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教案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教案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形式,分析广东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2.掌握新材料作文三种主要的材料形式:观点型、故事型、事实型。

3.熟悉三种类型材料的审题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三种类型材料的作文题的审题方向。

三、教学安排:三课时。

【关于2013广东高考作文题】“材料引……”这种作文题型,有效地弥补了以往命题“限制过于宽泛”的缺陷,较好地抑制了套作、抄袭和模式化写作等不良的应试行为。

但是,“材料引……”这种作文题型,又客观存在着考生不能直接进入写作或可能受阅读影响而不能正常发挥写作水平的问题。

降低阅读和理解材料的难度,让考生既受“范围”限制,又能尽快进入写作,这是“材料引……”题型最理想的命题效果。

(陈妙云)华南师大陈妙云教授在2013年的作文备考建议中就重点讲了“材料引……”题型应试训练,并且在《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分析》一文中突出强调了要强化“材料引写作范围”题型的应试训练。

“材料引写作范围”题型是2012年广东卷出现的作文新题型。

这一题型虽然首次在广东卷中出现,但在全国各地试卷中已经出现多年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命题形式和应考策略。

因此,我们除了研究好2012年广东卷作文题以外,还应该借助2012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来加深对“料引写作范围”型作文题的理解。

华南师大陈妙云教授认为,“材料引出写作范围”题型的应试训练,主要有四个方面,即:解读材料的训练,自选角度的训练,明写与暗合的训练和引用材料的训练。

(《语文月刊》2012年第8期)(1)强化解读材料的训练2012年高考作文题材料分类1.观点型材料:(11题)(2012年广东高考、2013年综合调研测试);浙江高考作文湖北高考作文技的利与弊湖南高考作文广东高考作文你想生活的时代江苏高考作文忧与爱山东高考作文辽宁高考作文四川高考作文)福建高考作文江西高考作文没有和拥有上海高考作文舍弃的微光2.事实型(事件型)材料:(2题)重庆高考作文肉类加工厂的真实故事安徽高考作文题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3.故事型(寓意型)材料(4题)(智子疑邻、雕琢心中的天使):全国大纲版高考作文甩掉多余的顾虑(挑秧苗)全国新课标高考作文船主与油漆;...北京高考作文庄重的巡礼(巡道工)天津高考作文简单引起思考(老鱼和小鱼)2013年高考作文题材料分类1.观点型材料:(7题)(比2012年减少4题)北京高考作文爱迪生怎么看手机上海高考作文更重要的事浙江高考作文三句话看青春安徽高考作文为什么能或不能这样福建高考作文根据《忧天》写作文(诗歌材料)湖北高考作文上善若水任方圆四川高考作文手握一滴水(诗)2.事实型(事件型)材料:(5题)(比2012年增加3题)全国新课标(甲卷)高考作文同学关系调查广东高考作文富翁捐助全国大纲版高考作文归还手机江西高考作文学生有三怕山东高考作文咬文嚼字(莫言)3.故事型(寓意型)材料:(6题)(比2012年增加4题)全国新课标(乙卷)高考作文钻石切割辽宁高考作文沙子和珍珠江苏高考作文探险者与蝴蝶湖南高考作文我愿意重庆高考作文根据大豆写作文天津高考作文 __ _而知之(半命题);...其他年江苏卷(标题)、湖南2题,11.11% 2013天津卷(半命题)、22.22%读懂材料应包含着对表层就是要读懂材料。

与现代文阅读题一致,所谓对材料的解读,;义和深层义的理解,所谓的表层义,就是整个材料客观、整体的意思(即“材料的内容”)“材就是在理解表层义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体验挖掘材料中所暗含的话题(即所谓的深层义,料的含意”。

我们应关注“命题力求在开放性与限制性上取得平衡,既保证了对材料的多元理解,整体阅读,综合理解,精选角度,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切入角度的任意扩散。

引导学生”,努力向思维的纵深发掘。

深层立意,在比较明确的写作范围内,积极向材料的纵深思考【对题干“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的范围”的理解】材料的内容:材料的表层含义材料的含义:材料的深层内涵材料的范围:中心话题、关键词【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三读”—“二找”—“一定”基本方法:“内容”及、三读:即每则材料必须经过“初读、再读、三读”来读懂材料的“范围”。

“含意”二找:即从“内容”和“含意”两个方面找角度。

一定:即确定既符合材料范围,又适合自己下笔的立意(作文的中心论点)。

观点型材料的审题立意第一课时【观点型材料的基本特征】材料提出几种观点只有相对明确的话题;二是围绕话题,一是材料中没有集中的事件,。

供考生参考(观点直接阐述在材料中)这种材料常常围绕某一话题,谈出几种看法。

汕头高三期末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例题导引】(2014同时也有另一小拨选手有少数选手跑在了最前面的第一方阵中,在一场马拉松比赛中,有观众认为跑在最后在沿途中,跑在了最后面的方阵中。

有观众认为跑在最前面的最痛苦,面的最痛苦,有的观众则认为自己最痛苦。

人生道路上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你怎么看待呢?①自要求:写一篇文章。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

②不少于800 【审题立意】一、初读材料:找范围这则材料围绕一个什么事件展开表述的?对此命题者提出了哪些观点?它的中心思考:话题是什么?【明确】事件:马拉松比赛——人生道路观点:①跑在前面的最痛苦;②跑在最后的最痛苦;③观众最痛苦中心话题(关键词):痛苦二、再读材料:找角度;...从“为什么”入手——(分析“痛苦”的原因)1、跑在前面的最痛苦——为什么?【明确】领先者为了保持领先优势,必须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

(立意1)2、跑在后面的最痛苦——为什么?【明确】落后者要面对自己落后的事实,要面对别人对自己能力质疑甚至轻视的目光。

(立意2)3、观众最痛苦——为什么?【明确】观众最痛苦,他们要为领先者喝彩加油、高兴和快乐,也要为落后者焦急紧张、呐喊助威。

(立意3)三、三读材料:定立意【明确】在上面的三个立意中选取一个最有话可写的立意来作为作文的观点。

【注意】作文观点必须立场鲜明,简明扼要,不能是否定句、比喻句、疑问句。

也不能使一个词组。

【课堂检测】(2013汕头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小学时我能哼唱《西游记》中片尾曲的歌词: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初中时我读到但丁说的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最近,我读到现任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面对媒体说的话,他深有感触地说:很多人希望自己成功,想选择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其实只要是路,就已经被人走过了,我们要做的,是应该在别人走过的路上,比别人走得更久,比别人走得更远……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一、初读材料:找范围【明确】几个观点都围绕着“路”这一范围展开。

二、再读材料:找角度1、小学的我:不要迷惘,路在自己的脚下。

(看清方向,不走弯路)2、初中的我:不管别人怎么说,要坚定自己正确的道路。

3、现在的我:我们应该在别人走的路上,比别人走得更久更远。

三、三读材料:定立意【课后自检1】(2014韶关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中国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网、支付宝创始人马云说:“如果你毕业自名牌学校,你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别人;如果你毕业于像我们这样的三四流学校,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说明】1、关键词是“欣赏”。

“欣赏”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1)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

(2)认为好,喜欢。

2、材料的意思是,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不仅在毕业学校或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关键还在于个人的态度,即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

;...3、作文材料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马云的身份“成功人士”;二、三是他说的两句话,一句是自身条件优越者,要放低姿态,学会欣赏他人特别是那些不如自己之人的优点;一句是自我条件不突出或不如人者,要学会自我肯定,自我认同,找到自己的优点。

成功,就是自己在高处时,要看到低处之人的优点;自己在低处时,多找自己的优点,要喜欢自己,欣赏自己。

4、可就其中一句立意,也可两句都写。

但要注意欣赏者与欣赏对象的对应关系,即欣赏者为条件优越者,其欣赏对象应为他人;而欣赏者为条件较次者,其欣赏对象则应为自己。

5、自身条件,除毕业学校、文凭学历外,还可以是身份、地位、声望、财富、能力以及身材、相貌等方面。

6、抛开原材料,单纯谈论“成功”、“欣赏”(欣赏美景、欣赏大自然等)、“名校”、“教育”、“高考”、“自卑”、“自信”、“文凭与水平”、“学历与能力”等,应属偏题或离题。

【课后自检2】(2013广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美国有句谚语:“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

”人们不能漠视数据,数据是科学的度量。

有学者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数据时代。

随着社交网络的逐渐成熟,移动带宽的迅速提升,云计算、物联网的应用多样,数据的运用和创新给公民、政府、社会带来了种种的挑战和变革。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1)审题立意这是一则关于“数据”的材料,由两个段落组成。

第一段两个句子,第—句是美国谚语,强调每个人都应该用数据说话,即必须用数据说明事实,证明观点。

第二个句子有两重意思,①人不能漠视数据,即不可忽视数据的存在、作用和意义;②指出数据在科学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作用和意义:是度量,是标准。

第二段由两个句子组成。

第一句借学者的观点,说明当代数据的作用被发挥到淋漓尽致:是一个“数据时代”。

第二句表达由于数据的不断运用和创新所带来的社会变化,出现了社交网络、移动带宽、云计算、物联网等,在不断变化的数据时代里,公民、政府、社会等都要面对由此带来的变革,并要接受各种的挑战。

文章立意的角度落在“数据”或“数据时代”的范围内,都属“符合题意”。

题目中四句话的材料可分别作为“引发”的“思考点”,从思考点中展开写作。

写作时可以将材料引入文中,也可以不引入,内容只要是从材料含意里引发出来的,都属“符合题意”。

例如:1.推崇数据,彰显理性。

(立意角度落在“数据”)2.文明社会,讲真求实。

(立意角度落在“数据”,第一段第—句)3.漠视数据,灾难无穷。

(立意角度落在“数据”、第一段的第二句)4.时代,不能忽视数据。

(立意角度落在“数据”、“数据时代”、第二段的第—句)5.世界变了。

(立意角度落在“数据时代”、第二段的第二句)6.官员应如何面对网民的声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