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金融学问答题期末整理

国际金融学问答题期末整理

1.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产生的不利影响、一、人民币升值的积极影响第一、有条件的降低进口产品的成本。

在进口产品价格的涨幅小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升值会使进口的国外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比以前便宜,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

这样,对于广大居民而言,消费进口产品的成本将大大降低;对于一些企业而言,如果其产品价格以人民币结算、原材料从境外采购,如造纸、汽车和机械设备行业,其生产成本因人民币升值而下降,从而提升企业利润。

在这里要注意如果进口产品价格的涨幅大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那么人民币升值则不利于进口。

所以人民币升值对于降低进口产品价格的积极影响是有条件的。

第二、国内居民出国旅游和留学的成本降低。

人民币升值,可以使人们花费比以前更少的人民币就可以到欧美等地区留学、旅游,例如去欧美留学如果学费为30~40 万人民币近两年不变,则现在出国所交费用将比去年同期少交3~4 万元人民币。

在这里还是要注意国外旅游和留学所需费用的涨幅要小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否则此积极影响将不存在。

第三、国内居民出国旅游和留学的成本降低。

长期以来,国内企业通常以价格竞争优势来与国内外企业进行竞争,而随着人民币的升值,那些单纯依靠价格优势取胜的企业将逐步被淘汰,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树立品牌意识、创新意识,增强产品的技术含量。

这对于我国企业更快的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是有利的。

第四、可以减轻外债负担。

不论内债还是外债,从借到还都要经过一定的期限,而在此期限里,由于受汇率、利率的影响,债权人和债务人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对于我国的外债而言,作为债务人,随着人民币升值,到期需要偿还的外债本息所需的本币数量将相应减少,这样可以减轻国家和负外债企业的债务负担。

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它给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我国现行的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下面浅谈如下:二、人民币升值的消极影响第一、不利于我国外贸企业产品的出口。

对于出口企业而言,其盈利水平与本外币的汇率水平密切联系。

在出口产品国际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本币相对于某一国际结算用外币升值的话,则意味着企业与以前相比出口换回的本币数量减少,企业利润下降,这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出口积极性,如果出口企业为维持一定利润而提高价格,则会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出口的持续扩大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的提高。

例如泉州一家服装公司每年出口额大概在500万美元左右,公司的财务人士算了一笔账:2006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7.45 比1,目前为6.992 比1,中间差价高达0.46 元,那么因为汇率的变化,公司的直接收益便减少了230 万人民币。

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再加上国内通货膨胀引起的生产成本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缩小,有的几乎为零,面临着生存危机。

第二,失业压力会加大。

由于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出口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而这些出口企业中,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这样在这些企业工作的劳动者将面临着失业的压力。

第三、金融风险会加大。

随着人民币的持续升值、美元不断贬值、我国经济仍保持高速增长(2008奥运会还将进一步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游资和热钱会以各种方式和手段进入我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这部分资金规模大、流动快、趋利性强,是造成金融市场动荡的潜在因素。

第四、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

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外资的进入,造成中央银行以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相应增加,货币供应量在持续增长,流动性过剩;同时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外资涌入将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其产生的“财富效应”将引起国内其他产品价格的上涨,这样使我国目前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

第五、增加了债权人的损失。

对于外债,作为债权人的国家和企业,随着本币的不断升值,其损失也在不断增加。

作为世界上持有美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我国是美国的债权人,在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的过程中,损失很大。

对企业而言也不例外。

针对人民币升值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下面提几点看法:三、对策建议第一、针对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消极影响提以下几点看法:1、尽可能的改变结算用外币。

在对外贸易中,要根据变化了或即将变化的经济环境来选择相对于比较有利的结算用外币。

既然国际上美元、日元相对于人民币持续贬值,那么可尽可能的选择其他的结算用外币如欧元(到目前人民币相对于欧元还是贬值的)或外币组合,来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

2、学会灵活使用各种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

对于有条件的出口企业适当采用外汇远期买卖来套期保值,也可通过适当的美元贷款,来降低利息支出和汇差损失。

3、要集中精力灵活应变,充分借鉴他国经验。

《广场协议》以后,日元大幅度升值,迫使日本大的汽车制造商把企业搬到北美,这些企业在规避风险损失的同时,也造就了今天在北美市场上日本汽车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国内企业可充分借鉴他国企业成功的经验,集中精力应变。

第二、要坚定不移的大力发展服务业,为增加就业创造条件。

实践证明,为一国提供就业岗位相对较多的是服务业,而非资本密集型或资本—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制造业)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却是服务业不发达,其创造的就业就会、吸纳的就业人数有限。

所以应鼓励发展服务业,解决就业问题。

第三、要加强金融监管、投资风险教育。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金融监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并不完善,我国国民的金融市场投资并不理性,这些都为金融市场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因此迫切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和投资风险教育。

第四、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宏观经济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

实践证明,在抑制通货膨胀的问题上,单纯靠冻结物价、工资的行政管制是不可取的,其结果只能导致价格上涨的速度更快,易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应坚决果断的采取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同时放开价2.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整机制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当局不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即不通过储备增减来影响外汇供给或任凭市场的外汇供求来决定汇率的上升和下降。

在这种制度下,如果一国国际收支赤字,外汇需求就会大于外汇供给,外汇的价格即汇率就会上升。

反之,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盈余,外汇需求就会小于外汇供给,外币的价格就会下跌。

通过汇率随外汇供求变动而变动,国际收支失衡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消除。

根据弹性论的分析,汇率的上升即本币贬值造成了本国商品相对价格的下降,外国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带来出口数量的增加,进口数量的减少,只要一国贸易弹性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或梅茨勒条件),国际收支赤字就会减轻甚至消除。

同样,国际收支盈余通过本币汇率升值也会自动减轻或消除。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变动使国际收支自动顺利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隔绝国外经济通过国际收支途径干扰本国经济的作用。

因为汇率自由变动的结果,是贸易差额自动趋于平衡。

3.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主要问题一、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特征"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 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具有如下基本特征:首先是黄金非货币化。

即黄金与货币彻底脱钩, 促成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的建立。

其次, 多样化的汇率制度安排。

第二,牙买加体系允许汇率制度安排多样化, 并试图在世界范围内逐步用更具弹性的浮动汇率制度取代固定汇率制度。

第三,以美元为主导的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

但美元仍是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组成部分, 。

第四, 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多样化。

IMF 允许国际收支不平衡国家可以通过汇率机制、利率机制、资金融通机制等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对国际收支不平衡进行相机抉择。

( 一) 特里芬难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牙买加体系允许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在多元化的国际货币储备体系中, 一个国家的货币同时充际货币的矛盾依然存在, 这就使得国际储备货币国家几乎能无约束地向世界倾销其货币, 并且借助金融创新产生出的巨大衍生金融资产, 这势必与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要求发生矛盾, 一旦矛盾激化, 将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及以爆发的危机严重后果。

( 二) 汇率制度安排不利于弱国利益的保护尽管牙买加协议承认了浮动汇率制的合法性, 自此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成为大多数国家的选择。

但是, 实际上从牙买加协议以来, 所谓的汇率自由浮动只是一种理想, 就连欧美这些极力鼓吹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事实上实行的也是有管理的浮动。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只能采取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 即实行带有固定性质的钉住汇率制度。

这对其有诸多不利影响: 首先, 削弱了调控本国宏观经济的能力。

根据“蒙代尔三元悖论”理论, 一国在固定汇率制、自主的货币政策和资本自由流动三者中, 只能同时选其二, 因此在资本项目高度开放和钉住汇率制下, 发展中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其次, 在现行国际汇率制度下, 一国钉住某种货币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与其他国家的货币进行自由浮动。

因此, 该国的加权平均有效汇率决定于主要发达国家之间汇率的波动状况, 而与本国经济脱节, 势必造成本国汇率对经济的非均衡干扰。

最后, 钉住汇率制加大了受国际游资冲击的可能性。

钉住汇率制相对固定的特性使汇率的浮动趋势被人为抑制, 在国际市场上的巨额游资的攻击和“羊群效应”的作用下, 发展中国家的汇率保卫战最终往往以其被迫放弃钉住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而告终。

( 三) 金融全球化使IMF 的职能发生异化IMF 作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载体之一, 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 一是独立性和权威性, 被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操纵, 其宗旨和金融救助的规则反映的是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意志, 成为美国的经济工具, 而不能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从而制约了国际金融机构作用的发挥。

二是对金融危机的预防和援救不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金融援救属于“事后调节”, 缺乏一种有效的监控机制, 对走向危机的国家进行早期预警, 在危机发生后,IMF 只是关注成员国维持自由汇兑的能力, 因此提供的援助是货币性质的, 迫使其按照自己开的“药方”进行调整和改革, 这些“药方”被称作“华盛顿共识”, 其仅仅是帮助危机国恢复对外清偿力, 而不是克服经济衰退, 危机国家为减少金融危机的影响,被迫与IMF 合作, 不得不忍受经济紧缩和高失业率。

三是缺乏充当国际最终贷款者的功能, 无法行使调节国际收支失衡、防范与化解金融危机之职, 四是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 难以肩负监督成员国经济政策、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之责。

三、改革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 一) 建立主要储备货币稳定的汇率体系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构筑方面既应强调大国的责任, 又应给予发展中国家充分的自主权。

为此,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层面上建设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首先, 在美元、欧元、日元等国际主要货币的层面, 建立各方都能接受的货币汇率稳定协调机制, 通过政策调节及充分的协商, 保持三者间汇率水平的相对稳定, 各国有义务在汇率达到目标边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干预, 以维护汇率机制的灵活性和稳定国际金融市场的信心; 其次, 在其他相对弱势货币之间,允许其根据自身情况, 在钉住、可调节和浮动之间做出恰当的选择, 当然, 对于经济发展阶段各异的新兴市场国家来说, 应根据国内经济情况选择恰当的汇率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