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如今的时代不管是科学技术还是社会经济都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传统的会计模式已经不再适合进行财务计算,这时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计算的准确度高的特点,并且计算机中的一些会计软件可以很方便的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来进行会计的核算,这样不仅大大缩短了会计人员的计算时间,还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效率。

计算机的这种特点在一些大型企业的会计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大企业中员工较一般企业要多,分工和管理上自然就有难度,哪些人负责哪些会计工作,这个部门的会计工作完成后应该交予哪一上层,如果仅仅依靠人工管理难免会有差错,而利用计算机软件就会很容易设定出需要的程序,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各个部门的分工以及负责各项工作的员工都可以记录在文件中,会计数据的记录也可以很方便的登记,而且很容易实现各个部门的数据共享,会节省员工很多的时间。

综上,计算机于会计中的应用有着十分充足的理由。

1.中国的“会计电算化”
一九七零年左右,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已经显示出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慢慢有了脱节。

为了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进步,提高对会计数据的处理能力,这就需要信息化的变革,即将计算机引入到会计工作中来。

一九八一年八月,吉林省长春市第一汽车制造厂举办了有关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专题的研讨会,就是在这个会议上我国某些专家学者提出了“会计电算化”这个词,这也是它首次被我国研究人员所认知。

从那之后,又有很多研究人员进行了对会计电算化广泛的探索与研究,在奠定的基础上更加完善了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和定义,这些都是对会计电算化产生重大推动力的因素。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一、前期的摸索试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由于传统会计模式与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脱节,所以少部分有远见卓识的人向会计电算化展开了摸索探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企业也开始试验把计算机的运用加入到企业的会计计算中,利用计算机来进行一些基础会计事项的计算或者是财务的核对等。

但是在上个世纪中后期我国的经济技术条件的确还是有限,所以会计电算化在这一阶段并没有得到有力的发展。

二、无组织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开始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微型计算机在我国的出现,因为微型计算机具有体积小,价格低的优点,使用起来比较方便。

特别是从一九八三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的会计行业对于计算机的引进非常迅猛。

很多企业都把会计电算化作为自己的会计核算模式,开始利用计算机里设定的会计软件来进行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的会计事项的计算与审核,另外,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进行数据资源的传递与共享。

为了适应这一改变,一些高等教育学校也开始培养传统会计与计算机专业知识兼备的人才,以便可以更好的从事企业的会计工作。

三、有组织发展
上一阶段的会计电算化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组织性不好,所以,加强会计电算化的规划管理便成为了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这一任务要切实的落实到各个地方,各个企业,各个部门当中去。

会计电算化是建立在传统的会计基础上的,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套理论和实践模式。

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使得会计电算化出现了不太适应企业会计计算方式的现象,包括:会计职能,会计模式,会计人员的管理等等。

它任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2、目前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能胜任电算化的复合型人才
能胜任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专业人员较少。

因为会计电算化的工作要求会计工作者既懂得会计行业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有需要能够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会理清各种程序之间的联系。

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是很少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基本上学会计的都是专心的攻克会计,包括财务,西方经济学在内的很多会计学,这样培养出来的会计人员就是只懂得纯会计的输入,计算,核对。

而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工作者来说,也大多都只是很熟练对计算机的各种程序的操作。

对会计知识基本上是一窍不通,那这样的话要参与会计电算化的工作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

二、运用在电算化中的软件存在问题
第一,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快并不是决定了会计计算的整个过程的高效率,因为计算机里的会计软件是设定好的,处理程序也是预先设定好的,但是,怎么把数据输入到电脑里呢?毫无疑问肯定是会计工作者手工输入,凡是涉及到人工,就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人工输入数据的耗时多,尤其是那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其次是人工输入的精准度难以保证,所以需要耗费时间来检验核对数据。

针对这一缺点可以在加强计算机设定的会计系统的相互连接方面做改进,比如说计算机里的会计数据可以互相调用,这个部门的会计信息可以被各个部门使用,而别的部门的会计资料又可以被引用到这个部门来。

另外,现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大都没有跟核算相关的功能,在人工把数据输入进去之后由计算机算出结果在输出,会计人员必须人工再次对照打印出来的繁琐的纸质信息进行核对,这样无疑加大了员工的计算量,而且一旦发现错误的结果,只能再次输入到电脑进行再计算,这样一来,计算机进行会计计算似乎就不是所谓的高效率了。

第二,在企业会计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决策方面还是缺乏实效性,而且在管理上不是特别有优势。

作为一个企业来讲,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靠会计的计算和核对是不够的,必须要从管理方面做工作,也就是要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继续改革,寻找适合企业发展,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即使今后解决了成本核算软件的通用性问题, 系统功能得到了完善, 记账效率与速度得以提高, 也只是解决了模拟手工处理的问题, 充其量只节约了一些人工成本; 也就是说电算化内容仍以核算为主, 财务管理电算化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会计电算化的程度还很有限, 计算机仅限于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报账, 将计算机用于辅助财会人员进行管理和决策, 对会计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利用较少。

这些只是解决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目的, 而会计电算化的最终目的, 应是解决手工处理中无法解决的问题, 从而改善管理信息质量, 让管理工作上一个台阶, 进而从中获得管理效益。

只有这样,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发展才具有生命力。

3、针对缺点,寻求解决方法
一、培养兼具计算机和会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1世纪人才最重要,要想办好会计电算化就得先把人才问题解决。

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会计人员应该是既懂得传统会计的知识要点和计算方法,又懂得利用计算机进行与传统会计相同的工作,除此之外,会计人员在掌握这两者技能的同时最好还能懂的一些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这样的员工是推进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源动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银行结算人员政治业务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只有不断更新会计人员, 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

因此, 要对会计人员, 定期进行岗位交流, 使他们逐步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二、对软件漏洞进行修复
首先,应该建立一个通用的“标准”,标准的业务处理方式,标准的会计成本核算,因为如果各个企业各个地区的会计电算化运用的计算软件计算标准有差别,在信息交流上就会有很多困难,所以说需要这样的标准,从原料的采购,到产品的生产销售,从会计报表的汇制到会计报表的审核,所有的过程都要按照统一的规范来。

其次,除了基本的会计核算之外,应该向着会计的管理性方向发展。

由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技术比较先进,所以在管理方面做的就比我们要好很多。

对于管理会计而言,不仅仅需要掌握会计方法,还必须了解统计运筹专业的知识。

许多企业往往主观上希望通过管理会计解决一些决策与控制问题, 但客观上却力不从心。

由于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有着紧密地联系, 管理会计的许多资料来源于成本会计。

如能解决成本核算软件的通用性问题, 将有助于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从而解决一些手工处理较难甚至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样, 一方面可以提高管理信息质量, 另一方面也能使会计电算化开始新的领域, 勃发生机。

管理财务软件首先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系统, 具有手工会计核算的全部功能, 并能有效克服手工核算的不足;必须要从管理方面做工作,也就是要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继续改革,寻找适合企业发展,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就像企业资源规划,它包含了由财务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几个模块,财务管理相关的信息只是企业资源规划的其中一个部分,但是同时由于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的流畅,各个小系统之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说,在财务管理系统中需要有企业内部资金的去留方向,在生产控制模块,又会通过主生产产品,物料需求,能力需求,车间控制,制造控制等来确定物流的管理。

另外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所需要的信息也是要建立在之前所说的各种信息之上。

在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中,强调了对企业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在做计划之前,综合考虑在计划中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以及资源,在计划进行中进行有效的事中控制,保证企业计划的顺利进行,以及事后的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反馈,这三方面控制就会有效的保证了企业的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最后是要不仅能够进行信息的相互交流传递,还得能够自动为会计工作者生成分析的结果。

总而言之,会计电算化要想迈向一个更深的领域,就必须正视并改进现有的缺点,通过对传统会计模式的改革并加之不断探索,会计电算化定会对企业有很大的帮助,它的前景也定会是一片辉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