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8讲四边形动点问题

第8讲四边形动点问题

Page 2 of 9
(4)如图,矩形纸片 ABCD 中, AB 26 厘米, BC 18.5 厘米,点 E 在 AD 上,且 AE=6 厘
米,点 P 是 AB 边上一动点.按如下操作: 步骤一,折叠纸片,使点 P 与点 E 重合,展开纸片得折痕 MN(如图①);
步骤二,过点 P 作 PT AB ,交 MN 所在的直线于点 Q,连结 QE(如图②).
Page 1 of 9
模块一 翻折与动点
【例 1】(1)如图,四边形 ABCD 是边长为 9 的正方形纸片, B' 为 CD 边上的点, B'C 3 . 将纸片沿某直线折叠,使点 B 落在点 B' 处,点 A 的对应点为 A' ,折痕分别与 AD,BC 边交于
点 M,N. 求:(1)求 BN 的长;(2)求四边形 ABNM 的面积
将正方形折叠,使点 A 与点 E 重合,折痕为 MN ,求 ANE 的面积.
DM
C
E
A
N
B
(2) 已知:如图,梯形 ABCD 中, AD ∥ BC , B 90 , AD AB 4 , BC 7 ,点 E
在 BC 边上,将△CDE 沿 DE 折叠,点 C 恰好落在 AB 边上的点 C ' 处.
图①
图②
图③
①无论点 P 在 AB 边上任何位置,都有 PQ
QE(填“>”、“=”、“<”);
②如图③所示,将矩形纸片 ABCD 放在直角坐标系中,按上述步骤一、二进行操作:
(i)当点 P 在 A 点时,PT 与 MN 交于点 Q1 , Q1 点的坐标是(

);
(ii)当 PA=6 厘米时,PT 与 MN 交于点 Q2 , Q2 点的坐标是(
连接 OP,将线段 OP 绕点 D 逆时针旋转 90°得到线段 OQ.要使点 Q 恰好落在 AD 上,则 BP 的
长是( )
A.1
B.2
C.
D.4
Page 5 of 9
【例 2】(1)如图所示,正方形 ABCD 的面积为 12,△ABE 是等边三角形,点 E 在正方形 ABCD 内,在对角线 AC 上有一点 P ,使 PD PE 的和最小,则这个最小值为( )
(2) 如图,已知正方形纸片 ABCD,M、N 分别是 AD、BC 的中点,把 BC 向上翻折, 使点 C 恰好落在 MN 上的 P 点处,BQ 为折痕,则∠PBQ=______.
(3)如图,梯形纸片 ABCD,∠B=60°,AD∥BC,AB=AD=2,BC=6,将纸片折叠,使点 B 与点 D 重合,折痕为 AE,则 DC=______.

);
(iii)当 PA= a 厘米时,在图③中用尺规作出 MN(不要求写作法,要求保留作图痕迹),
PT 与 MN 交于点 Q3 , Q3 点的坐标是(

).
备用图
备用图
Page 3 of 9
【巩固】(1)如图,四边形 ABCD 是边长为 3 的正方形, E 是 BC 上一点,且 BE 1 EC , 2
四边形动点问题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 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 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 推理。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 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 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 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 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
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 (1)运动观点; (2)方程思想; (3)数形结合思想; (4)分类思想; (5)转化思想等. 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 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 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D.2
(2)如图,设 F 为正方形 ABCD 的边 AD 上一点,CE⊥CF 交 AB 的延长线于 E,若 S 正方形 ABCD=64,
S△CEF=50,则 S△CBE=(

A.20
B.24
C.25
D.26
(3)如图 2,在正方形 ABCD 中,AB=4,点 O 在 AB 上,且 OB=1,点 P 是 BC 上一动点,
A. 2 3
B. 2 6
C.3
D. 6
(2)如图,菱形 ABCD 的边长为 2,BD=2,E、F 分别是边 AD,CD 上的两个动点,且满足 AE+CF=2. (1)求证:△BDE≌△BCF; (2)判断△BEF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设△BEF 的面积为 S,求 S 的取值范围
【例 3】(1)如图,矩形 ABCD 中,AB=4cm,BC=8cm,动点 M 从点 D 出发,按折线 DCBAD 方向以 2cm/s 的速度运动,动点 N 从点 D 出发,按折线 DABCD 方向以 1cm/s 的速度运动. (1)若动点 M、N 同时出发,经过几秒钟两点相遇? (2)若点 E 在线段 BC 上,且 BE=3cm,若动点 M、N 同时出发,相遇时停止运动,经过几 秒钟,点 A、E、M、N 组成平行四边形?
(1)求 C ' DE 的度数;
(2)求△ C ' DE 的面积.
A
D
C'
B
E
C
Page 4 of 9
模块二 动点问题
【例 1】(1)如图,在矩形 ABCD 中,AB=3,AD=4,P 是 AD 上一动点,PF⊥AC 于 F,PE⊥BD
于 E,则 PE+PF 的值为( )
A.12 5
B.13 5
C.5 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