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课件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概念体系
• 操作性行为的建立 • 操作性行为的消退 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 斯金纳总结说:"如果在一 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 个已经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操 强度就增加。斯金纳的操作性 作性活动发生之后,没有强化 刺激物出现,它的力就削弱。" 条件反射所建立的原理,在许 多动物和人类的学习中得到印 可见,与条件作用的形成一样, 证。例如,婴儿偶尔叫一声"妈", 消退的关键也在于强化。例如, 妈妈便报以微笑和爱抚,于是 白鼠的压杆行为如果不予以强 孩子学会了叫"妈妈"。斯金纳甚 化,压杆反应便停止。学生某 至依据这个原理,训练两只鸽 一良好反应未能受到教师充分 子玩一种乒乓球游戏,获得成 的关注和表扬,学生便最终放 弃这一作出良好反应的努力。 功。实际上,只要巧妙安排强 化程序,可以训练动物习得许 多复杂的行为。
行为主义发展概况
• 概念体系 刺激: 引起有机体反应的外界环境或有机体本身所发生的变化。 复杂的刺激组合称为情境。 反应: 由刺激作用于有机体而引起的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 根据反应是否能直接观察到,把反应分为:外显的和内隐的。 根据先天还是后天分为:遗传的和习惯的。 • 研究方法: 观察法;条件反射法;测验法;言语报告法 • 理论与教育(桑代克) 频因率:在学习情境中,当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某种行为练习的越 多,次数越频繁, 习惯形成的就越迅速。 近因律:在学习情境中,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前的反应容易得到加强。 发展 古典行为主义心理学 华生 S-R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 斯金纳、托尔曼 S-O-R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概念体系
• • • • • 总论 人格理论 行为的分类 操作性行为的建立与消退 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概念体系
• 总论
在《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一书中,提出 “人是机器”的命题。他否认存在一个独 立的意识研究领域,认为我们直接感知真 实的客体,真实的客体直接控制我们的行 为。他认为,从潜意识说明人的外在行为 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无关。从心理学研究意 义上说,可观察的外在行为才是研究的对 象,注重外在的行为和结果。忽视内部过 程,视其为“黑箱”。
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
同强化一样,惩罚也是根据其结果来定义的,惩 罚是抑制反应的概率,而强化则是增强反应的概 率,其区别如下:
反应后呈现 奖励性刺激 厌恶性刺激 正强化 惩罚(2) 反应前消除 惩罚(1) 负强化
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
例如,家长为了让孩子努力学习,孩子每次考试取得 好成绩都给予奖励,但这次考试前却告诉孩子,取得好 成绩也没有奖励了。这次反应前告诉孩子消除奖励性刺 激,实际上是一种惩罚(1)。另一个家长使用的是厌 恶性刺激,期末考试不及格,罚学生在家学习和增加作 业量,而考试成绩好可以少写作业。这便是运用的厌恶 性刺激而产生的惩罚(2)。斯金纳认为,惩罚有时在 改变行为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不是一种理想的方 法,虽说惩罚会导致反应的减少,但它只是间接起作用 的,它只是抑制而不是消除这种行为。与此同时,惩罚 还可能引起负效应,如攻击行为和逆反心理等。所以, 斯金纳认为,与其给予厌恶刺激惩罚(2),还不如不 给奖励刺激惩罚(1)。
教育中的应用
3.程序教学 由来和发展 针对20世纪20-40年代,进步主义教育 在实践中导致的问题,过于重自主,轻基 础,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而提出。 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关于强化的 学说
教育中的应用
基本原则 积极反应原则(反传统) 小步子原则 及时反馈原则(强化行为) 自定步调原则(个别化教学方式) 低错误率原则(由浅入深,增强积极性)
• 强化的程式 间隔式强化具体有以下几类: 定时距强化:指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定时 给予强化。例如:定时发工资;月考 变时距强化:指在平均的时间间隔给予 强化,但在平均时间间隔内具体什么时 间是不确定的,是随机变化的。比定时 距强化更为有效。 定比率强化:指有机体在作出一定次数 的反应后给予强化。 例如:儿童答对三个问题后,给一块糖 变比率强化:指在反应行为平均出现一 定次数后给予强化,但具体在第几次并 不确定,有一定的随机性。 例如:赌博是典型的变比率强化程式。 “下一次可能会赢。”
教育中的应用
1.学习强化 (1)新任务要及时强化,不要延缓。 (2)任务早期要及时优先强化正确的,并逐 渐转到间隔式强化。 (3)要保证做到向正确的方向引导。
教育中的应用
2.行为塑造
(1)两种行为塑造技术:链式塑造和逆向链式塑造 链式塑造:把行为目标分成许多小步子,每一步是一个具 体任务,有机体每完成一步都予以强化,直到达到行为目 标。 逆向链式强化:“倒序”教授复杂技能。(如写总括句) (2)行为的消退与维持 消退:指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行为。 维持:指行为的持续。 (自然的强化,某些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内在强化)
教育中的应用
基本模式
衍支式程序:在程序编写的准备阶段,与直线式一样,但在第二步, 不是把学习任务分成小步子,而是用大步子提供学习材料。回答方式 由学生必须从四或五个答案中挑出正确答案,方向由学生根据自己的 答案来确定。
1 1a 2 1b 1c
特点:(1)框面较大,每一步都要提供很多学习材料,提供创新的余 地 (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有助于激 发兴趣 (3)允许学生有20%的错误,并要求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再纠正 (4)可用于编写衍导式教材 局限:(1)衍支数量有限,难以满足所有个体学习需要 (2)编写程序的代价较高,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每 一步包括的内容很少,系列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图示:1——2——3——4——5 特点:直线式排列;答案被控制;强调回答反应;及时反馈 提示;主动学习;自定步子;适合事实性和资料性教学任务 的学习;实践中可以跳过某些内容 局限:缺乏兴趣和生机;创造性受压制;适用范围窄;顺次 有悖现实情况;程序是无声的,无法处理偶然出现或意外产 生的各种感觉、意图和观念。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概念体系 之强化理论
强化的分类:
正强化:呈现某事物,导致行动者愉 快并使行动者特定的行为表现频率 增加。(愉快刺激) 负强化:移去某事物,导致行动者愉 快并使行动者特定的行为表现频率 增加。(厌恶刺激) 连续强化:强化物连续多次地反复出 现,对每一个正确的行为予以强化 间隔强化:指仅对一部分正确的反应 予以强化。 偶然强化:反应与强化物之间的结合 时偶然形成的 固定强化:指当被试出现所期望的反 应时,主试按固定时距予以强化。 时距由主试随意决定。
斯金纳—新行为主义
主要内容:
• 行为主义产生的学科背景及概况 •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概念体系
教育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产生的学科背景
• 社会:20世纪,美国步入高度机械化的工业社会时期,这时出现了一 个重要的社会议题,即如何提高人的劳动效率。心理学科要适应社会 的发展需要,而必须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从而为提高生产效率服务。 • 哲学:实证主义哲学的发展。强调被证实了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可信 的、科学的,强调还原论和逻辑分析,主张用较简单的低级现象研究 分析高级复杂的现象。 • 自然科学:1863年,俄国心理学家出版了《脑的反射》一书,指出人 和动物的心理活动一样,以反射的方式进行。1910年,俄国的别赫切 列夫在《客观心理学》一书中,主张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心理问题,强 调用反射来解释人类行为。20世纪初,巴甫洛夫发现了高级神经活动 规律,提出了系统的条件发射理论。他认为,一切人的主观活动都是 由客体、外界所决定,提出了有机体与环境相适应、心理与生理要统 一的观点。 • 心理学:在行为主义之前的主流心理学是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所创建的 科学心理学,主张用内省的方法来分析意识的内容和结构。他认为复 杂的过程是由最基本的心理元素组合而成的。最基本的心理元素包括 感觉、意象和情感。心理元素的组合机制是联想和统觉。许多心理学 家指出,实验对象所提供的“内省”的口述不过是实验环境中的人为 的制造物,不真实,不可靠,直接地用内省的方法获得真实的心理活 动资料是一种空想。1913年华生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行为主义 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成熟和诞生。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概念体系
人格理论 在斯金纳看来,人格是个体的独特行为 方式或这种方式的组合。斯金纳利用每个 人所处的环境的强化程序来考察人格的发 展和改变,从而达到预测和控制人格发展 的目的。斯金纳持一种环境决定论思想。 人们在环境中学习各种行为,形成适应环 境的生存技能,同时也积极地选择和改变 环境变量,对环境进行自我控制。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概念体系
• 行为的分类 人类习得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种: 应答性行为,经由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过程建立 起来的,服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是对一 定刺激的应答反应。S-R 刺激——反应 操作性行为,最初出现的时候并没有明显的刺激 出现,也许有刺激(但不明显),也许纯粹是一 种自发的行为。 反应——强化(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