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短绳双跳六法_小学体育教案_模板

短绳双跳六法_小学体育教案_模板

短绳双跳六法_小学体育教案_模板双人跳绳是在单人跳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动作方法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体育教材的中高年级曾经介绍过。

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学生合作学习和创造力的培养有了更高要求,原有的双人跳短绳的方法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课上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需求,为此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对教材进行了深层挖掘,开发了几种新的短绳双跳的方法,现与大家共同探讨。

名称1:变、变、变预备姿势:两人前后站立,后者持绳。

动作方法:后一人摇绳,前一人模仿各种小动物,如小兔子、大公鸡、小青蛙、老黄牛等,也可进行肢体的变化,如下蹲、抱头等。

动作特点:融入了仿生练习,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练习。

教学建议:注意启发学生展开联想,练习前教师可以先安排进行简单的仿生活动,然后再把跳短绳加进去。

也可以组织开展教学比赛,看谁“变”的快或“变”的多,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模仿等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名称2:图形跳预备姿势:两人面向同一方向左右站立,外侧手持绳。

动作方法:首先要经过两人的讨论确定跳绳的行进路线,其后通过相互的配合和努力达到预定的目标或完成预定的图形。

跳法最好是左右脚交替跳,也可使用其它跳法,练习时视情况而定。

动作特点:主要突出双人跳绳的运动路径,而且路径十分丰富,可以是简单的前行和后退,也可以是稍复杂一点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方形、三角形、螺旋形等。

教学建议:熟练掌握后可以以比赛的形式安排练习,比快也可比创意。

名称3:我来帮帮你预备姿势:一人持绳先慢跳,另一名学生在绳外伺机观察等待。

动作方法:准备的同学找准机会,伸手握住跳绳同学绳的一端,同时跳绳的同学松手,由单摇单跳的动作形成双摇单跳动作。

动作特点:是一个典型的后加入例子,而且在跳绳的过程中有了换手摇绳的动作。

教学建议:教师要提醒学生及时换位练习,使之都有“帮”的机会。

帮助成功后,站立摇绳的学生也可以侍机跳进去,这样就形成了双跳。

后者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完全参与者,这也是此动作的妙处。

名称4:双人、双跳预备姿势:每人准备一条短绳,两人面向同一方向左右站立,相邻手握对方绳子的一端。

动作方法:共向前(后)摇绳,一起起跳,保持动作的整齐和连贯性。

动作特点:双绳。

教学建议:此动作不是很难,所以建议把此动作进行必要的扩展,扩展方向请参见名称2的动作方法。

名称5:荡绳跳预备动作:面对面站立,单手各持绳的一端。

动作方法:绳不摇起,而是将绳在下方左右摆荡,学生入绳和出绳的方法参见名称3,学生进入绳中后,随着绳左右摆动而左右的跳动。

动作特点:通过荡绳来完成跳绳的练习,改变了传统的只有通过将绳摇过头顶才可以的跳绳方式。

教学建议:这样的跳法很少见,针对动作学生的再创造的空间很大,所以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相信通过学生的不断努力探索还会有更多的方法可以被挖掘出来。

名称6:激情蹦蹦蹦预备姿势:以上任意一种。

动作方法:教师事先找好音乐,最好是2/4拍的。

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跳绳的练习,要求脚落下的时候踩到节拍上,要有节奏感,近似跳舞的感觉。

动作特点:跳绳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教学建议:教师可以充当指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节奏,推荐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以上方法大多都是学生自己创编出来的,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想象和发挥,加强合作学习和研究把短绳变成一个有效载体,让学生借助这一载体尽情地享受体育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教学内容: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任务、要求:让学生自己进行传接球练习,培养他们学习篮球技战术的兴趣,并通过教与学的互动,着重让学生学会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重视基本功练习,发展身体素质,培养综合协同能力。

组织教法:一、自由练球:每个学生一个篮球,在一个篮球场内做熟悉球性的练习,可以运球投篮等二、整队:检查人数,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安排见习生要求:四列横队,静、快、齐三、球操:1、上肢运动2、体侧运动3、体转运动4、踢腿运动5、抛接球击掌接球6、环绕腹背交接球要求:呈体操队形,动作到位四、传接球练习:1、传球游戏A、从排头起向左依次转体传接球(手中交接)B、前后排加大距离的传接球(空中交接)教师注意观察学生传接球的动作,同时,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双手胸前传接球。

2、请动作好的学生上前示范动作,教师再根据动作进行讲解持球手法及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的基本要点,重点提出传球蹬、伸、翻、拨和接球的伸臂、迎球、引接、缓冲等。

3、学生徒手模仿练习双手胸前传接球4、学生前后排双手胸前传接球:5、四角形传接球:要求接球后变向传球6、让学生示范动作,并和教师一起进行评讲讨论。

五、教学游戏:传接球后投入两个同学的呼拉圈中,投中一个得一分,看哪一队的得分多。

要求:运用运球和传接球,不可抱球跑。

六、教学小结:集合整队,放松,讲评,宣布下课,安排学生送还器材,要求:安静、放松小学体育教案学校:头陀镇中心小学年级:五年级人数:48人执教者:蒋建宏日期:1999年10月27日教材内容:1、通过跟学动物跑的练习,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2、“双龙戏圈”游戏培养学生灵敏协调能力,十字接力使学生在比赛中得到锻炼,培养其勇敢、机灵、果断和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

部分课的内容组织教法与要求时间次数开始部分一、整队二、师生问好三、宣布本课内容1、“双龙戏圈”2、十字接力男女X X X X X X X X O O O O O O O OX X X X X X X X O O O O O O O OX X X X X X X X O O O O O O O OX X X X X X X X O O O O O O O OA3准备部分跑的练习:1、跟学动物跑学小鸟飞、小兔跳、鸭子走2、想象动物跑[1] [2] [3] 下一页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点击数:556 更新时间:2005-4-20第1课:魔幻的颜色领域造型、表现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 1. 认识三原色。

2. 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说出由两原色调出的第三个颜色(间色) 3. 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并用它们涂抹成一幅绘画作品。

教学评价建议 1. 能否用三原色调出三个间色 2. 能否分别说出三个间色分别是由那两个原色调出来的。

3. 能否调出预想的颜色。

4. 能否记住三原色以及用他们调出的间色(间色这一概念可以不出现)。

教学实施建议:一、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具:水彩画工具,色彩卡片,图片,范作。

2. 学生准备学具:水彩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1. 引导阶段因为三年纪的学生对水彩画接触的不是很多。

所以有必要指导一下如何使用水彩颜色,然后,让学生挑选两个最喜欢的颜色,调一调。

再说一说变成了什么颜色。

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由调配颜色,但要有两个要求,只将两种颜色相调,并且要记住它们调出的第三个颜色。

(可以做一些笔记)。

然后交流。

2.发展阶段让学生认识三原色。

并且真正理解“原色”的含义将纸弄湿,将调出的色彩涂抹在作业纸上:让学生用两个指定的原色调出教师出示的那个间色。

学生调出颜色胡色相一定会有差异,让学生比一比。

说说原因。

教师分别出示两个间色。

让学生自己寻找两种颜色调出它。

学生继续尝试调出喜欢的颜色并填在画面的空白处。

3. 收拾与整理可以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主学生将水彩画工具清洗整理好,然后再进行作业展评。

三、课后拓展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做以下练习:绘出七色彩虹,绘出春天(或夏天,秋天,冬天)的感觉,表达心情,天气,味道……教学参考资料蒙德里安与《红。

黄。

蓝的构成》蒙德时安 Mondrian.Piet:[荷兰](1872年――1944年)蒙德里安出生在荷兰的阿麦斯特一个教会学校校长家庭,14岁开始学画,20岁成为当地的一位中学美术教师,开始从事学院派和写实主义创作,后又从事印象派,象征派和写实主义创作,后又从印象派,象征派和后印象派中吸取养料。

直到1911年,他在荷兰看到毕加索和布拉克的早期立体主义作品后,次年就赶赴巴黎,开始按立体主义方法作画。

最初使用最单纯的红,黄,蓝和绿等颜色来描绘风景。

在以后的年代里,他以抽象的平面,用正面的手法来表现风景,1914年回到和来创立风格派,提倡新造型主义。

蒙德里安把新造型主义视为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抽象符号把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简化成有一定关系的表现对象。

他认为:“唯有纯造型才能完成最后的抽象。

在造型的艺术中,真实性只能通过形式和色彩,有动势的运动的均势才能表现出来,纯手段才是提供达到这一点的最有效的方法。

”这一思想使他通过直角,通过把色彩简化成原色,并加上黑和白,成为一种非全等的,对立的的均衡。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一步步地排除着曲线,直到我的作品最后是由直线和横线完成,形成诸如十字型,各个相互分离和隔开,直线和横线是两相对立力量的表现,这类对力的平衡到处存在着,控制着一切。

”蒙德里安在1914年的画中,曲线已经消失,垂直与水平结构居主导地位;19196年以后通过垂直与水平线结构的动势平衡,以及使用原色,完成了他表现宇宙的理想,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红,黄,蓝的构成》也是如此,他作于1930年,有51厘米见方,现归纽约私人(Mn and Mrs,Armand P,Bartos(收藏) 第2课万花筒领域设计、应用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 1. 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 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 试着按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

教学评价建议 1. 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 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 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4. 如何引导学生在设计、应用领域学习。

5. 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小学中年级学生制定设计方案。

教学实施建议一、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具: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

示范用的纸。

笔,剪刀,胶水等工具。

2. 学生准备学具:有万花筒的学生将其带到课堂。

带好彩色纸,剪刀,绘画笔等。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让学生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主要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归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

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

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2. 发展阶段首先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思路:我们要创作一个:“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

然后让深长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

(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来画……)学生很难将对称表现得精确,这并不重要,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只要能表现出万花筒的图案就可以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