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系统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信息系统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数据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数据管理,规范数据备份、保管与抽检、恢复、使用、清理与转存、销毁等行为,确保各类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特制定本管理规范。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XXXXXXX局信息部门、相关业务部门等。

第三条数据是指计算机系统存储的信息,可按数据类别和数据来源等进行分类。

1)根据数据类别,数据分可为业务数据(各应用数据库和文件),资源类数据(如日志、版本、操作系统文件、产品库、参数、
配置、代码等);
2)根据数据产生的环境,将数据分为生产数据、交换数据、决策数据、测试数据、研发数据和灾备数据。

第四条数据管理策略是指数据管理的基本规则和约定,包括数据备份策略、数据保管策略、数据抽检方案、数据恢复、清理和转存策略
等。

第五条为了保证数据管理的规范化,应设置数据管理人员、数据管理实施人员、数据技术支持人员。

第六条数据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
1)负责建立和维护本单位的数据清单,对本单位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
2)负责牵头组织技术支持人员制定数据管理策略(备份、保管、恢复、清理、转存策略及抽检方案);
3)负责组织定期根据数据抽检方案对数据存储介质进行抽检和恢复。

第七条数据管理实施人员的主要职责是:
1)负责数据管理策略的实施;
2)负责存储介质的管理。

第八条数据技术支持人员的主要职责是:
1)负责提供数据管理技术支持(如主机系统、网络、应用、开放平台等);
2)负责提供数据管理和维护的技术方案;
3)负责制定数据备份、恢复、清理、转存策略和抽检验证方案;
4)负责制定相应的数据操作手册;
5)负责在项目投产交接时,提交明确的数据生命周期策略。

第九条数据管理人员应牵头组织技术支持人员制定数据备份策略和数据备份操作手册。

第十条数据备份策略的制定应综合系统性能、存储容量、数据量增长速度、业务需求、备份方式、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型号、有效期等因
素。

备份策略的制定应考虑在特殊日、版本升级日增加备份。

第十一条数据管理实施人员要根据操作手册进行备份。

备份时,要仔细检查备份作业或备份程序的执行结果,核实目标备份与源备份内容一
致,确保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第十二条数据管理实施人员应及时记录备份情况,包括备份作业、备份周期、时间、内容、数据保存期限、存储介质型号、介质容量、业务
种类、转存情况、异地备份记录、相关变更记录等信息,并进行当
日备份的问题记录。

第十三条数据管理人员应对本单位保管的各类数据进行汇总管理。

第十四条数据管理实施人员应编制数据存储介质保管清单,清单内容应包括介质编号、备份内容、备份时间和保留期限等重要信息。

第十五条存放备份数据的介质应该具有明确的标识。

标识应该使用统一的命名规范,注明介质编号、备份内容、备份时间和有效期等。

第十六条数据管理人员应该对数据存储介质的异地存放、运输、交接和抽检等工作制定具体的管理规程。

第十七条数据管理实施人员要按照数据保存期限,对于到期的数据存储介质应及时进行清理,并将清理后的存储介质转为可用介质。

第十八条数据管理人员组织制定数据抽检方法,包括抽检频度、验证方式等。

第十九条数据存储介质的存放和运输要满足安全管理的要求,保证存储介质的物理安全。

备份的核心数据应考虑异地存放,并明确落实异地备
份数据的管理责任人。

第二十条数据管理人员应牵头组织技术支持人员制定数据恢复策略及相关操作手册,供数据管理实施人员使用。

第二十一条数据管理实施人员在进行数据恢复前,应该根据情况对所需要恢复的数据进行必要的备份,防止应用数据的丢失。

第二十二条数据恢复应该严格按照操作手册执行,出现异常情况时按照相关办法执行,由相关技术支持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第二十三条数据恢复后,应该进行验证、确认,确保数据恢复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第二十四条数据管理人员应牵头组织技术支持人员制定数据清理方案。

数据清理方案应根据系统性能、运行成本和业务部门对数据使用的要求进
行制定,具体包括清理周期、清理内容等。

第二十五条数据清理前应该对数据进行备份,在确认备份正确后方可进行清理操作。

历次清理前的备份数据要根据备份策略进行定期保存或永久
保存,并确保可以随时可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