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题:
* 1. 下列除哪一项以外,均为暑湿弥漫三焦的见证:A.身热不扬
* 2. 暑伤肺络可称为:C.暑瘵
* 3. 气粗如喘者,用桑菊饮加:C.石膏、知母
* 4. 壮热面赤,背微恶寒,头晕,心烦气粗,汗多口渴,舌红,苔燥,脉洪大而数。
治宜:B.白虎加人参汤
* 5. 暑温的病名首先见于:E.《温病条辨》
* 6. 风温,邪热壅肺之咳嗽,现为:A.咳喘
* 7. 风温初起风热犯肺证的治则应为:B.辛凉宣肺
* 8. 身热下利,肛门灼热,脉数,治宜:B.葛根黄芩黄连汤
* 9. 白虎加苍术汤出自:E.以上都不是
* 10. 女性、45岁,咳嗽已十余日,近三天来喘促不宁,痰涎渐盛,潮热,便秘,舌苔黄腻,脉右寸实大,拟用主方是:C.宣白承气汤
* 11. 在春温病的热盛动风证中,下述哪一种非其所能兼见的病理变化:E.真阴枯竭* 12.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暑厥的临床表现? D.口眼歪斜
* 13. 春温病名首见于:E.《伤寒补亡论》
* 14. 生脉散适用于下列哪一证型:C.暑伤津气,津气欲脱证。
* 15. 生脉散除下列哪一证外均不:C.暑伤津气,津气欲脱证
* 16. 称“长夏湿令,暑必兼湿”的医家是:E.叶天士
* 17. 下列哪项治法不可用于春温? E.辛凉解表
* 18. 春温,热盛动风证,不具下列哪一项表现:A.心中澹澹大动
* 19. 下列除哪一项以外,均为肝肾阴伤的见证:D.舌红少苔
* 20. 下列哪位医家提出用黄芩汤加豆豉、元参治疗春温初发,热入胆腑?B.柳宝诒* 21. 温病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衄血,舌绛苔焦。
病机为:D.热毒炽盛,气血两燔
* 22. 暑温,身热息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肢倦神疲,脉虚无力。
其病机是:B.暑热未退,津气俱伤
* 23. 暑秽的治疗方剂是:B.藿香正气散、通关散、玉枢丹
* 24. 证见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最合适的处方当是:B.黄芩汤加豆豉、元参方
* 25. “长夏湿令,暑必兼湿。
”其语出:E.以上均不是
* 26. 身热,心烦不寐,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宜:D.黄连阿胶汤
* 27. 夏季骤发神昏、肢厥的病候称:C.暑厥
* 28. 下列证候中,哪一项不是下焦蓄血证所具有B.小便不利
* 29. 身热面赤,渴欲饮冷,饮不解渴,得水则呕,胸脘痞满,按之疼痛,便秘,苔黄滑。
治宜:E.小陷胸加枳实汤
* 30. 病在初起,多以上焦肺卫为主,而后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病至后期阶段,多肺胃阴伤的温病是:A.风温
* 31. 下列哪一项不是春温的特点? D.初起以肺卫证候为主要表现
* 32. 温病心热烦躁,舌红绎,苔黄燥,治宜:B.连梅汤
* 33. 痰热结胸,选用下列处方中哪一方剂最适宜? B.小陷胸加枳实汤
* 34. “暑热者,夏之令也,人或劳倦或饥饿,元气亏乏,不足以御天令亢热,于是受伤而为病。
”是哪位医家所说:B.王安道
* 35. 风温,热陷心包,动风痉厥,选用的处方是:B.紫雪丹
* 36. 灼热烦躁,头目不清,骤然咯血、吐血,咳嗽气粗,舌红苔黄脉数为:C.暑伤肺络
* 37. 身热、面赤、耳聋、胸闷、脘痞、下利稀水、小便短赤、咳痰带血、不甚渴饮、舌红赤、苔黄滑的病机是:E.暑湿弥漫三焦
* 38. 暑湿弥漫三焦证,其首选的方剂为:C.三石汤
* 39. 热闭心包与内闭外脱的区别,关键在于前者无:D.汗多、气短促、脉微细
* 40. 提出“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
”并对本病的理法方药作了较为系统论述的医家是:A.叶天士
* 41. 身热面赤,烦渴欲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胸脘痞满,按之疼痛,便秘,舌苔黄滑。
其病机为:D.痰热结胸
* 42. 称“凡天时晴燥,温风过暖,感其气者,即是风温之邪”的医家是下列哪一位? E.吴坤安
* 43. 暑有八证:脉虚,自汗,身热,背寒,面垢,烦渴,手足微冷,体重是也。
”其语出:C.张景岳
* 44. 夏季患者见心热烦躁,消渴不止。
舌红绛,苔黄燥,其病机为:C.暑伤心肾* 45. 风温,肺热移肠的大便性状是:C.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
* 46. 身热不甚,口干咽燥,神倦耳聋,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红绛而干。
其病机为:E.肾阴耗损
* 47. 对风温的病因、病机和证治作了系统论述的温病学专著是:C.陈平伯《外感温病篇》
* 48. 暑厥形成,是由于:B.直中心包,暑闭机窍
* 49. “生脉散是伤暑之后存津液之方也,用此方者,须详审其邪之有无,不可调俗而谓治暑之剂也。
”是哪位医家说的? B.徐灵胎
* 50. 治疗温病气阴两伤,正气欲脱的方剂是:A.生脉散
* 51. 夏季以猝然闷乱、烦躁为主证的是:D.暑秽
* 52. 春温初起,热郁胆腑。
柳宝诒云:“一面泄热,一面逐邪”。
其所指的方剂是:B.黄芩汤加豆豉、元参方
* 53. 春温热郁胆腑治宜:A.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
* 54. 首先规定春温病以清里热为主治疗原则的医家是:B.王安道
* 55. 夏季骤发神昏、肢厥的病候称:C.暑厥
* 56. 确立“暑温”病名的医家是:C.吴鞠通
* 57. 壮热、口渴、头痛、烦躁不安、肌肤发斑、甚或吐衄、舌绛苔黄、脉数者,治宜选用:D.加减玉女煎
* 58. 身热不甚,口干咽燥,神倦耳聋,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红绛而干。
其病机为:E.肾阴耗损
* 59. 风温的病名首见于:B.《伤寒论》
B型题:
* 60. 温病热灼胸膈之证可用:E.调胃承气汤加山栀子、黄芩、连翘、薄荷、竹叶
* 61. 阳明腑实,小肠热盛之证可用:B.调胃承气汤去甘草,加黄连、黄柏、生地、赤芍
* 62. 下焦蓄血之证可用:C.调胃承气汤去甘草,加当归、白芍、丹皮、桃仁
* 63. 风温“邪袭肺卫”兼肺气闭郁,咳嗽较甚者,宜用:C.银翘教加马勃、玄参
* 64. 风温“邪袭肺卫”兼热灼阴伤口渴较甚者,宜用:B.银翘散加天花粉
* 65. 风温“邪袭肺卫”兼及营分心烦,舌质红赤者,宜用:E.银翘散加生地、麦冬
* 66. 猝中暑热而陡然痉厥的称为:C.暑厥
* 67. 夏季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而突然闷乱烦躁的病症称为:D.暑秽
* 68. 痰热结胸证中有:D.身热,便秘,胸脘痞满痛,苔黄滑
* 69. 热灼胸膈证中有:C.身热,便秘,唇焦咽燥,胸膈灼热,苔黄
* 70. 腑实阴伤证中有:B.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唇裂,舌苔焦燥
* 71. 日晡潮热,时有谵语,纯利稀水,恶臭异常,腹胀硬痛,肛门灼热,舌苔黄燥,脉沉有力,治宜:B.调胃承气汤
* 72. 身热,腹胀便秘,烦躁口渴,小便赤痛,舌苔黄燥,治宜选用:E.导赤承气汤* 73. 主治邪袭肺卫的银翘散的煎煮法是: A.勿过煮
* 74. 主治热郁胸膈的栀子鼓汤,其栀子的煎煮法是:B.先煮
* 75. 主治邪热壅肺的麻杏石甘汤,其麻黄的煎煮法是:B.先煮
* 76. 暑温,余邪未尽,痰瘀滞络的治疗处方是:C.三甲散
* 77. 暑温后期,因暑热久留,波及心肾,而致水火不济的治疗处方是:E.连梅汤
* 78. 肺热发疹属于:B.气营同病
* 79. 邪袭肺卫属于:E.卫分
* 80. 证见身热,腹痛,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舌苔焦黑等应归纳为:D.腑实兼气阴两亏
* 81. 证见身热神昏,舌謇肢厥,便秘,腹部按之硬痛,口渴欲饮,饮不解渴应归纳为:B.热入心包兼有腑实
* 82. 证见身热,腹满,便秘,咽干唇裂,舌苔焦燥等,应归纳为:C.腑实兼阴液亏损
* 83. 身热心烦,口苦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B.黄芩汤
* 84. 身热,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宜:C.黄连阿胶汤
* 85. 一般见发热,而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苔薄白,舌边尖红者,属于:A.邪
袭肺卫
* 86. 一般见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腹胀便干,舌苔黄燥,脉象滑数,证属:E.表寒里热
* 87. 暑伤心肾的主要见证是:A.心热烦躁,消渴不已
* 88. 暑热动风的主要见证是:C.灼热,四肢抽搐
* 89. 暑入血分的主要见证是:E.灼热躁扰,斑疹吐衄
* 90. 一般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苔簿白等症者,多属:A.邪袭肺卫* 91. 一般见身热汗出,烦渴,喘咳,痰粘不爽,舌红苔黄者,多属:C.邪热壅肺* 92. 一般见身热,喘咳不宁,痰涎壅盛,脉右寸实大,苔黄滑者,多属:D.痰热阻肺
* 93. 指出“几天时晴燥,温风过暖,感其气者,即是风温之邪”的医家是:C.吴坤安* 94. 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医家是:A.叶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