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著名效应/定律/法则

世界著名效应/定律/法则

世界著名效应/定律/法则150定律(Rule Of 150)罗宾·丹巴是一名人类学家,他研究了各种不同形态的原始社会,并发现在那些村落中的人。

大约都在 150 名左右,人们把他的研究理论称之为" 150 人定律"。

现在我们许多人都远离村庄生活,但是却没有脱离这个概念:罗宾让一些居住在大都市的人们列出一张与其交往的所有人的名单,结果他们名单上的人数大约都在150名。

一些其他对经济和军事团体的研究显示,人们在多出这一数字的团体中合作的效率会有所降低,人数太多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

这一理论也显示出,当个体的生活圈子过于狭小时就会感到孤独。

作为个体我们需要他人的协助来发挥潜能。

150定律还告诉每一人身后,大致有150名亲朋好友。

如果您赢得了一个人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150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个人,也就意味着得罪了150 个人。

在求职过程中,接触不同的人,赢得对方的好感,从而快速积累人脉资源,扩大人脉关系网。

手表定律(Watch Law)又称为两只手表定律、矛盾选择定律。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

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带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1,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这件事情无法完成;2,对于一个人,也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3,而对于一个企业,更是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无法发展。

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

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

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适合我们的个性与气质,并能让我们看到期望。

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备这三个因素,你就要考虑换一个更合适的工作,并努力做好它。

木桶效应由一些木板钉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只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

要想使木桶多盛水,就要下功夫弥补最短的那块木板。

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法则"。

破窗效应"破窗效应"理论是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曾提出的,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青蛙效应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教授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只青蛙扔进滚沸的油锅,在这生死关头,青蛙竟奋力跃出锅外,侥幸逃生。

过了一会儿,将这只青蛙再次放入锅中,不过锅中盛的是凉水,青蛙游得自由逍遥。

悄悄加热,使水温慢慢升高,青蛙最后难以忍受,但它不能再跃出,只好葬身釜底。

羊群效应(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例如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

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关于羊群行为的形成有以下几种解释。

哲学家认为是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学家认为是人类的从众心理,社会学家认为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经济学家则从信息不完全、委托代理等角度来解释羊群行为。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了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

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

两个助手既无能,也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无能的助手。

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帕金森定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不称职的行政首长一旦占据领导岗位,庞杂的机构和过多的冗员便不可避免,庸人占据着高位的现象也不可避免,整个行政管理系统就会形成恶性膨胀,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潭。

贝勃规律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的小刺激──"贝勃规律"有一个关于"诱敌深入法"的有趣实验。

人们对报纸售价涨了50元或汽车票由200元涨到250元会十分敏感,但如果房价涨了100甚至200元,人们都不会觉得涨幅很大。

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也就越迟钝。

下面的例子说明了这种"贝勃规律"。

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重的法码,这时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法码,他并不会觉得有多少差别,直到左手法码的重量加至306克时才会觉得有些重。

如果右手举着600克,这时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克才能感受到差异。

即比前一种情况要多给一倍以上的刺激才会有所反应。

所以要想辨别出刺激间的差异,刺激总量越大,其差额也必须越大。

"贝勃规律"经常应用于经营中的人事变动或机构改组等。

一家公司要想赶走被视为眼中钉的人,应该先对与这些人无关的部门进行大规模的人事变动或裁员,使其他职员习惯于这种冲击。

然后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变动和裁员时再把矛头指向原定目标。

很多人受到第一次冲击后,对后来的冲击已经麻木了。

从一开始就提出令人难以拒绝的优厚条件,等谈判基本结束后再指出一些不好的细节并使对方接受的"诱敌深入法"基本上也是以"贝勃规律"为基础的。

对方被一开始的优厚条件所诱惑,对后来才知道的不好的部分也就会较轻易地接受了。

皮革马利翁效应传说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革马利翁,他酷爱艺术,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

对于自己的得意之作,他爱不释手,整天含情脉脉的注视着他。

天长日久,女神终于神奇般地复活了,并乐意做他的妻子。

这个故事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种力量,这种期待的力量就被心理学家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做了一次实验: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

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

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各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后来,人们把这一现象也称之为"罗森塔尔现象"。

人们通常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

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

投射效应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心理学家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来研究投射效应,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

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幷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絶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

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种典型的投射效应。

当别人的行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认为别人的行为违反常规;喜欢嫉妒的人常常将别人行为的动机归纳为嫉妒,如果别人对他稍不恭敬,他便觉得别人在嫉妒自己。

为了克服投射效应的消极作用,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做到严于律己,客观待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

对方并非如我们所想象,只有尝试了才会知道。

墨菲定律(Murphy's Law)“墨菲定律”: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比如你衣袋里有两把钥匙,一把是你房间的,一把是汽车的,如果你现在想拿出车钥匙,会发生什么?是的,你往往是拿出了房间钥匙。

“墨菲定律”的原话是这样说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选择,而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

)反馈效应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及时了解,对学习积极性有强化作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心理实验: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进行测验,测验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反馈方式:第一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第三组只测验不告知学习结果。

8周后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反馈方式不变,实验也进行8周。

反馈方式改变后第三组的成绩有突出的进步;而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第二组成绩稳步上升。

这则实验说明,反馈方式不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也不同。

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对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及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好。

酒·污水效应如果你把一汤匙的酒倒进一桶污水里,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你把一汤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