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局外人)读后感
《异乡人》【法】加缪著张一乔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首页语: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作者简介】
加缪(Albert camus)烟不离手,笑看人世,洞悉人性,拥抱荒谬。
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文学上的存在主义大师。
著有小说《异乡人》《鼠疫》《堕落》。
全名阿尔贝·加缪,法国著名法国作家,1913年11月7日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法属阿尔吉利亚,父亲是欧洲人,母亲是西班牙血统,自己却在北非的贫民窟长大。
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现实人生,他都在与荒诞作斗争。
他反对歧视北非穆斯林,也援助西班牙流放者,又同情斯大林的受害者。
1957年,他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简述】
我把妈妈送去敬老院,在妈妈的葬礼上没哭;葬礼后就和女友厮混;知道邻居会实施暴力却不加以阻止;见仇家和朋友打架却不制止反倒帮忙;由此可见我想杀这个阿拉伯人预谋已久,并不是所谓的意外事件。
就这样,被法官定了死刑。
我觉得冤枉,并不是因为我杀了人而感到冤枉,而是因为法官因我的生活态度而非证据来定这案件的罪行,仅仅是因为我的行为举止甚至是思想不符合社会约定俗成的种种道德规范下的节度,仅仅是因为我是世俗生活中的“局外人”而定罪。
就这样我接收到身体上的审判。
我输掉了第一场审判。
接下来时灵魂,精神上的审判。
在这过程中,我质疑法律。
在奠定这个结果的判决和宣判后不可动摇的执行期间,存在着荒谬与失衡,法律与伦理是扯不清,法律与宗教也是扯不清的。
我不相信上帝,我不需要上帝对我审判,我的行为举动是我自己决定的,是我自己选择的,我的人生是由我自己掌握的,我真实地存在着,我活着,现实地活着,无需上帝来对我审判。
我赢了第二场审判,灵魂上的审判。
所以我感觉自己曾经很快乐,而今也依旧如是。
【经典语句】
我不相信上帝。
这对我不重要,我不感兴趣。
我不需要上帝,我不需要帮助,我没有时间为我原本不感兴趣的事情培养兴趣。
我会用与现在一模一样的方式去面对死亡。
死后生命将完全消失,没有什么会遗留下来。
标准的存在主义
我不相信上帝,我需要上帝来对我审判。
因为有罪,我已经付出代价,我将付出生命,没人有权对我提出更多的要求,让我接受上帝的审判。
法律,上帝谁才是审判的终结者?
我当然希望有来生。
但能让我记起这一世的,那就是我想象的来世。
我激怒了,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我不想把它浪费在上帝身上。
他活着就像具行尸走肉,甚至不能说他是实实在在的活着。
但我对着自己有把握,对自己的人生和即将面对的死亡有把握,比他有把握得多。
这是我的生活方式,只要我愿意,他也可以完全是另外一种。
这是我选择的。
P125页最后一段
【作品评析】
1因我的“局外人”而导致死亡的荒谬—荒诞主义文学的时代大背景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是那么不凡,使得中间的有点枯寂有点冷淡的述说,顿时变得意味深长,平淡中现出深刻。
作者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
”这种生存的荒诞感,人和社会的剥离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说有深沉的哲理。
从上面的简述,默而索似乎是个冷漠的人,因为在母亲下葬时候竟然不哭。
默而索为什么不哭?小说最后解释道:“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准备把一切重新过一遍。
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
默而索的冷漠似乎来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这样的“理性”使得他和整个社会道德系统脱节。
我们活在社会,必须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如感情,爱情,事业,金钱等等。
我们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譬如母亲下葬时候要恸哭,娶一个女人时候要说“我爱你”,在法庭上为自己辩解。
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无疑就成为社会这个“局”外面的人,最终被社会抛弃。
在社会抛弃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时抛弃了社会。
虽然生活在社会中,可是价值观游离在社会之外。
当大家都这样解释世界的时候,默而索却要另外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难免成为局外人。
生存的无奈,在于精神往往和肉体的分裂,人和社会的背离,生之无限渴望和死亡无限逼近的矛盾。
于是生存有时候就很荒诞。
最后默尔索肯定生存,世上只有一种人,那就是活人。
他肯定活着的意义,却即将面对死亡,荒诞。
他是世俗生活的局外人,他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他是宗教方面局外人,他不相信上帝,他只相信自己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只是因为他的局外人,却要面对死亡,荒诞。
每个异类,在他的特定环境里,都是局外人,但只是因为他的生活态度不符合大众标准,就要判死刑,这是荒诞无奈的。
他的局外人导致了他的死亡,他是大众眼里是可悲的可怜的,是值得同情的。
2存在主义让他快乐,批判荒诞主义。
但我又觉得他活得很透彻,真实存在的,活的冷清而透彻,是极聪明的。
他是宗教方面的局外人,“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我已经接受法律审判,被判死刑被关进监狱,我的身体自由已受限制。
还要见神父,要我相信上帝,束缚我的精神的自由,为什么?我不相信神,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不想把时间浪费到上帝上。
上帝无权审判我的灵魂。
世界上只有一种人,那就是活着的人,只有活着,把握住现实,把握住自己人生,对自己的人生和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的人。
我真实的活着,把握自己的人生,自己做出的选择,这是我的生活方式,无需上帝审判我的对错,我自己可以把握我的人生。
他是宗教的异乡人,他是真实活着,选择自己人生的人。
即使你审判了我的身体,因为我是异类,我未达到世俗的标准,我被处死刑。
但你不能因为“我选择我的人生,我是异乡人,我真实做我自己,我把握住自己的人生,连我的精神也判刑”,让我改信上帝,毁掉我的精神存在。
我很快乐,我相信我的存在,我做的真实的我自己,我把握住自己的人生,没有向上帝屈服,没有向所谓的虚枉屈服,我把握现在,活在当下,做我的选择,做我真实的自己,不用迎合大众,我坚守住了我的精神世界,我很快乐。
他的存在主义让他活的现实,回首以往,发现他把握住自己的一生,直到他明白了活着的意义,存在的意义,直到那一刻他一直是活着的,存在的,把握住自己的一生的,所以他说自己曾经是快乐的,而今也是。
并且期盼行刑那天聚集许多观众,已充满憎恨和厌恶的叫嚣送他最后一程,让他不觉得孤单,让他直到死也是感受到他的存在的。
加缪不愧是存在主义大师。
他的存在让他活着快乐,无悔。
直到死,他的一生都是把握住他的一生的,他没有随波逐流,他做他自己,他没有为了大众而迎合别人,他就是他自己,所以直到死他是快乐的,即使他是局外人,是异乡人,是个异类,但他是他自己。
他在这个荒谬的世界,因为自己的局外人,接受身体上的审判,被处死刑。
但他却因宗教方面的局外人,坚定了自己,心智达到成熟,达到成年,他确认了自己生活方式的全部正当性,不再需要遵从任何人包括上帝所规定的道德、礼俗、宗教与法律,他把握住了自己的人生,没有向上帝屈服,没有向所谓的虚枉屈服,坚守住了他的精神世界,做了真实的自己,他是快乐的,他已经准备好重新再活一次。
局外人是指跟这个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定不同,不在这个局的人,不受这个局束缚的人,跟普世的价值观可能不一样的,但真实做自己的人。
那默索尔是局外人,在精神上
赢得胜利。
那加缪也是局外人,批判当时盛行的荒诞主义文学。
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
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
他
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
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3谁是审判的标准,法律还是社会的大标准普世的价值观?
但是我又莫名的感觉悲哀,在他明白这些道理的那刻,却是在即将处以死刑的时候,而他处以死刑的原因却是因为他是这个世俗社会的异乡人,只是因为他做了他自己,他没有达到符合世俗的标准,导致了他的死亡,局外人可能生活中都有,价值观不同,这不同于差生在课堂,乞丐在繁华都市,仅仅是价值观不同,他没有什么错,只是不符合普世价值观,社会的规范标准,但默尔索这个局外人却因“局外人”导致他在一个“公正”“正义”的法庭审判中被判死刑,法律,普世价值观社会规范标准谁才是审判的标准。
这是荒诞的。
批判当时的荒诞主义文学。
法律与伦理p138-p139
法律与宗教1与预审法官p68-p73预审法官开头:“我真正感兴趣的,是您本人。
‘预审法官因为我不相信上帝,我不后悔,基本已结案。
2第二部第5节p119-p126.除了法律的审判外,还有上帝的审判。
导读:默尔索的成年礼赵晓力父亲一个男孩的成年礼p140
【疑惑】
爱妈妈,但“每个心智健全的人,多多少少的都曾盼望自己所爱的人死去。
社会普遍存在的事实。
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