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五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战略
第五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战略
21
第九个经济周期:1991年至1999年。1991年,经济增长率回升 到9.2%。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四 大,为中国改革开放打开了一个新局面。然而,由于当时 改革开放才十来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没有根本转型, 原有体制下的投资饥渴、片面追求速度的弊端还没有被克 服。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很快冲到14.2%的高峰,出现 经济过热现象。1994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到24.1%。在治 理经济过热中,1993年下半年至1996年,国民经济运行成 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既大幅度地降低了物价涨幅,又 保持了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随后,又成功地抵御了亚洲 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克服国内有效需求的不足。1999年,经 济增长率回落到7.6%,结束了第9个周期。
9
10
11
12
2001-2010年中国、美国、日本GDP比较
思考问题: 如何看待现代中国的迅速崛起? ——中国威胁论、中国经济即将崩溃论、中 国经济泡沫论
13
◎2004年全球GDP以美元计,排名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 前五位的依次为:美国(11.6675万亿美元)、日本 (4.6234万亿美元)、德国(2.7144万亿美元)、英国 (2.1409万亿美元)、法国(2.0026万亿美元)、中国 (1.9317万亿美元,第五位) ◎2005年,中国GDP超过2万亿美元(2.3万亿),位于世界第四, 略领先英国。 ◎2008年, 美国 13.9800万亿美元、 日本 5.2900万亿美 元、 中国 3.3700万亿美元(位于第三)。 ◎2009年,美国1433万亿美元,中国4.91万亿美元(也有 统计说是5.2万亿) ,而日本超过5万亿美元,所以有的说超 过,有的说接近,官方拒绝谈论。但人均GDP日本是中国 的12倍,美国是25倍。
3
2、衡量经济增长,通常主要采用国民生产总值 (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净 值(NNP)、国民收入(NI)等的增长率以及按 人平均的增长率。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4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 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 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 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 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是“国土”概念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 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 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 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 CB为政府支出、 X为净出口额。
14
2、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原因 (1)中国具有很高的资本积累率。资本的年 积累率高达GDP的40%。在中国经济增长中,资 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为突出。19531978年为73.8%,1953-1997年为57.8%,1979 年-1997年为45.4%,1991-1997年为46.4%。之 后基本都稳定在40%左右。
23
(2)腐败现象难以根本扼制。
政府仍掌握相当部分资源(资金、许可证 等)的配置权或定价权——政府价格与市场价 格之间的价差——制度租金——寻租(Rent Seeking )
24
(3) 银行体系的弊端。
据统计,中国各商业银行的呆、坏帐比例 曾高达20%—25%,同发生金融危机的泰国、 马来西亚、印尼、韩国的银行呆、坏帐相比有 过之而无不及。但之所以免遭巨大冲击,原因 有两个方面:一是银行业还没有完全开放,人 民币还不能自由兑换;二是中国居民很高的储 蓄意愿。
27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
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实现经济增长不同 要素的组合形式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 经济增长类型:主要根据经济增长的三因素 (劳动、资本、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起作用 来划分,可分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 经济增长方式两类。
28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指在原有技术水 平基础上通过大量投入生产要素(即土地、资 本、劳动等)来提高经济增长的方式。属于数 量扩张型的外延式增长方式。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指依靠生产要素 质量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即通过 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提高劳动生产率 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属于质量效益型的内 涵式经济增长方式。
15
(2)产业结构升级特别是伴随着这个过程而 发生的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能为经济 快速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持。由于长期执行重工业 优先发展战略,使劳动力配置严重扭曲,70%以 上的劳动力在附加值低的农业部门。随着产业结 构的调整和升级,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转移是一个规律。而这种转移至少可以 持续几十年,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就可以持 续支撑。
22
第十个经济周期:2000年至2009年。从2000年起,到2007 年,经济增长率连续8年处于8%以上至13%的上升通道内。 2008年和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着国际国内四重调整的 叠加,即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后的调 整与国内经济周期性的调整相叠加,与美国次贷危机导 致的美国经济周期性衰退和调整相叠加,与美国次贷危 机迅猛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而带来的世界范围大调整相 叠加。2008年,经济增长率回落到9%。2009年,回落至 8.5%,完成第10个周期。2010年,中国经济有望进入新一 轮,即第11轮周期的上升阶段
25
(4)国有企业的亏损:1997年出现全行业亏 损。国企破产—大量失业—社会难稳定。 (5)地区差距扩大。地区差距扩大造成东部 和中西部对政策产生不同需求。东部希望中央 继续放权和进一步市场化,而中西部则希望中 央加强集权。使中央政府难以制定和实施大家 满意的政策。
26
(6)粮食生产的问题。 粮食生产从80年代中期以来反复出现波动, 但从总量上看已能满足国民温饱需求。但随着 人口增加和饮食结构改善,对粮食的需求会增 加。而非农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会占用耕地, 对蔬菜、水果的需求也会与粮食生产竞争有限 的耕地。
29
(二)加快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 转变的必要性
1、长期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 粗放性增长方式难以保证持续、稳定的快速经济增长。因此 提出低碳经济概念。 2、以高投入作支撑、低效益为代价的高速度,不仅会 带来高通胀,而且还会带来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的恶化。 目前经济增长是以大量消耗物质资源实现的。新中国成 立60多年来,GDP增长了十多倍,矿产资源的消耗增长40 多倍。2006年我国GDP仅占世界的5.5%,却消耗了世界 50%的水泥、30%的钢材、15%的能源。大量消耗的能源 资源主要是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绝大多数需要进口,大量 进口我们又缺少价格话语权。 3、我国长期以来以传统技术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占较大比重,导致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缓慢。
19
3、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增长所面临的障 碍因素
、
(1)经济的周期波动。从1978年改革开放 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很快,但年际间的 增长差异很大,年增长率(GDP)最高达13%— 15%,最低时只有3%—4%。改革开放前经历了 5个周期,改革开放后也经历了5个周期。
20
第六个经济周期:1977年至1981年。结束“文化大革命”之 后,1977年、1978年,全国上下“大干快上”的热情很高。 1978年经济增长率上升到11.7%,1981年回调到5%左右。 第七个经济周期:1984年至1986年。在农村改革、城市改革 推动下,1984年经济增长率上升到15.2%,1986年回调到8% 左右,形成第7个周期。 第八个经济周期:1987年至1990年。1987年、1988年,经济 增长率分别上升到11.6%和11.3%。1988年,居民消费价格上 涨到18.8%。在调整中,经济增长率在1989年、1990年分别下 降到4.1%和3.8%。
16
(3)来自所谓技术进步的“后发优势”。
技术进步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自己投资进行研发,二是 向其他国家学习、模仿,或者花钱购买先进技术。最尖端的技 术研发特点是成功率很低,一般而言95%的科研投资没有取得 任何成果,而取得成果的技术中也仅有一小部分具有商业价值, 因此尖端技术投入大而失败的概率很高。相对而言,模仿和购 买花费的成本要低得多。但是发达国家由于处于技术前沿,所 以就必须自主研发,而后发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不高,中国为30%-40%,而发达国家都在55%以上。说明在 选择技术进步的方式上有“后发优势”,可以通过模仿、购买 等实现。日本从50年代到80年代末,亚洲四小龙也从60年代 到90年代末保持了将近40年的快速增长,中国1978年改革开 放时雨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比日本当年还要打,所以利用这个 技术差距中国可以维持50年的快速增长。
17
(4)制度改进的效率和潜力。
中国实现的改革开放就是对制度进行的改进。 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通过改革,使资源配置 效率向生产可能性曲线靠近,将生产力从传统受 压迫的体制下释放出来。可改革还在继续深入, 生产力进一步释放还有相当大的潜力。
18
(5)大国优势是中国能够快速增长那个并 继续维持下去的重要保证。 一般来说,经济规模小的国家和地区,内部 技术结构差异较小,缩小差异所需要的时间也相 对短一些。但是,大国内部差异比较大,缩小差 异所需要的时间也很长。如中国就是先沿海发展, 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但东部地区与发达 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以及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技术 差距都很大,所以利用技术结构差异的潜力也很 大。
6
国民生产净值(NNP)——指一个国家的全部国 民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最终产 品和劳务价值的净值。一般以市场价格计算。它 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减去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国民收入(NI)——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 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 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生产资料 价值或国民收入(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 产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