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的目的 重点试题

高等教育的目的 重点试题

高等教育的目的重点试题一、选择题1.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

A.哲学观念 B.人性假设 C.理想人格 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2.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是( )。

A.专业培养目标 B.高等教育目的 C.课程目标 D.教学计划A.教育实验的热潮 B.教育改革的实践 C.素质教育运动 D.教育的国际化走势6.体育是以( )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A.提升教育对象智慧 B.健全品德素养C.发展体能,锻炼体魄 D.追求人生情趣和理想境界7.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 )A.智育等于教学 B.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C.进行美育即实施素质教育 D.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8.按照美的规律对自己劳动条件和劳动产品进行设计和加工,对居室、日用品、服饰等方面按照美的观念做出选择与合理的配置属于( )。

A.感受美 B.鉴赏美 C.创造美 D.领悟美9.美育之“超美育”功能,即指( )。

A.直接育美功能 B.间接育德、促智、健体功能C.超越性美育功能 D.美育的附加功能10.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为( )。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体育11.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 )。

A.教育目的 B.课程 C.教育评价 D.教学1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A.个性自由发展 B.具有开拓精神 C.具有独立个性的 D.具有创造才能13.“美育”一词最早是( )在《美学书简》中提出的。

A.培根 B.康德 C.席勒 D.卢梭14.下列哪一项未列入学校体育的功能?( )A.教育功能 B.娱乐功能 C.健体功能 D.个体享用功能15.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 )。

A.一般与个别 B.普及和提高 C.抽象与具体 D.普遍与特殊二、填空题1.教育方针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 ),明确了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 )。

2.( )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

3.( )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4.“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是( )中的论断。

11.( )是实施德、智、体、美诸育的基本途径。

12.我国l 980年颁布的( )中,对于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培养目标都有科研方面的要求。

13.全面发展的人是( )、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和自由发展的人。

14.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重视( )。

15.高校体育以( )为基本手段,传授学生以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

三、简答题1.简述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及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

2.简述教育目的的性质。

3.简述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4.制定培养目标应确立的几对关系有哪些?5.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有哪些?6.我国高等学历教育分为哪几个层次?各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四、论述题1.请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

2.试析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D解析: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在制定时也是以这些因素为依据的,从而使得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社会性。

因此,正确答案选D。

2.B解析: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同时贯穿于高等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高等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为高等教育活动指明了发展方向。

因此,答案为B。

3.C解析: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工作遵循的总方向,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确立这一教育目的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

因此,答案为C。

4.C解析: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所以,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因此,正确答案选C。

5.C解析:素质教育强调堵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使各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

因此,正确答案选C。

6.C解析: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主要目的是发展体能和锻炼体魄。

因此,正确答案选C。

7.D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A项将智育和教学等同,以偏概全,教育教学应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B项将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发散性思维,缩小了创造性思维的范围;C项缩小了素质教育的范围,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不仅是美育,还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等其他形式的教育,实施了美育并不等同于实施了素质教育。

因此,正确答案选D。

8.C解析:美育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其中,按照美的规律对自己劳动条件和劳动产品进行设计和加工;对居室、日用品、服饰等方面按照美的观念做出选择与合理的配置属于创造美。

因此,正确答案选C。

9.B解析:美育的超美育功能并不是单纯的指美育教育,是在美育教育之外隐藏着的间接的促进德育、智育、体育发展的作用,是一种蕴含着丰富含义的教育形式。

因此,正确答案选B。

10.B解析:这是关于智育的定义,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可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

因此,正确答案选B。

11.A解析: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的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

因此,正确答案选A。

12.C解析: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因此,正确答案选C。

13.C解析:这是关于美育起源的题目,根据历史资料,“美育”一词最早见于《美学简》,其作者是席勒。

因此,正确答案选C。

14.D解析: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具有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和健体功能。

因此,正确答案选D。

15.D解析: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而培养目标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因此,正确答案选D。

二、填空题1.指导思想;基本途径2.培养目标3.教育目的4.《大学》5.自我实现的目标;人际关系的目标;经济效率的目标6.根本特点;质量标准7.专业培养目标8.文化素质9.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10.哲学家11.教学工作12.《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3.精神和身体14.创新能力的培养15.运动三、简答题1.简述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及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

答: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

它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方针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其基本内容包括下述三点:①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教育方针必须反映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国家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反映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根本要求,并以此作为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②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古今中外的教育方针虽然内容有详有略,构成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是一般都以培养目标作为基本要素或主要内容,有的甚至就以培养目标作为教育方针。

因此,教育方针必须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做出最基本的规定。

③实施的途径。

实施途径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来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实现培养目标。

一般来说,高校总是通过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培养目标。

(2)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建国以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方针有不同的阐述,现阶段的教育方针体现在1999年6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

《决定》就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育方针的内涵作了较为具体的阐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简述教育目的的性质。

答: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

教育目的的性质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具有主观性教育目的具有主观性,它是存在于人头脑中的一种观念形态,属于相对抽象的范畴。

教育目的作为教育者在观念上预先建立起来的关于未来新人的主观形象,往往反映的是一种理想的新人形象,同时也包含着对教育作用的理解。

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如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要素主义教育目的、永恒主义教育目的、存在主义教育目的等。

不过,教育目的与现实总存在或多或少的距离,也正因为如此,教育目的才可以为现实教育活动树立一个追求的目标,并能在宏观到微观各个方面有形无形地对教育实践活动起定向和引航作用。

(2)教育目的具有客观性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但其主观性质绝不意味着教育目的是意志自由的产物,是随心所欲的结果,它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在本质上,教育目的是受社会发展制约的,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都要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因素的影响。

可见,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3.简述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答: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同时贯穿于高等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高等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因此,高等教育目的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受教育者都具有导向作用。

它能使人们按照目标的要求控制自己行为的方向,修正偏离目标的行为。

(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宏观上,高等教育目的对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规划、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政策制定,具有支配、调控作用;微观上,高等教育目的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的组合,如教育计划的制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的运用等,具有支配和调控功能,同时,对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也有调控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