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私权论》读书摘要知识产权王雅宇主要内容:第一章“导言”,主要介绍本书涉及的基础概念和原理第二章“放宽知识产权的视界:系统论、控制论方法第三章“16世纪---18世纪英国知识产权的历史与功能”第四章“18、19世纪美国的社会结构与知识产权”第五章“知识产权与中国古代社会”第六章“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知识产权”第七章“新中国知识产权的制度变迁及功能分析”第一章导言法谚:1.一切定义,在罗马法上都是危险的。
(法律格言)2.如果你不知道事物的名字,事物的知识就会死亡。
(林耐)第一节基础概念1.民事权利即私权,是法律上具有平等地位之主体依据私法而享有之权利。
2.私权与私有权(利)之分:私权在法律概念上与公权相对,其根本特征是主体之间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而私有权(利)应指私有者所享有之权利,与公有权相对。
3.知识产权对象探讨:信息说;信号说;符号说;知识说。
4.本书的知识产权定义:知识产权是基于智力创造成果、工商业标记等符号化知识所依法享有的独占其利益的权利。
第二节知识产权作为民事权利(私权)1. “私法---公法”、“私权---公权”的二元结构:在此结构中,本书认为私法优先于公法而产生,公法则是为私法而存在的;各国法律在配置“私权---公权”结构时,无不限制权力(例如权力的制衡、司法审查等)、私法优先等原则,意在获致结构的稳态。
2. 以知识产权为私权,从而确定其在“私权---公权”结构中的优先地位,一方面可以用于分析知识产权的历史;另一方面,在知识产权的发展过程中,也可以用这一结构分析知识产权发挥其产权激励功能的效果。
第二章放宽知识产权的视界:系统论、控制论方法法谚:1.最大的科学进步将产生于各种学科之间的缝隙之中。
(维纳)2.思辨终止的地方,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马克思、恩格斯)第一节研究方法的选择在知识产权的历史与制度研究中,运用系统论、控制论方法将有助于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确定知识产权的性质,并进而帮助人们更加全面而理性的看待这一制度。
第二节系统论的角度:社会结构中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作为社会结构中某一子系统的组成要素,它的产生与发展既要受到来自该子系统及其内部其他要素的作用,例如,市民社会(私法)的发达程度,市民社会结构中主体制度(如是否确立了地位平等的主体)、财产权制度(如是否对私人财产进行确认和保护)等。
同时,它也会受到社会结构其他子系统及其组成因素的影响,例如经济结构、社会意识形态结构的发展状态。
而且,知识产权还会受到更大系统中的结构影响,例如,来自作为社会结构内环境的物质文明,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第三章16世纪---18世纪英国知识产权的历史与功能法谚:1.事实上是资本主义创造了技术,而不是技术创造了资本主义。
(米瑟斯)2.除排除了在要素市场上资源配置的障碍外,英国已开始用专利法来保护知识产权了。
现在舞台已为产业革命布置就绪。
(诺思、罗伯斯·托马斯)第一节英国:知识产权的发源地1.在知识产权法的三大基本组成----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之中,英国就占了两个世界第一。
1624年的《垄断法》被称为现代意义上的第一部专利法。
1710年《安妮女王法》则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权法。
2.知识产权的产生是英国近代社会结构更替的产物,它反映了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中三个子系统的功能耦合,而当知识产权被作为一种私权得到确立后,它也必定对其所处的社会结构发挥作用。
第二节16、17世纪英国社会结构一般考察与知识产权的产生1.16世纪---17世纪英国社会结构的一般特征:①经济结构:英国在17世纪的生产力尚未在欧洲占主导优势,但其在科学水平上已呈现出领先现象,以牛顿为代表。
②政治结构:当时英国的政治结构在欧洲国家中已显露出非同寻常之处,突出特点是王权受到议会的制约,司法权独立于王权,对臣民的生命、财产权给予确认和保护。
③意识形态结构:由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到自由主义思想,以洛克为代表,系统地阐述了财产权、政府对财产权的保护、政府的分权等基本原理。
④从社会结构的总体分析方法观之,在中世纪封建社会内部作为潜组织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这三个子系统已经呈现出一种功能耦合现象,并最终在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得到实现。
2.知识产权在英国的产生:制度及其哲学基础①著作权的产生:出版特许权----1710年《安妮女王法》的产生(直到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利益受到私法的保护,成为一种私权时,这才产生了著作权)②专利权的产生:作为王室特权的垄断----1624年的《垄断法》的产生(该法首先规定的是禁止王室垄断,其次在该法律中包含了一个鼓励任何正在创新的专利制度)③知识产权最初的哲学基础:洛克的财产权原理。
第三节工业革命:18世纪英国的社会结构与知识产权1.工业革命发生原因的诸种学说:地理说、科学发展说、知识创新说、政治制度说、知识产权说2.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本书观点:由于把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私人财产权,并在意识形态和具体制度上规定了对私人财产的保护,加上经济结构的变化,英国社会结构内部的三个子系统(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意识形态结构)达到彼此的功能耦合,从而为技术发明创造和经济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容量,导致生产力的飞跃。
第四节工业革命前后时期的知识产权实证分析1.在工业革命早期,技术发明并不是在科学发现的结果上作出的,而是全靠经验和摸索。
2.工业革命时期专利权应用的典范:瓦特的蒸汽机,实际上是科学理论、工艺技术和企业资本三者结合的产物。
3.从瓦特专利看18世纪英国社会对专利权的认识:①在瓦特的专利延长保护期限上,当时英国社会的看法是:发明的成本与发明的价值是给予专利权的两个理由。
②瓦特的专利存在保护范围过宽的问题(保护期限过程、权利要求范围过大等)引起对其专利的反对之声。
4.英国在实行专利制度后,专利数量逐渐呈现出一种几何级数增长的态势,尤其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增量有显著变化。
而此时正值工业革命开始之时,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专利在工业革命中的作用。
第四章18、19世纪美国的社会结构与知识产权法谚:1.国会有权制定法律······(8)对于著作家及发明家保证其作品及发明物于限定期间内之专有权利,以奖励科学与实用的技艺的进步。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2.专利就是给天才之火浇上利益之油。
(林肯)第一节美国:19世纪经济技术史的一个奇迹1.优越的地理条件、从未经历过封建主义、一开始就在资产阶级基础上发展起来、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使得美国的发展成为19世纪的一个奇迹。
2.更为主要的是,在当时的美国社会,知识产权作为一种财产权已被主流思想认定为一种基本权利,并在制度上首次被明确写入美国联邦宪法。
以此为据,美国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制定法和司法判例,使得知识产权制度在这片新大陆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第二节美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对经济技术发展的功能1.意识形态结构:(民主精神)清教徒精神;自由主义;洛克、斯密的学说2.政治结构:(社会契约)五月花号公约;独立宣言;三权分立;确立私有财产权和自由3.经济结构:(经济自由政策)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工业化计划;企业创新第三节知识产权在美国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1.联邦宪法的制定:知识产权被正式确定为一项基本权利(联邦宪法取代《联邦条例》)2.知识产权的制定法:1790年制定通过了专利法与著作权法;1870年国会通过了第一部联邦商标法(以宪法的“专利与著作权条款”为根据)3.19世纪后期与20世纪初期,在司法方面,美国法院竭力保护知识产权,使得发明创造作为私有财产得到联邦法律的保护。
4.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私有财产权及其制度的完善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技术的发展。
第五章知识产权与古代中国社会名言:1.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李约瑟)2.17世纪和18世纪,欧洲出现了趋近于知识产权的发展,而与之相对应的东西并未在中华帝国出现。
(安守廉)第一节问题的提出:中国古代有无知识产权?1.在古代中国,有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结构所组成的社会结构中,由于三者的共同作用,古代中国社会形成一体化强控制的社会结构,导致古代中国有政治国家而无市民社会,有公法而无私法,从而使“公权---私权”结构严重失衡。
在这一大背景下,知识产权作为私权是不可能产生的,即使稍有萌芽,也是星星点点,倏忽不见。
第二节从“李约瑟问题”看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1.古代中国社会结构:①意识形态结构:儒家思想、三纲五常②政治结构:中央的君主专制加官僚政治;地方的农村宗族组织与城市行会组织③经济结构:强本抑末的政策;官局手工业;政治权利控制经济。
2.李约瑟问题,本书的结论:李约瑟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
古代中国依靠这个大一统而又对社会进行强控制的结构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高水平的封建文明,包括在科学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但也导致官僚政治和宗法组织管理的触角伸至古代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而无法产生一个独立的市民社会,也不可能出现私法,以确保和保护私人的人身和财产权。
从而,依靠强控制得来的暂时的繁荣造成了长期的停滞,并越来越成为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桎梏。
第三节中国古代为什么不能产生知识产权?1.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私权>知识产权2.在17世纪,英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迁,并在此过程中确立了知识产权,而同时代的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则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仅仅实现了改朝换代,在此过程中同样没有出现导致知识产权产生的条件。
第六章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知识产权名言:1.体制和精神都已僵化了的人民,对于极小的一点改革,也无不加以阻挠······但所设的口实,却往往见得及其公正而且堂皇。
(鲁迅)2.一般人所说的东西之分,其实不过是古今之异······至于一般人所说的西洋文化,实际上是近代文化,所谓西化,应该说是近代化。
(冯友兰)3.某一文明在向外扩散或发射光辉的时候,外族文化首先要受到它的经济因素的影响;其次是政治因素的影响;第三才是文化因素。
(汤因比的“文化选择的层次性”理论)第一节“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变迁1.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中的官办、官督商办企业----民族资本工业----国民党政府的官僚资本企业(自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就是经济自由与官僚资本垄断此消彼长的状态)2.经济政策的变化:经济上的重农抑商、强本抑末----甲午战争后的“奖励实业”----1903年设立商部,制定商律第二节西法东渐:知识产权在中国的产生及其制度功能分析(1898---1949)1.晚清法制变革的目的:收回治外法权;与外国进行通商交涉;国内奖励实业2.1903年成立商部后,该部先后颁布了《商部章程》、《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商会简明章程》等一系列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