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则第1条规划背景2014版总规实施以来,有效指导乌兰浩特市的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实施绩效。
新时期新常态下,国家、自治区上位层面政策法规环境和中央城市建设发展方针发生新变化,乌兰浩特市和科尔沁镇区大都市圈空间发展战略进入新的推进阶段,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新的不确定性变化,为立足解决现实问题,更加科学地引导与控制城乡各项建设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和《内蒙古自治区城乡规划条例》(2013年),编制《乌兰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2017修改版》(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期限(1)规划期限为:2014—2030年。
(2)其中:近期为2014—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远景为2030年以后。
第3条规划层次与范围本规划分为三个层次。
(1)市域:乌兰浩特市行政辖区,总面积约2728平方公里。
规划重点:完善城镇体系规划。
(2)规划区:用地范围面积1455平方公里。
规划重点:进行“四区划定”和编制城乡统筹规划。
(3)中心城区:包括乌兰浩特市老城区、河东新区以及规划的东部新城和空港新城(义勒力特镇镇区),总面积约256平方公里。
规划重点:编制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第4条规划区范围本次规划区范围包括乌兰浩特市各个街道办事处的行政辖区、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行政辖区、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行政辖区和乌兰浩特市葛根庙镇行政辖区,面积1455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53.3%。
第一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第5条城市发展总目标将乌兰浩特市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文明富裕、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的山水园林和生态宜居城市。
(1)经济发展目标:——近期:2020年GDP达到350亿,人均GDP达到7万元;——远期:2030年GDP达到670亿,人均GDP达到8.4万元。
(2)社会发展目标:——近期:2020年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0%。
——远期:2030年8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90%。
第6条城市发展战略(1)区域合作战略。
加强与俄、蒙、韩各国多领域、多方式的经贸合作,主动融入“长吉图”、“哈大齐”等区域经济发展,推进“东靠、西联和北开”开放格局的形成。
(2)集聚发展战略。
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
(3)绿色发展战略。
以绿色发展为主题,打造低碳减排、生态友好的绿色城市发展模式。
(4)文化发展战略。
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推动,以紫线划定和风貌控制为抓手,提升乌兰浩特整体文化实力。
风、固沙、保持水土和调节径流的作用,维持市域生态格局。
——中部城镇生态发展区:中心城区、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珲乌高速沿线,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重点,发展绿色环保型产业,创造宜居宜业的生活和生产环境。
——东部草原生态保护区: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东及太本站镇辖区,建设防护绿化带,形成草原生态保护区。
——南部农业生态发展区:葛根庙镇,合理利用现有水源,推广节水灌溉,建设高标准灌排工程,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建设农田林网;封育、改良天然草场,建成畜牧养护区,建成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第7条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利用水资源量优势,建立安全用水保障体系,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2.5%,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低于22 立方米/万元——饮用水源地保护。
(1)严格划定察尔森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以及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2)控制各类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禁止设置排污口;(3)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制订突发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
第8条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目标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恢复率均达到90%以上。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以上。
——加强耕地和林草地保护。
严格保护葛根庙镇及义勒力特镇耕地,保障全市范围内耕地林地的占补平衡。
——加强生态用地保护和修复整治。
将生态用地保护区划定为禁止建设区,包括葛根庙镇自然保护区、大黑山森林公园、高压走廊、察尔森水库水源涵养区、归流河与洮儿河水源保护区、沿归流河及洮儿河保护带等。
第二章中心城区规划第一节城市性质第9条城市性质内蒙古自治区历史文化名城,兴安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山水园林和生态宜居城市。
第10条城市职能——东北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工业配套基地、农副产品基地;——蒙东地区清洁能源生产基地、重要交通枢纽及物流集散地,商贸、医疗、教育、农牧产品交易服务中心;——兴安盟的旅游服务基地。
第二节城市规模第11条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20年人口规模为40万人(常住人口);——远期:2030年人口规模为70万人(常住人口)。
第12条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20年面积为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约150平方米;——远期:2030年面积为1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约143平方米。
第三节适宜建设用地第13条适宜建设用地包括G111国道北侧(即老城区东北侧)、河东新区东南侧两大部分。
地质稳定,用地平坦,坡度<15%,不需工程准备即适宜建设的土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主要选择区域,面积约为220.4.平方公里。
第14条城市用地发展方向本次规划城市发展方向为“东进、北优、西联”。
第15条空间结构构建“一主、两副、三轴、四片区”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主:指老城中心,是中心城区的主中心。
——两副:指河东新区中心和东部新城中心,是中心城区的副中心。
——三轴:指沿同德街——罕山街、乌兰街向东西延伸的将老城中心、河东新区中心和东部新城中心串联起来的城市发展轴;沿穿过中心城区的归流河生态廊和洮儿河形成生态廊。
——四片区:分别指依托老城中心形成的老城区,在河东拓展的河东新区,规划建设的东部新区以及依托机场规划的空港新区。
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第16条居住用地中心城区规划居住用地3509.1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5.01%,人均用地面积50.13平方米。
——保障性住房建设。
以廉租房作为主要保障性住房,房源宜多样化,包括新建住房、空置楼盘、改造危房、老旧公房等;廉租房只租不售,面向城市特困人口出租。
第17条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中心城区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807.0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8.05%,人均用地面积11.53平方米。
第18条行政办公用地中心城区规划行政办公用地138.6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38%,人均用地面积1.98平方米。
第19条文化设施用地中心城区规划文化设施用地97.0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97%,人均用地面积1.39平方米。
规划中心城区文化中心按盟市级、区级和社区级进行配置。
——盟市级文化中心。
在中心城区铁路西侧、罕山街南侧布置兴安盟与乌兰浩特市共用的文化中心。
——区级文化中心。
在洮儿河西侧、新桥大街两侧布置老城片区文化中心;在二道河两侧布置河东新区文化中心;在东部新城的经八路与经十路交汇处以及空港新城的规划一街与规划一路东南侧布置新城文化中心。
——社区文化站。
各个社区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结合公园绿地广场配建文化活动站、老年人活动中心。
第20条教育科研用地中心城区规划教育科研用地407.6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4.07%,人均用地面积5.82平方米。
——基础教育。
(1)高中。
保留改建现有高中(5所)的基础上规划新建6所高中。
(2)初中。
保留改建现有初中(13所)的基础上规划新建7所初中。
(3)小学。
除保留扩建原有小学(21所)外,幼儿园根据居住区建设、人口规模及分布情况按国家标准配置,做到“就近入学,教育资源均等配置”。
——学区划定。
强化义务教育,实行“就近入学,划片招生”,按照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米,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的原则,进行中小学布局。
部分小学和初级中学招收农村地区学生,采取住宿制或半住宿制。
——教育设施配建原则。
建设居住区必须配建基础教育设施。
按照每1.5万人规划布置一所小学,每3.5万人布置一所初中,每6万人布置一所高中进行布局。
幼儿园按居住组团配建。
——专业教育区。
规划建设兴安盟职业教育中心,加强各类职业教育学校建设,在兴安盟职业技术学校基础上组建本科制兴安学院。
创建盟级示范民族学校,占地规模39.79公顷。
——盟、市级科研中心。
位于河东新区北部,占地62.09公顷。
第21条体育用地中心城区规划体育用地30.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30%,人均用地面积0.43平方米。
规划体育用地按照盟级、市级、区级和社区级四级进行布局。
——盟级体育用地。
建设能容纳举办赛马会、那达慕大会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中心。
——市级体育用地。
建成能够满足举办大型综合体育赛事和群众健身锻炼的市级体育场馆,布置在罕山街北侧、归流河以东。
——区级体育用地。
在老城区、河东新区及东部新城各配置1座区级综合体育馆。
——社区级体育用地。
结合社区中心按照国家相关标准配建体育活动场地。
第22条医疗卫生用地中心城区规划医疗卫生用地79.7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80%,人均用地面积1.14平方米。
——建设以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为核心,专业医院为辅助,防疫保健站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中心城区规划在河东新区和东部新城新增3处市级综合性医院;建立眼科医院、心脑血管医院、口腔医院等专科医院6所。
以社区为单位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地方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
第23条社会福利设施用地中心城区规划社会福利设施用地35.1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35%,人均用地面积0.50平方米。
——社区服务中心。
结合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每个社区均需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完善敬老、便民、康复医疗、青少年活动、托幼助残的社区关怀功能。
——养老服务设施。
建立以家居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在滨河北大路与规划三路交汇处规划建设养老院。
规划至2020年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60张。
——社会福利院。
规划保留老城区现状盟社会福利院,迁址重建儿童福利院,新建1座社会福利院;在东部新城新建2座社会福利院。
第24条宗教设施用地中心城区规划宗教设施用地2.9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04%,人均用地面积0.03平方米。
规划保留中心城区现有基督教堂和清真寺,并在河东新区、沿簸箕山附近风景较好处预留宗教设施用地。
第25条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中心城区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1261.8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2.59%,人均用地面积18.03平方米。
规划中心城区商业中心按盟市级、区级和片区级进行配置。
第26条工业用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不计入本次规划城市建设用地。
中心城区规划工业用地1488.3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4.85%,人均用地面积21.26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