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加剂检测知识培训讲义
外加剂检测知识培训讲义
主讲:林春升(高级工程师) 单位:厦门市工程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1
• GB/T 8077-2012《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 验方法》
2
• GB8076-2008《混凝土外加剂》
3
• JC 474-2008《砂浆、混凝土防水剂》
4
•GB 23439-2009《混凝土膨胀剂》
《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
二、试验基本要求
1、试验次数与要求:每项测定的试验次数 规定为两次,用两次试验结果的平均值表 示测定结果。 2、水:蒸馏水或同等纯度的水(水泥净浆 流动度、水泥砂浆减水率除外)。 3、化学试剂:分析纯化学试剂(特别注明 除外)。 4、空白试验:使用相同量的试剂,不加入 试样,按照相同的测定步骤进行试验,对 得到的测定结果进行校正。
三、试验方法
5、氯离子含量 (1)试剂
☆硝酸(1+1) ☆硝酸银溶液(17g/L):17g硝酸银水溶解后放入1L棕 色容量瓶稀释至刻度,摇匀,用0.1000mol/L氯化钠标液标 定; ☆氯化钠标液:称取10g氯化钠于己于130-150℃烘干2h, 置于干燥器中冷却,后精确称取5.8443g,用水溶解,并稀 释至1L,摇匀; ☆硝酸银溶液的标定:用移液管吸取10mL的0.100mol /L的氯化钠标液于烧杯中,加水稀释至200mL ,加4 mL硝酸溶液,在电磁搅拌下,用硝酸银溶液以电位滴定法 测定终点,再加入10mL的0.100mol/L的氯化钠标液, 继续用硝酸银溶液滴定至第二个终点,用二次微商法计算硝 酸银溶液消耗的体积V01 、V02 :
三、试验方法
1、含固量/含水率 (1)仪器 天平:精确至0.0001g ; 鼓风电热恒温干燥箱;
带盖称量瓶:65mm×25mm ;
干燥器:内盛变色硅胶
三、试验方法
(2)试验步骤
☆烘干带盖称量瓶至恒重,称重; ☆将试样(粉状1.000-2.000g;液体 3.000-5.000g)装入称量瓶,盖好盖称重; ☆开启瓶盖,放入烘箱烘至恒重,盖上盖 子置于干燥箱冷却,称重;
二、相关术语及常识
5、灼烧:将滤纸和沉淀放入预先已灼烧并恒量的坩
埚中,为避免产生火焰,在氧化性气氛中缓慢干燥、 灰化,灰化至无黑色碳颗粒后,放入高温炉中,在规 定的温度下灼烧。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量。
二、相关术语及常识
6、恒量:经第一次灼烧、冷却、称量后, 通过连续对每次15min的灼烧,然后冷却、 称量的方法来检查恒定质量,当连续两次 称量之差小于0.0005g时,即达到恒量。 7、检查氯离子(Cl-)(硝酸银检验):按 规定洗涤沉淀数次后,用数滴水淋洗漏斗 的下端,用数毫升水洗涤滤纸和沉淀,将 滤液收集在试管中,加几滴硝酸银溶液(5 g/L),观察试管中溶液是否混浊,如果混 浊,继续洗涤并检验,直至用硝酸银检验 不再混浊为止。
(2)试验步骤
☆ 外加剂恒温,倒入500mL量筒; ☆用波美比重计测出该溶液密度; ☆根据所得密度再用精密密度计插入溶液, 精确读出溶液凹液面与精密密度计相齐的刻 度,即为该溶液密度。
三、试验方法
4、细度 (1)仪器 天平:分度值0.001g; 试验筛:0.315mm。
(2)试验步骤
☆外加剂充分拌匀,100℃~105 ℃烘干; ☆称取10g(m0)样品倒入筛内,人工筛 分,反复摇动并拍打,至每分钟通过质量不 超过0.005g为止; ☆称量筛余物(m1),精确至0.001g。
计算:V01=10.40+0.10×300/(300+100)=10.48(mL) V02=20.30+0.10×200/(200+100)=20.37(mL) CAgNO3=(10.00×0.100)/(20.37-10.48)=0.1011(mol/L)
氯离子含量计算实例
v01 10.4 300 10.5 10.4 300 100
四、试验方法
(3)计算
三、试验方法
4、pH值 (1)仪器 酸度计;天平:精度0.0001g; 甘汞电极;玻璃电极;复合电极。
三、试验方法
4、pH值
(2)试验步骤
☆按仪器说明书校正仪器; ☆测量:先用水,再用测试溶液冲洗电极, 然后将电极浸入溶液,摇动试杯,使均匀, 稳定1min后读数,即为pH值。
GB/T 8077-2012
前言—修订不同点
一、适用范围
1、高性能减水剂(早强剂、标准型、 缓凝型); 2、高效减水剂(标准型、缓凝型); 3、普通减水剂(早强型、标准型、 缓凝型); 4、引气减水剂; 5、泵送剂; 6、早强剂; 7、缓凝剂; 8、引气剂; 9、防水剂; 10、防冻剂; 11、速凝剂。
四、试验方法
(3)计算
重复性限:0.30%;再现性限:0.50%。
三、试验方法
2、密度试验(比重瓶法) (1)仪器 比重瓶:25mL或50mL; 天平:精确至0.0001g; 干燥器; 超级恒温器或同等条件的恒温设备
三、试验方法
(2)试验步骤
☆比重瓶的校正:依次用水、乙醇、丙酮 和乙醚洗涤并吹干,放入干燥器,称重,至 恒量m0;将水(预先沸煮并冷却,20 ℃ ) 装入瓶中,塞上塞子,用吸水纸擦干,称重 m1。
三、试验方法
(2)试验步骤
☆外加剂溶液密度的测定:将比重瓶洗净、 干燥灌满被测溶液,塞上塞子浸入恒温器 ( 20±1℃),20min后取出,用吸水纸擦 干,称重m2。 (3)计算
三、试验方法
3、密度试验(精密密度计法) (1)仪器 波美比重计
精密密度计
超级恒温器或同等条件的恒温设备
三、试验方法
三、试验方法
(3)结果表示
应注明用水量、所用水泥的强度等级标号、 名称、型号及生产厂和外加剂掺量
三、试验方法
8、水泥砂浆减水率 (1)仪器
胶砂搅拌机 跳桌、截锥圆模及模套、捣棒及卡尺 抹刀 天平:分度值0.01g 天平:1g
(2)材料
水泥 ISO标准砂 外加剂
三、试验方法
(3)试验步骤
☆测定基准砂浆流动度达到180±5mm用水量m0: —将水+水泥450g +ISO标准砂按规定方法进行搅拌; —用湿布将跳桌台面、圆模及模套内壁湿润,用湿布盖好; —将拌好砂浆迅速分两次装入模内,第一层装至2/3处,用 抹刀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各划5次,并用捣棒自边缘向中 心捣15次,接着装第二层砂浆至高出圆模约20mm,用抹刀 划10次,同样用捣棒捣10次,整个过程圆模应按住,不得移 动; —取下模套,用抹刀将高出圆模的砂浆刮平,垂直提起圆模, 立即开动跳桌,1次/s,25次; —量取相互垂直方向的最大直径,取平均值作为该用水量的 流动度,用mm表示;重复上述步骤直到符合要求。 ☆按上述步骤测定掺外加剂时流动度达到180±5mm用水量 m1
三、试验方法
(2)试验步骤
☆准确称取试样约0.5g至烧杯,加入200mL水搅拌溶解, 再加入氯化铵溶液50mL,加热煮沸; ☆用快速滤纸过滤,用水洗涤数次,将滤液浓缩至 200mL左右,滴加盐酸使显酸性,再多加5-10滴盐 酸,煮沸,滴加氯化钡溶液,10mL,继续煮沸腾15min; ☆保持50-60℃静置2-4h或常温8h; ☆用两张慢速定量滤纸过滤,用热水冲洗烧杯和滤纸, 洗涤沉淀至无氯根为止(用硝酸银检验); ☆将沉淀 与滤纸移入预先烧灼恒重的瓷坩锅,小火烘干; ☆将坩锅置于800 ℃高温炉灼烧30min,然后在干燥 器中冷却至室温,再放回高温炉灼烧20min,反复至恒 重,称重。
三、试验方法
6、硫酸钠含量(重量法) (1)试剂
盐酸(1+1);氯化铵 溶液(50g/L) 氯化钡溶液(100g/L); 硝酸银溶液(1g/L)
(2)仪器
电阻高温炉(不低于900℃) 天平:分度值0.0001g 电磁电热搅拌器 瓷坩锅:18-30mL 烧杯:400mL 长颈漏斗 慢速定量滤纸、快速定性滤纸
300
10.4 100
v01
10.5
V01=10.40+0.10×300/( 300+100)
氯离子含量计算实例
称取外加剂样品 0.7696g,加 200mlL 蒸馏水,溶解后加 4mL 硝酸(1+1) ,用硝酸银滴定: 加 10Ml0.100mol/L 氯化钠 滴加硝酸 银体积 V1 13.20 13.30 13.40 13.50 电势 E mV 244 256 269 280 120 130 110 100 -200 △E/△V mV/mL △2E/△V2 滴加硝酸 加 20Ml0.100mol/L 氯化钠 电势 E mV 241 252 264 275 110 120 110 100 -100 △E/△V mV/mL △2E/△V2
2 (mV/mL)
2 (mV/mL) 银体积 V2
23.20 23.30 23.40 23.50
V1=13.30+0.10×100/(100+200)=13.33(mL) V2=23.30+0.10×100/(100+100)=23.35 V=[ (13.33-10.48)+(23.35-20.37) ]/2=2.92(mL) Cl-=(35.45×0.1011×2.92)×100/(0.7696×1000)=1.36(%)
三、试验方法
(2)试验步骤
☆外加剂中氯离子所消耗的硝酸银体积V:
三、试验方法
(2)试验步骤
☆外加剂中氯离子含量:
氯离子含量计算实例
空白试验及硝酸银浓度的标定:
加 10Ml0.100mol/L 氯化钠 滴加硝酸银 体积 V01 10.30 10.40 10.50 10.60 电势 E mV 242 253 267 280 110 140 130 300 -100 △E/△V mV/mL △2E/△V2 (mV/mL)2 滴加硝酸银 体积 V02 20.20 20.30 20.40 20.50 加 20Ml0.100mol/L 氯化钠 电势 E mV 240 251 264 276 110 130 120 200 -100 △E/△V mV/mL △2E/△V2 (mV/m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