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_如梦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如梦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9 如梦令
执教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现在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季节,这样的季节往往会使人诗性大发,此时此刻,你最想为大家朗诵哪首诗词?
请生朗诵……
2、同学们为大家带来了这么多优美的诗词,今天我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诗《夏日绝句》,是同学们在练习二中接触的一首诗歌。

多媒体出示:《夏日绝句》
说说作者是谁?从这首诗歌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生回答并有感情的朗读。

今天我们要一同学习的就是李清照的一首词。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李清照。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介绍李清照,再介绍一下词牌名。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多媒体出示《如梦令》
二、朗读,倾听文字的声音
1、师:请大家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重点指出多音字“兴”生字“藕”)
2、师: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这首词,边读边想:和诗相比,它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句式有长有短,形式活泼,又叫长短句)
3、词,是古代的一种歌词,它有着很强的节奏感,请同学们拿出笔,用单斜线给词分分节奏。

然后请生按照节奏读词,要求读出节奏美。

4、说为什么这首词很顺口,让人读来朗朗上口?——+押韵,那这首词押的什么韵?——暮、路、处、渡和鹭的韵母都是U。

5、师:古人都是“吟诗作赋”,吟诵是情感最丰富的表现,如果你是李清照,会怎样吟这首词呢?(找学生读)
6、.师:吟诵的时候要讲究平仄规律。

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平声要拖长音,仄声要读得短促,尾音要拖长。

(老师配乐范读)
7、.师:我们来合作读,老师读上一句,你们读下一句,让我们在一唱一和中感受词的格律美吧!
三、悟读,绘出文字的画面
1.师:好词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首词的意思你读懂了吗?自己先想一想词的大体意思是什么?小组合作学习。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理解?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学生自由谈)
师: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个字?是的,33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水乡日暮醉归图,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咱们读一读整首词,来体会体会。

2.北宋文学家苏轼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在这首词里藏着好几幅令人流连的画面,你能找出来吗?(学生发言后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自动播放一组画面)
师:请选择一个词语想象成一幅画面,动笔写下来吧。

(配乐写)
师:学生读一读自己描绘出的画面?
3.师:古代的词不仅可以当做画来欣赏,还可以谱成曲来吟唱。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蔡琴独唱,师生跟着吟唱)
四、移读并总结
1、要学好一首词,还要有另外一种本领,那就是把正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叫“词眼”,同学们回答这首词的词眼是?(醉)
词人为什么会醉呢?(学生回答原因并读出醉意)
2、古人说:“诗词即生活,生活即诗词。

”由于,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她的诗词的风格在前期和后期有很大的不同。

(欣赏《声声慢》朗读视频)
3、此时的李清照再想起这次郊游,是多么怀念少女时光的快乐生活呀!(全班带着伤感之情齐读)
4、在人生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困难和坎坷,但是我们要永存那最美的梦想,最美的回忆。

让我们常记那和谐、美丽的传世之作《如梦令》(全班配乐朗诵)
板书:
9、如梦令宋李清照
溪亭日暮
醉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学情分析
关于词,学生在五年级已经接触过,但对词的特点、结构了解的还不太深刻,领悟能力还较欠缺,很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正和作者产生共鸣。

语文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在美丽的古典诗词里徜徉,让其心灵得以滋养,得以净化。

效果分析
在教学《如梦令》一课时,我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建议:“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歌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所以,我用了以下方法:
一、诗与词的对比。

在课堂开始,我先让学生了解了诗与词的不同,从而更好的认识词、学习词。

二、朗读全词,读出节奏。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

通过配乐配图范读,再让学生自读、指名读等方式,使学生能读出词的节奏、初步了解词的情感。

三、结合注解理解内容
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讲。

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让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哪些句子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词的内容,而作者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四、把握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

要求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

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我再结合自身对文本解读,引导紧扣词眼,欣赏“醉”字,分析词人陶醉在哪些美景中,因何陶醉,并感悟“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以及作者为何对那日的情景念念不忘。

进而体会语言运用的精炼、巧妙,进一步感悟词的意境、情感。

像这样凭借情境,让学生咀嚼诗句、品味诗句的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情味,学生就有了很具体的感受调适。

此时鼓励学生把这首词背下来,于永正曾这样说过: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

好的古诗文,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记就不是学语文。

在这节课上,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了这首词,也能有感情的背诵,但是由于教师的激情不够,没有很好的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出来,所以学生在描绘词的意境的时候,表达的不是很好。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继续努力,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教材分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评测练习
1.把词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常记溪亭日暮,______________。

兴尽晚回舟,______________。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________”两字,表明作者是在回忆难以忘怀的往事。

3.本词中一个“晚”字表明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词注重细节描写,通过“________”“_______”两个细节,把场景写得栩栩如生。

5.请你写出本词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词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请按本词的写作顺序填空。

沉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争渡→____________
《如梦令》教后反思: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体现。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在朗读中培养了感悟。

我还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把课堂放手给了学生。

我还给同学们练笔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

教学中,我紧紧抓住“醉”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走进诗的意境。

结尾出示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声声慢》,在凄楚低婉的配乐朗读中,把整个课堂推向了高潮。

学生也深切感受到了词人晚年的孤独、寂寞、凄苦。

这样一对比,不仅拓展了课堂,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李清照不同时期不同的心境。

不过,本节课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对学生的朗读方法不太得力。

不管怎样,通过这次做课,我基本掌握了如何上好诗词。

课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可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与灵魂,只有静下心来读进去读上心、才能有所感悟,引起情感共鸣。

因此,课堂上只有引导学生充分的层层深入的读,才能达到感悟词意、词境、词情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