非螺旋扫描 • 胸部、腹部扫描及增强扫描选用螺旋扫描
• 各参数的确定要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合理选择。
19
THANK YOU
20
• 多层螺旋CT X线束的厚度与多个层面的厚度之和一致, 层厚=一个采集通道所对应的全部体层的厚度
• 采集通道数目决定了旋转一周采集数据的层数
9
层厚(slice thickness)
• 层厚小,纵向空间分辨力好,信噪比降低。 • 层厚大,信噪比提高,纵向空间分辨力下降。 • 扫描层厚可从1~10mm 0.33mm • 检查内耳、颞骨乳突、眼眶、椎间盘、肾上腺等须采取薄层扫
颅脑显 示视野 25cm
胸部显 示视野 36cm
5
矩阵(matrix)
• CT矩阵用于重建图像 • 256×256,512×512,1024×1024等,目前应用最多的是
512×512矩阵 • 相同的视野情况下,矩阵越大,空间分辨力越高。 • 扫描结束后,可以改变矩阵重建图像。
6
准直(collimation)与采集通道
也可在控制台上操作。
17
算法
• CT图像重建时所采用的数学函数 • 标准算法、软组织算法、骨算法 • 标准算法均衡图像的密度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 • 软组织算法突出密度分辨力 • 骨算法提高空间分辨力 • 螺旋扫描的容积数据可变换算法重建
18
算法
• 在实际操作中,各参数的选择要受到CT机性能的限制,还会受 到病人的扫描部位、扫描范围、X线剂量、诊断对图像的要求等 因素的制约。
• 重建间隔=层厚,层面无遗漏、无重叠 • 重建间隔>层厚,部分层面未显示 • 重建间隔<层厚,重叠重建 30%~50%
12
螺距(pitch)
• 扫描旋转架旋转一周(360°角)检查床运行的距离与X线准直 宽度的比值
• 无量纲的比值 • pitch=1,曝光剂量、重建使用的数据量与非螺旋扫描持平 • pitch>1,图像信噪比降低,扫描速度加快 • pitch<1,图像质量提高,扫描时间延长
• 前准直器 后准直器 • 采集通道输出信号 • 同时使用几个采集通道通常代表同时采集几层图像。 • 多层螺旋CT机的“层数”实际上往往指该CT机的最大通道数,
而不一定是探测器的排数。
7
层厚
• 一幅图像对应的断面厚度 • 图像空间分辨率 • 可以重建重建的心脏薄层图 像(层0.5mm)8层厚
• 非螺旋、单层螺旋CT:层厚=前准直的宽度,即扇形X线束的宽 度
13
旋转速度
• 0.5~1.0s/周,最快可达0.35s/周 • 扫描速度快,减少了运动伪影,减少了因运动而产生的漏扫,
缩短了病人的检查时间 • 腹部增强扫描保证了多期扫描的时间更准确
14
旋转速度
• 时间分辨力提高,结合心电门控技术,适用于心脏、大血管、 冠状动脉等动态器官的检查
• 适于对急、重症病人检查 • 减慢扫描速度,曝光时间长,X线剂量增加,可以增加信噪比,
描;观察软组织且范围较大时,选择较大的层厚。
10
层距(slice gap)
• 层距概念一般用于非螺旋扫描,是指相邻两个层面的中点之间 的距离。
• 连续扫描 间隔扫描 重叠扫描
11
重建间隔(reconstruction interval)
• 被螺旋CT重建的相邻图像的中心在长轴方向的距离。近似于非 螺旋CT扫描的层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