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药物的分类
二、维生素类药物
• 目前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的维生素类药物及其 中间体有维生素B2(核黄素)、维生素B12(氰钴 胺素)、2—酮基—L—古龙酸(维生素C原料)、 β—胡萝卜素(维生素A前体)、麦角甾醇(维生素 D2前体)等。
经常吃维生素药品好不 好?
90年代以来,服用大剂量维生 素的做法已日益流行。不久前美国 癌症研究协会的调查表明,有43% 的人服用多种维生素来防癌,其 中55岁-64岁的人里,有24%的人 这么做;65岁-65岁以上者,则有54%。 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维生素制品被摆在食品超市 中出售。在中国一些城市的某些人群,例如白领女性、 某些患者、老年知识分子、医护人员、儿童、健康爱 好者、安利公司的直销人员等服用维生素是非常普遍
•
三、氨基酸类药物
• 目前氨基酸主要用于生产大输液及口服液。 • 首先采用微生物发酵生产氨基酸的是日本科学家木 下祝郎,于1956年首创利用谷氨酸棒状杆菌生产谷 氨酸。 • 以后,随着氨基酸生物合成代谢及其调节机制的深 入研究,人们进而采用人工诱发缺陷型和代谢调节 型突变株,使氨基酸发酵生产的品种不断增多和产 量迅速增加;利用微生物细胞内酶将底物转化为氨 基酸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方法,这种方法随着固定 化酶技术的兴起而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
由多种氨基酸组成的复方制剂在现代静脉营养输液 以及“要素饮食”疗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维持 危重病人的营养,抢救患者生命起积极作用,成为现代 医疗中不可少的医药品种之一。
•
谷氨酸、精氨酸、天门冬氨酸、胱氨酸、 L-多巴等氨基酸单独作用治疗一些疾病,主要 用于治疗肝病疾病、消化道疾病、脑病、心血 管病、呼吸道疾病以及用于提高肌肉活力、儿 科营养和解毒等。此外氨基酸衍生物在癌症治 疗上出现了希望。
5.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分类
• 根据化学结构,能将一种抗生素和另一种抗生素清 楚的区别开来。 • 化学结构决定抗生素的理化性质、作用机制和疗效, 例如对于水溶性碱性氨基酸糖苷类和多肽类抗生素, 氨基酸愈多,碱性愈强,抗菌谱逐渐移向革兰阳性 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格兰阴性球菌 和分枝杆菌有活性,有中等毒性和副作用。 • 结构上微小的改变常会引起抗菌能力的显著变化。
4.根据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分类
• 按生物合成途径分类便于将生物合成途径相似的抗生素 互相进行比较,以寻找它们在合成代谢方面的相似之处。 • 按照此方法可分为:氨基酸、肽类衍生物;糖类衍生 物; 以乙酸、丙酸为单位的衍生物等。 • 这种分类方法的缺点是很多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途径还没 有研究清楚。有时,不同的抗生素可以有相同的合成途 径。
•
辅酶是一小有机非蛋白分子,其用途为在酵素 (酶)内载运化学基。许多辅酶是磷化水溶性维他 命。但非维他命物质也可能是辅助,如ATP-磷酸 基的生化载具。
辅酶Q10的功效
1.改善心肌代谢,减轻缺血对 心肌的损伤。
2.增加心输出量,改善慢性充 血状态和抗心律失常等作用。
3.降低血管收缩压及舒张压力。
3.根据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分类
• 按作用机制分类,对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已有 许多抗生素按已知作用机制分类的范例。可分为以 下五类: • 抑制细菌壁合成的抗生素:青霉素、瑞斯托菌素 等。 • 影响细胞膜功能的抗生素:多烯类抗生素等。
• 抑制核酸合成的抗生素:如影响DNA结构的博来霉 素、柔毛霉素等。
抗生素的命名
• 凡是由动植物或菌类产生的抗生素,其命名根据动物学、 植物学或菌属学的名称而定。例如:青霉素、链霉素、蒜 素、鱼素等;
• 抗生素的化学结构或性质已经明确可根据其族命名。例 如:四环素、环丝氨酸等; • 对一些有纪念意义或按抗生素产生菌的出土地方命名及 习惯上已采用的俗名任可继续使用。例如:创新霉素、庐 山霉素、平阳霉素、土霉素等。
七、什么是免疫调节剂?
•免疫调节剂是一种比较新的白癜风治疗方法。是由 日本的藤泽药品工业医药公司生产的用来抑制白斑 处局部皮肤免疫反应的药膏。
•很多(但不是全部)使用它的人都取得了成功,曾成功地 被用于湿疹的治疗,当前,批准的说明书中没有特别提到 白癜风的治疗,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委员会规定现在不支 持免疫调节剂用于白癜风的临床使用和研究。
• 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四环素及寡霉素等。
• 抑制生物能作用的抗生素:如抑制电子转移的抗 霉素、寡霉素等。
根据作用机制分类的缺点是:作用机制 已经清楚的抗生素还不多。一种抗生素可以有 多种作用机制,而不同种类的抗生素也可以有 相同的作用机制。 如氨基酸糖苷抗生素和大环内酯抗生素都能 抑制蛋白质合成。
根据化学结构分类的代表性抗生素
抗生素是老百姓最熟悉,也是最容易被“抗生素是老百姓 最熟悉,也是最容易被“滥用”的药物。
然而说到“滥用”,很多人其 实并不清楚其中的含义。实际 上,凡是超时、超量、不对症 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 都属于滥用。
一旦发生以上情况,就可能给患者带来“四重危害”。
第一重:毒副作用 第二重:过敏反应 第三重:二重感染 第四重:耐药
1976年日本远藤等报道从桔青霉的代谢产物中发现一 个具有抑制HMG-CoA还原活性的物质ML-236 (compactin)。目前发现的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有数 十个,其中已有三个作为降血脂药物 应用于临床。
•这类药物优点: 针对性强、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少、耐受性好
•目前开发中的微生物来源的酶抑制剂已涉及降血脂、降血 压、抗血栓、抗肿瘤、抗病毒、抗消炎等各种药物领域, 这也是当前微生物药学研究中的热门方向。
抗生素种类繁多,性质复杂,用途又是多 方面的。因此对其进行系统、完善的分类有一 定的困难。只能从实际出发进行大致分类。 • 分类依据:
• 1.生物来源 • 2.作用对象 • 3.作用机制 • 4.生物合成途径 • 5.化学结构。
1.根据抗生素的生物来源分类
• 微生物是产生抗生素的主要来源,可分为: • 放线菌产生的抗菌素; • 真菌产生的抗生素; • 细菌产生的抗生素; • ④植物及动物产生的抗生素。 • 放线菌>真菌>细菌>植物和动物
4.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病 死。 5.延长病人寿命提高生命质 量。 6.防氧化抗衰老,改善循环状 态。
六、酶抑制剂
• 日本梅泽滨夫等率先在微生物发酵液中探索有价值 的酶抑制剂方面进行研究,他们从1956年起,至少 发现了50多种酶抑制剂。
• 临床上应用较早的酶抑制剂是由棒状链霉菌产生的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 β-内酰胺酶能水解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 酰胺键,从而使这类抗生素死活,这是细菌对这类 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四、核苷酸类药物
•这类药物一旦缺乏会使机体代谢造成障碍
•这类药物优点:
1、有助于改善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平衡, 2、加速受损组织的修复,促使缺氧组织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 临床上广泛用于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急慢性肝炎、 心血管疾病等代谢障碍,其中直接用于微生物发酵法制取的有 DNA肌酐酸(5ʹ-AMP)、黄苷酸(XMP)肌酐、黄苷、鸟苷、 腺苷、腺嘌呤等;通过前体发酵制备的有腺苷酸(AMP)、三 磷酸腺苷(AMP)、辅酶A、胞二磷胆碱等; • 通过酶转化法生产的有腺苷酸、肌酐酸、鸟苷酸等及侧链或母核开裂反应等。目 前可的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地塞米松及确胺 舒松等甾体激素化学合成工艺中,已有反应可用微 生物转化来实现,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甾体激素类药物(steroid hormone drugs)
• 是指分子结构中含有甾体结构的激素类药物, 是临床上一类重要的药物,主要包括肾上腺皮质激 素和性激素两大类。 皮质激素类药物用于临床的有醋酸可的松 (cortisone acetate)、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 醋酸地塞米松(oexamethasone acetate)、醋酸氟轻 松(fluocinonide)等。
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的氨基酸有谷氨 酸、脯氨酸、 缬氨酸、赖氨酸、胍氨酸、亮 氨酸、鸟氨酸、 苯丙氨酸、蛋氨酸、苏氨酸、 高丝氨酸、酪氨酸、色氨酸和组氨酸等;
利用酶转化生产的氨基酸有天冬氨酸、 丙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赖氨 酸、酪氨酸、半胱氨酸、谷氨酰胺及天冬酰 胺等。
•
氨基酸在医药上主要用来制备复方氨基酸输液,也 用作治疗药物和用于合成多肽药物。用作药物的氨基酸 有一百几十种,其中包括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和 构成非蛋白质的氨基酸有100多种。
七、免疫调节剂
• 从微生物中最早分离出来的免疫抑制剂是1986年Lazary等 人由真菌Pseudeurotium ovalis产生的sequiterpene化合物 叫卵假散囊菌素(ovalicin),它是增殖淋巴细胞和淋巴 瘤细胞DNA合成的很强抑制剂。 • 由于毒性问题这种药物至今并没有在临床上应用,但是 它促进了环孢素的发现。
2.根据抗生素的作用对象分类
• 按照抗生素的作用对象分类便于应用时参考。
• 1.抗革兰阳性细菌的抗生素:主要有青霉素、红霉素 和新生霉素等。 • 2.抗格兰阴性细菌的抗生素:主要有多黏菌素。 • 3.抗真菌的抗生素:主要有放线菌酮、灰黄霉素、两 性霉素等。
• 4.抗结核分枝杆菌的抗生素:链霉素、新霉 素、卡那霉素等。 • 5.抗癌细胞的抗生素: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 C、阿霉素等。 • 6.抗病毒和噬菌体的抗生素:艾霉素等。 • 7.抗原虫的抗生素:嘌呤霉素、巴龙霉素等。
• 在器官移植中第一个真正有选择性的免疫抑制剂是1983 年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环孢素A。 • 到目前为止已有近30个属于不同化学类型和不同微生物 来源的免疫抑制剂。
八、甾体类激素
• 以微生物转化法生产激素获得成功的第一个实例是 美国普强公司,他们于1952年用无根霉菌一步法在 11α位置上羟化孕酮获得成功,而用合成法将氧从 12位移到11位则要10个步骤。
•
理论上,人们完全可以从食物中获得充分 的维生素,而不必额外补充,只要其食物结 构达到理想的平衡。但问题是达到这种平衡 并不很容易,所以实际上相当多的人饮食并 不平衡,维生素缺乏也并不少见,例如偏食 的儿童、对体重敏感的青少年、不吃早餐的 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