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鸟》知识讲解

《鸟》知识讲解

《鸟》知识讲解责编:王军霞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梁实秋(1903~1987),原名治华,字实秋,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生于北京,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本文选自《梁实秋散文》第一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版)。

早期的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曾委婉地斥过冰心散文,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

梁实秋曾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不幸逝世,对垒式论战也自然结束。

但是,这场论战所产生的影响既深且远,它不因鲁梁论战的结束而结束。

知识积累1.羽翮.(hé):指鸟羽。

翮,鸟羽的茎状部分。

2.瞵.(lín)视:瞪眼注视。

瞵,瞪着眼睛看。

3.昂藏:形容仪表雄伟。

4.饮啄:饮水啄食,引申为吃喝,生活。

5.抟.(tuán)扶摇而直上:语出《庄子·逍遥游》。

意为凭借旋风直上高空。

抟,盘旋而上。

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

6.啭.(zhuàn):鸟鸣声。

7.曳.(yè):拖。

8.喙.(huì):鸟兽的嘴。

9.斑斓.(1án):灿烂多彩。

10.丰腴.(yú):(身体)丰满。

11.秾.(nóng)纤.(xiān)合度:胖瘦合适。

秾,丰满、肥胖。

纤,瘦小、瘦弱。

合度,适宜。

12.顾盼:向左右或周围看来看去。

13.倏.(shū)地:迅速地。

14.鸢.(yuān)鹰:老鹰。

15.客愁:旅人怀乡的愁思。

16.跼蹐..(jú jí)缩缩:因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样子。

跼蹐,局促、拘束。

缩缩,畏缩的样子。

17.感喟.(kuì):感叹。

喟,叹气。

18.戟.(jǐ)张:这里形容鸟的羽毛像戟一样张开。

戟,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青铜或者铁制的枪尖,旁边附有月牙形锋刃。

19.褴褛..(1án lǚ):形容(衣服)破烂。

20.烟突:烟囱。

21.窗棂.(líng):窗户格子。

22.鸱枭..(chī xiāo):鸟名,俗称“猫头鹰”。

枭,同“鸮”。

考题例析1.(2016•浙江宁波中考)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困难的时候,它是kuī(1)甲;nì(2)水的时候,它是小舟。

从爱中走来,我们总是xù(3)满力量。

我们能迎着风笑,对着水笑,含着泪笑。

在爱中,我们用笑声pǔ(4)写一曲曲动人的青春乐章。

(1)(2)(3)(4)2.(2016•四川宜宾中考)下列加红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上对这个餐厅的评价相当高,我们品尝之后觉得名不虚传....。

B.爷爷不会操作手机,于是我对他耳提面命....,手把手教他发短信。

C.在我生病的时候,妈妈对我的照顾简直无所不至....。

D.转眼间,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真是满城风雨....。

解析:1.本题考查汉字字形的识记能力。

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如“溺”有三点水,“蓄”有草字头。

答案:(l)盔(2)溺(3)蓄(4)谱2.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

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

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B句中“耳提面命”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不符合句意;C句中“无所不至”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不符合句意;D句中“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句中是望文生义。

答案为A。

课文讲解理解主旨本文描绘了鸟的各种生动的情态,并且由鸟及人,借物抒情,通过写鸟来写自己对那种自由自在、潇洒自信的美好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喜爱,表达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理清结构写作特色1.多角度描写,生动形象。

作者在描写鸟的时候,采用多角度的描写方法。

写鸟鸣、绘鸟形,活灵活现。

对鸟的刻画细而不琐,声形并茂。

绘鸟鸣的清脆、嘹亮,先排除“吱吱喳喳”“呱呱噪啼”,再刻画其长叫而音阶丰富,短叫圆润而不单调,似独奏,似合唱,似和谐的交响乐,细腻地描绘出悦耳的效果。

绘鸟形时,先用“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来表达由衷的赞美,然后铺展开来刻画,有高踞枝头的美,有振翅飞翔的美,白鹭伫立,鸢鹰盘旋,忽静忽动,美不胜收。

2.一线串珠,以情动人。

“我爱鸟”是本文的感情线索,它像穿起美丽珠帘的线,贯穿全文始终。

“我爱鸟”,文章开笔表“情”,直截了当。

然后顺势而下,写笼中鸟的苦闷,绘广阔天地里鸟的欢乐,为囚在笼里的鸟而生悲,为自由自在的鸟而生喜,为风雪中丧失生命的小鸟致哀,鸟的命运牵动着作者的心。

对笼中鸟产生的同情、对自由鸟产生的喜爱、对贫寒鸟产生的悲楚,都是在“爱鸟”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这种爱是最直接、最单纯的爱,只是因为鸟本身而爱。

这种感情也是最动人的,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

3.语言洗练,简洁朴实。

首先是简洁朴实,明了清晰。

话怎么说,文字就怎么写。

没有佶屈聱牙的费解,还多用对比的方式,使人读后便一目了然。

《鸟》没有辞藻的堆砌,都是大白话,“爱”就是“爱”,“悲”就是“悲”。

为了反衬自己对自然形态的鸟的爱与欣赏,他欲扬先抑,先写鸟的苦闷来对比四川黎明自由飞翔和鸣的鸟的喜悦。

为了揭示鸟的苦闷程度,他还用了“粘在胶纸上”的苍蝇、“标本室里”的标本(一个比一个更没有生命力的形象)来对比。

接着,便是现实中实实在在的鸟与人们臆想(幻想)中的鸟的对比。

其次是凝练含蓄、准确精彩,显示出梁实秋语言的深厚功力。

<鸟》中的许多词汇,看似有些生僻,带点文言意味,文绉绉的,其实却是用语准确、精练,显露出书卷气。

例如,“感觉兴味”“蜷伏”“瞵视昂藏”“抟扶摇而直上”“鸟啭”“市声鼎沸”“临风顾盼”“蹋踏缩缩”“感喟”“不暇令人哀”“鼓噪”等,有借用典故,有古今交融,耐人咀嚼。

尤其是一些句子,如:写鸟的形态——“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对鸟的幻想的揶揄——“那人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于这豪横无情的鸟,再也不能幻出什么诗意来了。

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幽默机智,意味深长。

把握重点1.第一段中,“我爱鸟、”独句成段,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文章依照不同的鸟给予自己的不同感受,把鸟分为哪四类?第一段独句成段,开启下文,定下感情基调。

文章依照不同的鸟给予自己的不同感受,把鸟分为如下四类:苦闷的笼中鸟,令人喜悦的鸟,令人悲苦的鸟以及令人同情的鸟。

2.最后一段说“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跳荡”的鸟儿,听不到“悦耳的鸟啼”了,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在尽情赞美鸟的自由、活泼、俊俏的同时,表达出作者对自由、平等、幸福、美好人生的向往,以及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3.作者对鸟的感情有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本文作者对鸟的思想感情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即“关注鸟-爱鸟-同情鸟”。

鸟的喜,鸟的悲,鸟的生,鸟的死,无不牵动着作者的情思。

4.作者着力写了鸟带给人的喜悦和鸟生活的悲苦,从这些描写中,你感觉作者希望有怎样的社会和怎样的人生?探究①:给人喜悦的鸟,是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的鸟;而生活悲苦的鸟,是生活在贫寒环境中,面临死亡的鸟,尤其是在第6段中,作者由鸟及人,联想到生活在“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这些人也是因为生活在贫寒中而面临死亡威胁的人。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有贫困的社会。

探究②:鸟生活的悲苦,是失去自由的悲苦。

胳膊上架着的鹰、笼中养的鸟,失去自由就羽翮不整、蜷伏不动,作者看到后,对鸟充满同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希望人生自由自在。

5.怎样理解全文的主旨?作品以鸟为话题,围绕情感线索“爱”与“非爱”来展开,实际上写的是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和体验。

他要表达的是自己的人生观点。

从“爱”鸟到“悲”鸟,“悲”鸟的惨遇:如哈代作品中描写的寒冷的圣诞之夜的孤苦伶仃的鸟,因冻饿而滚成雪团,而东北枝头啄着枯叶的战栗跳动抖擞着的麻雀,不能不令人哀了;离开四川之后的岁月,再也难看到多型类的鸟的跳荡,再也难听见那悦耳的鸟鸣。

鸟的悲哀是环境所造成的,鸟们不仅没有了自由自在,更失去了最起码的生存条件。

鸟的悲哀,实际上就是作者的悲哀。

然而,比鸟的悲哀更进一步的是人的悲哀。

这时,文章的主旨就凸显出来了。

拓展阅读梁实秋逸事梁实秋儿时顽皮,对读书不感兴趣,每当此时,母亲就要高举笤帚疙瘩对他进行威吓,但每次都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一次,母亲监督他读书,读到“一老人,入市中,买鱼两尾,步行回家”时,他大惑不解,问母亲“为什么买鱼两尾就不许他回家”,原来他把“步行”听成了“不许”,全家大笑。

上小学时,梁实秋各门课程都应对自如,却偏偏畏惧“算术”,他说:“像‘鸡兔同笼’一类的题目,我认为是专门用来折磨孩子的,因为我当时想鸡兔是不会同笼的,即使同笼也无需又数头又数脚,一眼看上去就会知道是几只鸡几只兔。

”书梁实秋从前的人喜欢夸耀门第,纵不必家世贵显,至少也要是书香人家才能算是相当的门望。

书而曰香,盖亦有说。

从前的书,所用纸张不外毛边连史之类,加上松烟油墨,天长日久密不通风自然生出一股气味,似沉檀非沉檀,更不是桂馥兰薰,并不沁人脾胃,亦不特别触鼻,无以名之名之曰书香。

书斋门窗紧闭,乍一进去,书香特别浓,以后也就不大觉得。

现代的西装书,纸墨不同,好像有一股煤油味,不好说是书香了。

不管香不香,开卷总是有益。

所以世界上有那么多有书癖的人,读书种子是不会断绝的。

买书就是一乐,旧日北平琉璃厂隆福寺街的书肆最是诱人,你迈进门去向柜台上的伙计点点头便直趋后堂,掌柜的出门迎客,分宾主落座,慢慢的谈生意。

不要小觑那位书贾,关于目录版本之学他可能比你精。

搜访图书的任务,他代你负担,只要他摸清楚了你的路数,一有所获立刻专人把样函送到府上,合意留下翻看,不合意他拿走,和和气气,书价么,过节再说。

在这样情形之下,一个读书人很难不染上“书淫”的毛病,等到四面卷轴盈满,连坐的地方都不容易匀让出来,那时候便可以顾盼自雄,酸溜溜的自叹“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现代我们买书比较方便,但是搜访的乐趣,搜访而偶有所获的快感,都相当的减少了。

挤在书肆里浏览图书,本来应该是像牛吃嫩草,不慌不忙的,可是若有店伙眼睛紧盯着你,生怕你是一名雅贼,你也就不会怎样的从容,还是早些离开这是非之地好些,更有些书不裁毛边,干脆拒绝翻阅。

“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曰:‘我晒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