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框架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请逐个过关)1⑴供求影响价格。
①各种间接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供求来实现的。
②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卖方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买方市场)。
⑵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拓展:其它因素有——国家的宏观价格政策、货币的价值(反比)、纸币的发行量(正比)、消费心理等。
2. 价格变动的影响(对生活消费的影响、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⑴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需求量、消费者)的影响:①价格变动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影响(需求法则):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AB⑵3、价格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如居民收入不变,物价上涨会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4、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信号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当某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人、财、物等资源流入该领域,竞争加剧;相反,价格下降,资源则流出该领域。
(市场配置资源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机制实现的)。
5、稳定物价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6、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价格,形成价格优势,提高竞争力,从而提高该商品的市场占有率。
1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正比)。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根本途径),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收入预期,提升消费信心。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要完善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分配公平。
此外,物价水平、消费心理和消费环境也会影响人们的消费。
④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
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⑤消费心理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
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⑥消费环境也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
要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商品的质量监管,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既不超前也不抑制。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以保护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概括为“5R”。
我们应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
民族自立自强、个人成就事业都离不开艰苦奋斗精神)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主要表现在: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消费调节生产)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4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⑤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是什么)(2)这一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加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为什么)(3)如何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怎么办)①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②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2(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2)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①要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②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3持科技进步、发展战略产业、提供公共服务,具有关键作用。
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4、非公有制经济(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具有多层次性和发展不平衡性,必须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根本原因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2②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积极的发展。
③放宽非公有制企业的市场准入。
④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⑤营造促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
⑥加强和改进政府的宏调,加大税收、信贷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⑦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健全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5、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意义(这一知识点可联系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公司制改革,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增强控制力、提高竞争力(即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企业如何生产经营)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遵循价值规律,以市场为导向,调节生产,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如开拓国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调整产品结构、多元化等;)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如进行公司制有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劳动素质和劳动技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创立品牌,增加企业的附加值。
+④通过兼并、强强联合提高规模效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⑤实施走出去战略(如对外投资),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发展空间。
同时敢于运用世贸组织的规则,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⑥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
即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a.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维护消费者权益。
b.创造就业机会,改善劳动就业环境,维护劳动者权益。
c.诚信经营,依法纳税,遵守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
d.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补充:我国企业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应对国际贸易竞争?①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制定正确的国际经营战略,积极扩展企业的国际发展空间,在生产、研发、营销上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例如: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海外并购)②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培育自主品牌,坚持“以质取胜”,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③诚信经营,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④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充分地利用好国际市场,国外资源;⑤熟悉国际贸易法律、规则,增强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敢于并善于利用世贸规则来维护企业安全与利益。
⑥积极寻求我国政府的帮助,利用好国家的相关政策。
说明:企业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也可用上面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作答。
(五)就业问题1、原因:①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②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③我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必要性);④在我国,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⑤扩大就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只有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措施:(1)党和政府:①根本上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②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③完善劳动力市场,畅通就业信息,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④贯彻执行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增加发展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3②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2(③完善劳动保障法律体系,对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依法打击;(2(3③意识、途径:要增强权利和法律意识,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当自己的权益受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①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②它有助于协调人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实现和维护分配公平,有利于保障劳动者利益,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2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提示:提高“2个比重”,实现“2个同步”)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