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雨来》ppt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 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 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 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 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 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 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 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 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 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儿童中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学习锦囊(二)用心品读,感受英雄
方法:用心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或者小班成员 感受最深的地方或者还不懂的地方,记录下 来共同研讨学习,感悟英雄本色。 友情提示:从哪些地方表现雨来是个英雄?雨 来为什么能成为小英雄?文章的其它部分与 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有什么关系?
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12岁的雨来使尽气力,才把缸挪回到原地。
顽皮
忽然,远远的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 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 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淘气
0
从芦苇丛里,水面上露出了小脑袋来。 雨来还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 下眼睛和鼻子,扒着芦苇,向岸上的人问道: “鬼子走了?”
游泳水平高
0
……雨来没有理他,脚下像踩着风, 一直朝后院跑去。 是他害怕敌人的刺刀才一直跑的吗?
让我们像雨来一样深情地说出——
• 我们是中国人 •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方法: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做到不出 声、不指读;遇到认读字细心过目),在阅 读中思考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可以试 着给每个部分加个小标题,并根据小标题说 一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雨来家乡的景色优美,他游 泳的本领高强。
雨来上夜校读书, 收到爱国主义教育。
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雨来与鬼子英勇斗争。
• 雨来是为了把敌人引开,保护交通员李大 叔 ;这一系列动作,形象地表现了雨来的机智 勇敢。
志气、志向
有志不在年高。
年纪大
只要有志气,年轻也能做出优 异的成绩。
0
一声声鸽哨一声声祝福,撒落在高山,撒落在江。 面对和平与幸福,我们怎能忘记过去! 我们不会不怀念, 我们不会不重温70年前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一位位抗日小英雄,一幕幕场景在我们眼前闪过。 一朵朵鲜花,述说着当年的故事, 是他们的英勇铺就出今天光辉的征途。
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
雨来没有死。
1.游泳
2.读书 3.掩护 4.斗争 5.枪声
6.脱险
1.游泳本领高 2.上夜校念书 3.掩护李大叔
4.与鬼子斗争
5.河沿的枪声
6.雨来没有死
请同学们把小标题写在每部分开头处。
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在抗日战 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 年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 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 事。
导读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 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再把小英雄雨来的故 事讲给别人听。如果有兴趣,还可以给每个部 分加个小标题。
导读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给每个部分加个小标题。
①
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② ③
再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学习锦囊(一)理清文章的脉络
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蓝的天 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 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 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 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 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 着。
雨来是个怎样的孩子?
妈妈紧跟着追出来。雨来一边跑一边回 头看。糟了!眼看要追上了,往哪儿跑 呢?……妈妈还是死命追着不放,到底追上了, 可是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怎么也抓 不住。只听见扑通一声,……
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脑袋里像有一窝蜂, 嗡嗡地叫。他两眼直冒金花,鼻子流着血。一 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鬼子打得累了,雨来还是咬着牙,来自: “没看见!”“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 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 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 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 软的芦花里。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 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 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 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 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 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 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 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 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 一部儿童故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